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煜菡
摘要:設置“項目驅動任務”,對單元知識進行拆分組合,“整合單元”內容,重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強調進行教學時“學以致用”的教學思想。
關鍵詞:項目任務 單元整合 多學科整合
教育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課堂必須要找到知識和生活之間的橋梁,讓知識成為解決生活問題的主要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動力——這正是語文課堂進行項目任務驅動式學習的目的。
如何以任務驅動大單元教學呢?下面以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金秋時節》為例,作以闡述。
一、聚焦課標要求,瞻前顧后,把握單元主題及內容特點
新課標要求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幾個方面任務群的設立,旨在通過學習,構建一個完整的人。從大的方面掌握單元內容特點,確定教學基本任務——是我們走近單元任務群設計的基本理念。
本單元編排了古詩文《古詩三首》《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和《秋天的雨》兩篇散文及現代詩《聽聽,秋的聲音》,從不同角度展現了秋天別樣的風景。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本單元學習內容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為一體,從多方位帶領學生觀察自然,感受秋之韻。
二、立足核心素養,聯系生活,確定合適的單元項目任務
推動大單元教學需要有驅動型項目任務,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將單元主題確定為更具實踐性的主題“寫給秋天的日記”,為了更好地完成項目任務,學生認真完成單元內的知識,走進生活,和秋天對話,查閱資料拓展視野,真正發現秋之美,積極地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調整教學順序,用教材教,讓每一項教學內容促進單元任務的完成
單篇教學使教學內容之間缺少緊密的聯系,從學習任務群角度解構學習內容,融合語文要素,發現并梳理散落在單元教學內容中的訓練點,教材為能力服務的目的才能得到落實。
將本單元分為13個課時,在單元導讀課上帶領孩子們瀏覽整個單元內容,明確學習任務,在思想上形成學習核心力,為學習整個單元打好基礎;再在講解幾篇課文時圍繞閱讀要素進行以文帶文、讀寫結合的教學;接著進行習作教學,引導學生用文字抒發對秋天的喜愛;最后是綜合活動展示課,互相交流、總結、展示單元所學,最終達到完成單元學習任務的目的。此設計著力體現了新課標“以生活為基礎,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用課文教知識”的理念。
四、聚焦單篇課文,做深做精,讓課堂成為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點
項目任務驅動下的大單元教學更要找準每一篇課文的訓練點,才能形成“合力”。以本單元第一篇閱讀文《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為例,該課既要完成本課的教學,還需要瞻前顧后,照顧前面課時的單元導讀、古詩。完成這篇閱讀文所承載的任務,再努力“以文帶文”,用閱讀打開學生的思維,直擊單元項目任務。
(一)緊抓語文要素,用方法解決問題
對教材進行梳理,抓住重點句子——“熨帖”句,用多種方法帶領學生理解“凌亂”一詞,用紙巾和水理解“熨帖、平展”,直觀形象,突破教學難點。學生找到帶有難懂詞語的句子進行自學,運用方法解詞,學以致用。課堂以解決語文要素為重點,緊緊圍繞難懂的詞語,找到一切方法激發孩子理解詞語,教學重難點突出。
(二)在朗讀中學習,關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
本文雖短小,但語言優美,帶領孩子們用多種途徑朗讀句段,變文為詩,配樂朗讀,品味其中的美。朗讀是檢測學生是否理解文章最簡便的方式,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陶醉于文章詩一樣的語言中,對語言文字的熱愛自然而出。
(三)以文帶文,再到整本書,讓課堂成為學習的起點
利用課文中帶有難懂詞語的句子掌握了解詞的方法后,帶領學生在全文中運用方法;再帶出一篇文章,學以致用,進行閱讀方法的訓練。這樣層層深入的設計,體現了課堂的實效性,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讀書、讀整本書,激發閱讀興趣的教學理念。
(四)始終圍繞教學任務,讓課堂為項目任務服務
本節課是整個單元教學的一個環節,所有環節均指向“寫給秋天的日記”這一單元訓練項目任務。所以,在教學中牢記這一宗旨,帶領學生聯系生活理解詞語,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為本節課后的“讀寫訓練”做準備,為單元項目任務的完成作鋪墊。
五、整合多學科能力,綜合實踐,引領學生深度學習
該項目的實施除了語文學科,還涉及到了計算機信息搜集整理、繪畫藝術、攝影多學科融合,真正實現了項目任務驅動下的單元整合,對今后面向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綜合化教學做了積極的探索。
任務驅動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完成驅動任務,有利于培養學習能力,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塔,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用有聯系的方法考慮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即形成高階思維。讓“雙減”下的課堂切實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質的培養,這也將成為每一位教師不斷創新的源源不斷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