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妍
摘要:剪紙藝術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僅是對單一語文教學模式的改革,還能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傳統剪紙藝術,弘揚傳統民間文化藝術,而且對于小學生藝術思維及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也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舉措。為此,本文對剪紙藝術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展開了探究。
關鍵詞:剪紙藝術? 小學? 語文教學
引言
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及成長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有所提升,教師要在教學的同時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素養及綜合能力的培養,所以創新語文教學模式也成為教師的教學思考要點,而剪紙藝術作為我國民間藝術的一種重要留存,某種程度上記錄和見證著我國歷史傳承的發展,屬于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若能在教學課堂上適當融入剪紙藝術教學內容,就能有效增強學生的人文藝術素養和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在優化語文教學的同時促進傳統文化傳承,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促使小學生全面發展。
一、借助語言藝術促進剪紙藝術融入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要想有效融入剪紙藝術,教師需要借助合理的語言藝術來實現這一目標,因為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有助于推動學生主動學習。[1]現如今,語文教育十分關注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而剪紙藝術的融入則有助于學生文化素質的發展,教師在語文教學課堂可以借助幽默風趣的語言藝術來為語文教學課堂增添活力。以《北京的春節》為例,教師在教學課堂之上可以進行適當拓展與補充,搜集和展示北京或者南北各地春節期間的特色窗花剪紙,包括動物生肖、花鳥蟲魚等等,引導學生辨認剪紙中各種造型的夸張形式,在此期間借助幽默風趣的語言來為學生做介紹,并且還可以為學生親自示范講述小故事,再讓學生嘗試講故事,這樣學生就能對剪紙藝術形成一定的了解,同時還能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訓練學生的看圖辨圖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二、加大信息技術的應用
剪紙藝術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還需要加大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在現代化教育環境下,微課、多媒體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己成為教學領域中必不可少的構成,教師可以借此進一步推進剪紙藝術在語文教學課堂中的融入,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實效。以微課為例,其具有短小精悍、主題突出、生動直觀等優勢,是發展學生思維、拓展學生認知的有效方式。教師可以在課前充分搜集各種剪紙造型,分門別類為學生制作微課視頻,讓學生欣賞連環畫形式的剪紙作品,課堂上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將剪紙藝術故事、歷史文化背景以視頻、音頻等形式呈現出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直觀體驗,最大程度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實效。
三、引導學生實踐操作
剪紙藝術具有較為明顯的實操性,教師在將剪紙藝術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還可以將美術課的手工制作引入其中,引導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親自體驗剪紙藝術和手工操作技巧。小學生本就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在無形中影響、教育學生,為了確保學生對剪紙藝術的了解,教師在教學課堂一定要規范自身行為舉止,在語文教學課堂借助規范的教學語言及實踐行為來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剪紙藝術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剪紙藝術觀摩與實踐中對其產生熱愛之情,這樣自然能夠更好地促進剪紙藝術融入小學語文教學課堂。[2]例如,教師在語文教學課堂上可以創新教學方式,先為學生演示較為簡單的剪紙實操過程,例如魚、鳥、船、車、各種人物等等,然后再組織剪紙比賽,讓學生充分模仿,再自主發揮,借助競賽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實踐操作興趣,讓其在剪紙實操中真切感受到其魅力,真正讓學生在語文教學課堂接受我國傳統文化熏陶及教育。
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理念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有所發展,將剪紙藝術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同時也有助于傳統文化傳承及發展,教師要在課程實踐期間充分意識到剪紙藝術的魅力及教育價值,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寓教于樂,多動手、多示范引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充分培養學生的模仿和學習能力,借此來豐富小學語文教學內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瓊.剪紙藝術走進小學語文課堂[J].絲路視野,2020(5):99.
[2]劉鴻濤.剪紙藝術引進小學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