郭悅 吳婧
[摘要]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的全新表達,既立足本國歷史與當代實踐,又面向世界發展大勢,是對中國傳統“和”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將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全新命題從悠久深厚的中華文化母體出發來理解,對于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鍵詞]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文化;“和”文化;傳承;發展;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02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性發展,因此剖析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中華文化的關系,對于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實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人類文明新形態相關闡釋
(一)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主要內容
人類文明新形態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路徑。世界局勢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影響著民族復興的戰略全局,民族的偉大復興對世界局勢的影響也舉足輕重。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傳統天下觀的現代化,堅持以中國精神提振民族自信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的關鍵密碼。
人類文明新形態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破除人的發展困境。能否全面發展是判斷一種文明是否真正“文明”的重要標準,人的發展與現代化進程某種程度是內在統一的,而在現實發展過程中,人的發展往往滯后于社會現代化進程、更有甚者呈現出對立矛盾的困境。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
人類文明新形態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旨歸。人類文明新形態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基本遵循發展社會主義文明形態,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作為核心價值觀,為當今世界正確擺脫資本邏輯宰割提出了極富特色的中國方案,全人類共同價值形成的前提是馬克思所說的“人類的共同利益”。
(二)人類文明新形態提出的歷史脈絡
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全新術語范疇,標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輝煌文明成就。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莊嚴宣告,“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2]用“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概念向世界遞交了中國答卷。隨后,黨在十九屆六中全會再次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3]這是中華民族向全世界發出了在古老的中國大地創造新文明形態的中國宣言。
人類文明新形態厚植我國基本國情,既具有各種文明形態的普遍特征,又有著自身文明范式的獨有特質。黨的百年奮斗偉大成就充分證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開創并非偶然,而是在黨的全面領導下探索完善社會主義文明制度的過程中逐步推進的,是對新文明形態的自覺追求。
二、“和”文化是中華文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共同思想內核
“和”文化在中華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民族深藏的文化基因,是廣大群眾都認同的、并在生活中潛移默化遵守著的行為規則,不僅體現了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良好愿望,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底層邏輯。
(一)“和”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和”是思想內核,這一思想內核不僅僅體現人與人之間,也體現在人與自然之間。早在五千多年前,農耕與畜牧已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在農耕文化中,“和”字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要完成農業生產,尤其是生產力落后的社會狀況下,就要找到大自然的規律、順應天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古人云,“陰陽和而萬物生”,“和”是一種相互克制、相互促進的一種穩定狀態,要在落后的生產條件下完成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就要勠力同心、團結協作,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正因為如此,“和”在中華文化中居于核心位置,不僅成為處理鄰里關系、而且也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在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打開外交局面,從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基本方針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正式提出,無不體現了“和”文化在外交領域的延伸。至今,合作共贏仍然是新時代處理國際關系的重要基本點。
(二)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中國傳統“和”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革》為除舊之意,《鼎》為新之意。”當一條大河被堵住的時候,必須要將它完全疏通。創新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中華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也要不斷根據實踐的不同進行調整、創新與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中的諸多內容是對傳統文化的延伸和發展。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熱愛和平的大國,“和而不同”是孔子“和合文化”的精神實質,是辯證的對立統一。它倡導包容性與兼容性,在矛盾中尋求統一,在差異中尋求一致。這一思想體現我國的對外關系中就是一個“和”字,自從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在對外交往中的基本外交方針一直秉持著“和平”的主題,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再到“人類文明新形態”,外交方針都是以“和”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開創的新的人類文明模式,粉碎了“文明沖突”“國強必霸”“狹隘對抗”等陳腐觀念,在探尋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的過程中產生了一項重要的文化成就,那就是“人類文明新形式”。
三、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發展的新貢獻
近幾年,伴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一些國家擔憂中國將走向“國強必霸”的道路,甚至荒謬地毫無根據地提出“中國威脅論”。這種觀點不僅是出于認識上的誤解,更是因為固有的偏見。因此,要形成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就必須從高于一國的高度看待世界范圍內存在的各種問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提出及其內容,是解決世界范圍內國家爭端的切入點,也是和平的底層邏輯。
(一)中西方文化思想內核的巨大差異給世界帶來的不穩定因素
在馬克思主義的學說中,對于人類精神層面的差異從最基礎的底層邏輯,即物質生產方式進行解讀,“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盵4]由于東方和西方生活條件的差異,導致了東方和西方在生產和經濟上的差異,由此又衍生出了中國和西方不同民族的原始生存模式和社會構造,從而構成了中國和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態和民族精神。
中華文化起源于大河河谷的洪積地,而西方文化則與中國文化迥異,它起源于海洋文明。以歐洲為例,它多山丘、三面環山,大部分地區都是大小不一的海島,為了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人類被迫出海,并開始展開相應的貿易活動,這也是為什么現在的西方商業文化如此發達的原因。事實上,與中國的遠古文化相同的是,西方國家的遠古文化也存在著放牧、種田和定居的傳統,兩者的發展進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漸行漸遠。由于歐洲山地地區缺乏可供大量人口居住的土地,早在諾米斯時代克里特島上的人們就開始出海,為了生存而打劫,不過這種貿易活動的開展也只是基于愛琴海附近克里特島上的幾個大的城鎮。隨著歐洲各國之間的貿易增多,商貿與航海也逐漸成了歐洲各國的主要經濟來源,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商業文化。商業文化的顯著特點就是產生和推動了競爭的出現,這也就形成了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的思想內核,這一思想內核也體現在對于問題的底層思維方式中,體現在西方國家的對外交往中。
隨著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些西方的群體站在他們自己的立場上,基于商業文明的思想內核,認為其他國家的發展必然帶來深刻的競爭關系,認為中國的發展必然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挑戰、甚至提出了“中國威脅論”,因此在現實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如經濟干預、軍事挑釁、文化侵略、意識形態滲透等方式試圖干擾和打斷中華民族的復興進程。這就導致了世界范圍內不安定因素的存在,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蒙上了厚厚的陰影。
(二)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破解當前國際爭端的底層邏輯
文化與文明的沖突是當前國家爭端的底層邏輯,因此只有在思想意識上轉變觀念、在思維方式進行調整,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國家彼此間文化的相互認同,豐富人類對于文化的認知,才能夠形成在真正意義上以及某種程度上的和平,推動世界范圍內人類社會的發展。
自資本主義開創世界歷史,人類的文明形態已然成為“世界歷史性存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于遙遠的西方,其中蘊含了對于西方文化與文明的深刻理解。同時馬克思主義在近代中國的發展深刻說明中華“和”文化的深層底蘊。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交融在中華大地的繁衍生息,賦予了文明感性實踐活動的把握,表明人的實踐活動推動著人類文明進程。盡管馬克思一再批判資本原始積累犯下的滔天罪行,認為資本“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盵5]但同時也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貢獻與進步予以了客觀肯定。人類文明新形態并不是現有人類文明的單一綜合或者簡單提取,更沒有全盤否定西方文明產生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有益成果,而是在科學吸收西方優秀文明成果基礎上的守正創新,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新文明形態矢志不渝的追求,體現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愿望的精神圖譜。
當今世界正處在變革發展的緊要關頭,各種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在增加,泱泱中華想要復興文明必須另尋新路。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傳統天下觀的現代化,堅持以中國精神提振民族自信心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覺追求,也是對百年文明變局的必然選擇。新時代,黨和國家在“兩個大局”下堅定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足以證明當前所走的這條現代化道路是正確的,是能夠引導我們走向民族復興之路的。
四、結語
總之,人類文明新形態傳承與發展中華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客觀規律與主體選擇的有機結合,是辯證揚棄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嶄新范式。對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中華文化關系進行科學闡釋與解讀,既有益于深刻理解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發展走向、推動中華文化的再次輝煌,也為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14.
[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
[4]馬克思恩格斯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5]馬克思恩格斯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作者簡介:
郭悅(1997.1-),女,漢族,山西忻州人,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吳婧(1998.9-),女,漢族,河北霸州人,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