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貝
隨著新的課程改革的推進,人們的教育理念不斷得到更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注入更多的新的教學理念。數學文化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教育學者的關注,它自身的獨特魅力促使數學文化漸漸進入大眾的視野。隨著數學文化研究的深入,它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超越了理論探討的研究層面,人們對數學文化在數學教育發展中的價值也產生了興趣,并逐漸滲透到基礎教育階段的課堂教學中。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發展階段,教師以何種方式引入數學文化?課堂上實際引入數學文化需要遵循怎樣的原則呢?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探實學情,目標合理明確
有關數學文化的教學行為發生之前,教師應明確即將實施的教學過程的目標是什么,以此確保教學的可控性。有效的教學目標應是明確的、具體的、可行的、具有可評價性的。為使目標具有可操作性,教師應多使用簡單明了、便于理解的語言。數學文化的教學與常規的知識教學略有不同,部分數學文化知識可能較為晦澀抽象,這就對教學用語的具體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此外,確立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在合理分析教材的前提下充分探實學情,對可能發生的教學行為有盡可能多的預設和把握,提高目標的可控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主體的知識與經驗不是靜止的,學習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體通過建立現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賦予它們意義。因此,教師應設置學生能夠通過一定的努力才能達到的可行的目標,不隨意降低或拔高對學生的要求。
二、深入淺出,資源高效整合
為發揮更加全面的數學文化功能,教師應選擇適宜的數學文化素材。既要避免數學文化素材晦澀難懂,又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形成健全的數學文化觀。數學文化的滲透不僅是為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數學文化背后隱藏的深厚文化底蘊也應能被充分地挖掘。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數學文化素材時,同時兼顧數學文化的功能性和通俗化程度。此外,滲透數學文化的目標也掌控著素材的選擇,不同層次的目標設置影響著文化素材的整合。以滲透數學文化的目的為基準,教師要合理選擇不同形式的數學文化素材,提高資源整合和利用能力。數學文化素材的選擇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你知道嗎?”“綜合實踐”“自主練習”等的資源,也可以通過查閱相關書籍、線上文獻、視頻等方式實現。
三、不憤不啟,時機恰當可行
數學文化的滲透不一定貫穿于課堂的始末,教師要綜合數學文化的內容、學生的思維狀態、課堂的實際生成、課堂節奏的把握、時間、課堂效果的達成度、滲透的目的等靈活選擇數學文化的滲透時機。數學文化的滲透有時是為促進對當下運用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有時是為呈現有關數學文化的歷史淵源,有時是為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審美情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效果和課堂生成調整教學行為,把握滲透的深淺,實現前后環節的合理銜接。教師可以將能夠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數學文化放到一節課的開始去處理,活躍生動的課堂需要一個良好的引發劑。在探究過程中使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師可以在總結歸納環節對思想方法進行拓展延伸。在實際的課堂生成中,學生若在合適的時機提出了有關數學文化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效果的達成度靈活把握滲透數學文化的時機。此外,本研究的數學文化滲透指的是在常態課中的“非純數學文化主題”的常規課堂中進行的,因此教師除了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滲透,還要能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數學文化滲透的時機一旦產生,教師以適宜的呈現方式呈現數學文化,但也要根據學習目標的達成度適時調整教學行為,做到真正地有的放矢。
四、內引外聯,方式豐富多樣
為了讓學生能對數學文化的學習產生興趣,教師滲透數學文化的形式要在能滿足教學需求的基礎上盡可能地豐富多樣。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探究、體驗、反思、合作、交流等學習過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發揮每一種教學方式的育人價值。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表明小學生的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專注學習的時間大約在二十分鐘左右。此外,數學文化的內容大多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這也給數學文化滲透的形式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種種因素疊加,教師要合理地選擇在課堂上滲透數學文化的形式,能將學生帶入深入學習的層次,引人入勝。數學文化的滲透往往依附于本節課的數學活動,可能是對本節課的知識點的拓展延伸,可能是對本節課探究過程中使用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歸納。因此,教師要在滲透數學文化時,適時地調整內容和形式,將數學文化與數學知識有機整合,以促進學生對數學文化的理解,提高課堂的效率。
五、重視反饋,評價高效及時
一節課以滲透數學文化的目標為導向,教師還應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評價不應流于形式,需要教師真實有效地收到反饋。此外,傳統的教學評價一般放置在一堂課的結尾,而高效的教學評價應貫穿于整個課堂,便于教師根據目標的達成度適時地調整教學活動、有效地監控學生的教學行為。教學評價需遵循“教—學—評”一致性原則,對照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目標,教師應設計有效可行的評價標準,在教學活動的各個重要節點實施教學評價,在評價預設與評價生成的對照中調整教學行為,最終讓學生達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