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濤
摘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初中生的責任意識,使其在實際行動中切實踐行與承擔所作出的承諾和義務。對此,文章重點闡述初中生責任意識培養的基本策略,以便更好地提升初中生的責任意識。
關鍵詞:基本策略 ? 責任意識 ? 初中生
引言:初中生正值身心快速成長的階段,是核心素養確立的重要時期。此時,各學科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參與社會事務實踐,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且中學階段的思政課程標準強調表明要做有責任心的公民。所以,探究初中生責任意識培養的基本策略尤為重要。
一、加強初中生自我修養
首先,引領初中生清晰界定自身角色,這是培養初中生責任意識的關鍵因素。初中生一定要明白自己是社會責任個體,是獨一無二的,自身在社會中的角色十分重要。然后結合自由和責任的辯證關系,讓學生能夠明白在擁有自由的同時還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此責任有很多種,而此類責任體現在家庭、社會以及學校,也可能是對自己身體的愛護、心理上的自尊自愛,也會在日常生活及學習生涯中體現。自出生后學生就是家庭中的一員,需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愛護他人,走向學校之后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還要與同學團結,尊師敬長,遵守法律法規,做一名有責任心的學生。
其次,教師要注意強化初中生的自省反思能力。人與動物的明顯區別則是在于工具的制造與使用,同時還有人的自律、自省。確定初中生責任意識則是體現在對自身行為的規范和自律,基于此才能開展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初中生個人思想水準及道德水平提升的基礎行為,表現在對道德的遵守及法則的認可。課堂是初中生系統性、完整性學習和掌握知識點的主場所。初中生需要在各個學科中體會并感知其中的責任意識,如語文學科中的《弟子規》《論語》等,歷史中的《史記》等,學生都可以從中體會較強的責任意識,對于提升初中生的綜合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優化責任意識教育方式
培育初中生責任意識有許多種途徑,而學校也是十分重要的平臺,其不但能夠提供專業化的理論知識,還能多樣化創新責任意識培養的教學方式及內容,所以,教師需要對責任意識教育進行完善,深層次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責任意識。教師可根據初中生的成長、身心發展規律,深層次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作品內的責任意識內容,提升初中生的責任意識。[1]如讓初中生了解越王勾踐的故事,以此來進行愛國及信念教育,也可在學校的公共區域播放孝親敬老等相關的視頻,以此來對初中生進行感恩、友善層面的德育教育。同樣,可結合感動中國人物事跡,以此來引發初中生的情感共鳴,進而培養初中生的社會公德心、責任心,讓初中生能夠清晰界定自身的責任,有助于初中生樹立積極、正向的價值理念。同時教師要注意優化責任意識的培養方法,借助現代化的傳播平臺,在學校校園廣播站、走廊墻上設置動態視頻,以此來營造責任意識培養的良好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初中生的身心,此方式有助于增強初中生的責任感。
三、優化家庭責任教育環境
首先,家長要轉變責任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也會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學生核心素養、責任意識的培養及形成。對于初中生來說,其智力及發展還未趨于健全和完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需要善于發現其閃光點,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引領學生揚長避短,由此,可以使得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家長可借助日常的生活小事培養孩子自強、自立、自信以及知禮等良好品質及行為,讓孩子能夠明白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及作用,有助于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培養學習自覺、生活自立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其次,家長還要關注孩子的思想品德發展,其中包含孩子的價值取向及思想動態,家長要增進和子女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及學習狀況,以便可以及時地給予子女正確引導和規范,營造愉悅、輕松的親子氛圍,有助于初中生形成健全人格以及良好的精神狀態,成長為有責任擔當的青年。
最后,還需注重家長素質提升。家長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會有很大影響,其言行都會熏陶的孩子,所以,家長需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模樣典范,由此可以更好地培養初中生的責任意識。[2]
結語
責任意識滲透在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初中生責任意識的培養與形成需要社會、學校、教師及家長的共同努力。在培養初中生責任意識時一定要注重初中生的自我修養,引領學生正視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讓學生能夠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獨立自主,保持較強的責任心,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公民,在此基礎上為個體及社會的發展提供動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3]
參考文獻:
[1]張艷霞.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培養初中生責任與擔當意識的策略探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05):155-156.
[2]陳永紅.初中生責任意識培養的基本策略淺談[J].中學教學參考,2020(21):79-80.
[3]陸俊琪,趙志兵.農村初中生責任擔當意識素養[J].教育,2020(13):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