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秀段
摘要:小學科學是一門以生活為基礎,以科學本質為核心的課程。小學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小學生的科學教育有著重要意義。在新課改背景下,要充分發揮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優勢,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知識,進而將所學知識融入生活中的勞動實踐中去。小學科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探索生活化教學模式。[1]
關鍵詞:小學科學 生活化教學 教學實踐
引言: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科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得到了相應的重視,積極開展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參加勞動實踐的能力。小學科學知識的學習并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而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實際生活去學習知識,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小學科學教育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探索生活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勞動熱情。
一、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指利用具體的生活情境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學知識。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例如,在教學《我們周圍的動植物》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是科學。教師可以利用手機播放一段視頻,介紹黃瓜和西紅柿的生長習性。學生們對黃瓜和西紅柿進行了深入了解,通過了解得知黃瓜和西紅柿都是喜陰植物。教師在視頻播放結束后就可以提問:“黃瓜和西紅柿都是喜陰植物,為什么黃瓜和西紅柿都喜歡在陰涼處生長呢?”這就是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中情境創設的關鍵所在,教師通過視頻播放營造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生活化教學能夠使學生從熟悉的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運用生活實驗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科學知識。讓學生通過做實驗的方式,親身感受到科學知識的魅力,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驗材料,讓學生通過實驗來觀察事物變化的過程,通過實驗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現象與所學知識進行結合,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例如,在教學《科學在我們身邊》這一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適量的塑料瓶、肥皂、食用色素和鹽等材料,在其中一個瓶子里裝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將兩個瓶子倒置,再放入裝有適量食鹽的瓶子中,最后向兩個瓶子中倒入適量清水。通過實驗觀察兩個瓶子中水的變化情況。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解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等相關知識。在解釋原因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現象與所學知識進行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2]
三、積極開展課外勞動實踐活動
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勞動實踐活動,通過勞動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和勞動實踐的能力。課外勞動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在科學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科學與勞動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在《我們的食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清單,讓學生寫下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以及這些成分對人體的影響。在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制作食物清單,將這些食物寫到表格中,了解每種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并對每種食物進行簡單分析。在制作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食材做不同的美食。如做胡蘿卜湯時,可以加入青菜、白菜、芹菜等蔬菜;做西紅柿炒雞蛋時可以加入雞蛋、番茄醬等;做雞蛋餅時可以加入蔥花、火腿等;做雞蛋湯時可以加入玉米、青菜等。這樣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各種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還能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勞動實踐能力。通過開展課外勞動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勞動參與度,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和樂趣。總之,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生活經驗,讓教學內容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讓小學生感受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培養其科學素養和熱愛勞動的精神。
結束語:
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勞動能力。小學科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圍繞生活問題進行教學。教師要善于創設生活化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實踐。同時教師要重視課堂評價,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趙娟.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實踐探索[J].基礎教育論壇,2021(36):103-104.
[2]徐喜鳳.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實踐[J].天津教育,2021(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