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雪靜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是抽象理論比較突出的學科。由此,結合學科特性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情境—問題鏈”教學模式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借助具體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挖掘學生的相關認知經驗,借助有效的問題促進學生的思維理解。本文將結合實踐經驗,對相關的問題展開簡要的分析交流。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情境-問題鏈”教學模式
“情境-問題鏈”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從特定的情境出發,并提出相關聯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感悟情境,探究問題,從而順利理解知識點、實現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模式充分落實了學生的獨立探究地位,對提升思維能力,加強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深化情感觀念等核心素養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根據教學主題,創設生活情境
“情境-問題鏈”是一個連貫的整體性活動,共同服務于特定知識點的探究認知過程。在常規的情境創設中,經常出現形式化、片段化和模仿化的問題。這導致學生難以實現理性思維和感性認知的有效融合。由此,教師需要認真分析教學主題,創設恰當的、有效的生活情境。
比如,在“合理利用網絡”的知識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將“多媒體的生活應用場景”逐一呈現出來。場景一,小明沉迷網絡游戲,不僅荒廢了學業,還影響了身心健康。場景二,小華科學、合理運用網絡,通過網絡了解了更多的知識,實現了更好地成長發展。如此,學生的探究興趣就可以得到充分激發,同時產生對網絡運用的一些個性思考。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側重下的生活情境要避免同時呈現在學生面前。
二、根據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導向
在生活情境中,學生的體驗是深刻的、具體的。同時,初中階段的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比較弱,缺乏具體思維發散的路徑和目的。如此,部分學生也就難以從生活情境中發現隱藏的問題信息,并實現深度解讀和創新解讀。由此,教師需要結合生活情境,提出細化的、連貫的問題引導。
比如,同樣在“合理利用網絡”的知識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生活情境,來思考如下問題。場景一,學生個體每日生活中運用網絡的具體情況,如何科學合理運用網絡的具體行為有哪些;場景二,以上行為是否違法,怎樣做才能避免成為受害者和施害者;場景三,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最后,綜上生活情境,對網絡運用情況進行總結,怎樣正確運用網絡平臺。同樣,這些問題導向也需要結合生活情境的呈現背景。
三、根據問題導向,組織探究交流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思維發散創新的主體。同時,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往往會出現單一化的、片面化的問題解讀。集體性的探究交流可以進一步促進智慧火花的產生,從而全面理解知識點的邏輯性、層次性和整體性。由此,教師需要根據問題導向,組織學生展開探究交流。
比如,同樣在“合理利用網絡”的知識學習中,針對場景三的問題導向。學生們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展開分析交流,不僅在法律層面展開分析,還在道德層面展開交流,從而使得合理利用網絡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還要,在如何避免成為受害者方面,學生們的個性發言也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不僅要提升信息辨別能力,還要自覺遵守網絡規則,提高信息媒介使用素養等。如此,整體的網絡環境才能健康、和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認真聽取學生的表達思維,并給予恰當的引導和啟發,使得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客觀、深入地認識問題,實現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全面提升。
四、根據探究交流,展開總結整合
將探究交流的過程進行總結整合,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重新梳理知識結構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和交流,反思和表達等方面的素養培養。由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根據探究交流的實際情況,展開總結整合。
比如,同樣在“合理利用網絡”的知識學習中,針對場景三的問題探討。在學生完成初次的分析交流后,就可以進行總結整合的自主歸納。如此,學會辨析網絡信息,遵守網絡規則,提高媒介素養等內容就可以條理清晰地呈現出來。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相對理論化和抽象化的學科,很容易陷入說教模式。而“情境—問題鏈”教學模式,在生活情境的氛圍引導下,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認知經驗,啟發學生理性思維,發展學生的學科素養。如此,教師可以深入研究這種教學方法,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創新應用,從而有效改變傳統被動的課堂教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