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佳惠
教師要融入立德樹人的理念,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學生只有樹立良好的責任意識,才能在溝通交流中獲得他人的認可,才能增加彼此之間的情感,建立更為融洽的人際關系,形成互幫互助的優秀品質。
一、創設情境化的環境
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借助情境的構建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優秀品質。如在學習部編版七下《品出情感的韻味》第一框“我們的情感世界”內容時,教師播放《長津湖》的電影片段,并提出問題:看完視頻你有什么感受?視頻中的哪些情感觸動了你?我們是否需要這些情感?通過觀看電影片段,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讓他們對一系列有思維深度和情感深度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引導學生了解自身的情感狀態,體味情感的作用,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二、利用信息化的資源
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去探索求知,以現代化的技術增強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樂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責任意識變得更加形象具體。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資源,從中尋找與責任意識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更多責任意識的內容。教師以信息化的方式呈現內容,引導學生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能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提升學生探索求知的興趣。
三、開展生活化的實踐
道德與法治內容的學習,終極目的是運用于生活實踐中。教師要將生活化的理念融入到課堂之中,感受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促進責任意識目標的落實。如在學習部編版八上《豐富的社會生活》第二框“在社會中成長”內容時,教師開展一些生活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責任意識,能圍繞學習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讓學生進入社區敬老院去慰問老人,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過一些富有責任感的愛心活動,能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教師要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在家庭教育中進行有效的滲透,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家長以親子活動的方式參與到學?;顒又?,以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責任意識的提升。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從而促進學生責任意識的提升。教師將責任意識的培養落實于實際生活中,能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