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繪秋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執行者,承擔著制訂政策并組織實施的重要職責,具有行政管理、執法監督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并為相關社會服務的順利開展提供重要保障。隨著信息化的發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實施的短板效應逐漸顯現。本文首先概述了信息化轉型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內涵,分析信息化轉型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提出信息化轉型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可持續發展措施,即優化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環境,建立行政事業單位信息化溝通與報告程序,完善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建立與優化內部控制審計監督機制,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風險評價與預警機制。
關鍵詞:信息化轉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自我評價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國家對于公共事務的投入逐年增加,行政事業單位也得到了快速發展。行政事業單位是我國重要的社會服務機構,不僅承擔著服務社會的責任,也擔負著社會經濟建設的責任。行政事業單位作為國家行政職能的行使主體,隸屬于政府,為社會公眾提供相關的基本公共服務。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信息化轉型條件下,當前很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實施情況沒有公開披露,導致部分單位缺乏大局觀,不利于正在建設內部控制的單位把握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進程。本文從信息化轉型角度切入,探討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一、信息化轉型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內涵
(一)內部控制的含義
內部控制是一種資源協調手段,能促進各組織單位內政策有效落實,確保會計數據合規,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水平。內部控制是一個動態過程,隨著各行政事業單位戰略實施的改變,要做出相應調整,發揮協調作用,是管理者保證行政事業單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是指行政事業單位為了實現管理目標、提高單位工作效率、履行其行政職能、規范單位的各項行為活動,保障資金的流動安全以及財務等信息真實準確,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采用一系列內部管理手段,對各類風險進行分析應對的過程。應遵循的四個基本原則有全面性原則、適應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和制衡性原則。目標主要有: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安全和使用的有效性,行政事業單位財務信息真實完整,合理保證行政事業單位經濟活動合法合規,有效防范行政事業單位舞弊和預防腐敗。
(二)信息化轉型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優勢
1.有助于改善運營管理現狀
行政事業單位在信息化轉型視角中創建相應內部控制體系,有助于改善運營管理現狀。在內部控制在信息化轉型視角下,提高管理的透明性與公開性,能幫助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內部各類管理資源的優化配置,明確各類人員的職責,可解決工作中的約束性與規范性問題,提升單位工作的效率。
2.有助于維護國有資產安全
行政事業單位的所有資產都屬于國有資產,信息化轉型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有助于維護國有資產安全。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國有資產的有效使用率,預防出現資產流失、資產浪費等情況。信息化也可有利于行政事業單位發現內部的資產安全風險問題,使得內部控制部門和人員能夠轉變傳統工作觀念,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內部控制的效率。
3.有助于增強財務會計數據信息完整性
財務會計數據信息能夠準確并客觀反映出行政事業單位經濟活動狀況,信息化轉型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有助于增強財務會計數據信息完整性。可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財務數據的收集、分類、歸納與整理,不斷優化財務內部管理模式,確保財務信息的有效性、安全性、完整性與真實性,可以積極共享財務數據信息內容,從而更好地發揮監督作用。
二、信息化轉型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風險管理意識
目前信息化技術發展較快,使行政事業單位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復雜,不確定性風險越來越多。很多行政事業單位未能構建分工制衡、運轉高效的組織架構。另外,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的培訓內容主要圍繞廉政教育等方面展開,對信息安全、內部控制的培訓宣導不夠。部分單位基層部門員工規模龐大,工作內容較為機械,欠缺主動學習意識,且接受新知識能力不強。多數單位未將風險管理與單位的經營理念相結合,無法體現對風險的重視程度,未能發揮對風險防范意識的引導作用。
(二)內部信息溝通與報告不暢
行政事業單位的信息溝通需要有暢通的信息溝通系統,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由于管理體系不完善,導致內外部信息溝通不暢。現階段,各單位已經加強了在信息化等方面的投入,但外部信息系統不夠完善,導致溝通不暢。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還未創建自己的信息化溝通平臺,與外界信息只能單向溝通,信息化發展速度較慢,存在未設置內部信息溝通渠道或內部溝通機制不完善的問題。有的單位出于安全性考慮,信息權限一般以部門職能劃分,各部門只能了解到自己權限內的信息,無法第一時間獲取其他需要的信息,影響到內部控制的協作性,不利于部門間聯合辦事效率提高。同時一些單位的信息化過程未結合本單位實際,直接照搬照抄國家、上級單位相關制度,或簡單堆砌重復、形同虛設,沒有得到有效貫徹執行。
(三)內部控制制度不夠完善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多數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環節仍然存在內部控制不完善的情況,使得內部控制執行不到位,與現階段的狀況不相適應,導致內部控制無法全面覆蓋到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部分單位因為規模較大、業務復雜,內部控制制度難以落實到單位各部門的末端,政策執行主要依靠員工的自覺性,內部控制執行效果無法保證。
(四)內部控制審計監督缺位
審計監督是內部控制有效執行的保障,但目前多數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關注點還是在財務報表的數據上,更重視對財務數據的審計與內部控制效果的評價,忽視了對生產經營各環節可能存在風險的控制,并沒有從單位未來發展的風險因素進行考量,審計制度無法有效防范財務風險的發生,對單位各部門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監督作用不強,使得內部控制審計監督缺位。
(五)風險評價與預警機制不健全
當前很多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已經在部門的各項規章制度中強調了對財務風險的管控,但風險預警體系建設仍不夠完善。大部分單位的風險預警需要通過財務風險指標變動完成,缺少風險預警部門。這種情況導致單位在面對行業市場變化與政策調整時,無法做到系統性應對,不能為單位的長期發展提供指導。另外,風險預警崗位沒有實現專人專崗,財務預警分析由基層財務人員完成,在面對突發狀況時難以保證預警工作有序完成。財務工作人員對風險預警的關注往往停留在數據的變動上,難以發現數據背后的潛在風險,加大了風險預警工作的開展難度。
三、信息化轉型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可持續發展措施
(一)優化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環境
為了保證內部控制工作對經濟社會的穩定和各種社會服務的監督和指導效果,科學和健康的內部控制環境便顯得非常重要。應對行政事業單位內的各職能和業務部門的人員定期開展內部控制相關政策規定的學習,并通過專業化規范化的培訓,積極探索并運用內部控制工作中。應當積極制定并印發用于開展內部控制工作規范化操作的指南和手冊,以便更好的指導和開展規范化的內部控制工作。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層還必須不斷強化自身的財務意識,正確認識內部控制工作在單位持續發展中發揮的作用,為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提供必要的幫助。清晰劃分職責權限,一旦發現問題應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確保單位全員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
(二)建立行政事業單位信息化溝通與報告程序
建立行政事業單位信息化溝通與報告程序有利于將單位的財務管理和業務管理充分互補融合,可充分保證日常工作和經濟活動中的資源共享信息互聯,有助于實現內部控制的程序化、常態化和自動化,提高運行和管理效率,既能有效減少內部控制各個流程中因人為因素造成的缺陷和漏洞,又能全方位、實時監控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和運行情況。提高行政事業單位信息化建設水平還可以開闊單位相關領導和負責人的視野,促進工作作風和管理方式的革新,使各項工作在信息系統下高效運行,節省時間、精力,做到簡政放權、抓大放小,集中處理重大問題。
(三)完善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
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經濟業務的控制是完善內部控制工作的重點。為了保障經濟活動的持續健康運行,并有效規避風險,就需要在涉及經濟活動的相關工作中嚴格按照規定對可能存在問題的各個流程進行精準管控。在處理收支業務的相關工作時,財務工作人員應該在提高業務能力的同時做好財務工作,除了對票據和憑證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把關外,還應充分了解單位業務層面經濟業務的各個流程,避免他人使用虛假信息濫用國有資產。同時行政事業單位應建立經濟和業務活動風險定期評估機制,成立風險評估工作小組并由單位領導擔任組長,每年至少開展一次風險評估,并形成書面報告及時提交領導班子。若單位內部人員無法勝任,可適當借助外部力量,聘請外部專業機構或人員共同參與。
(四)建立與優化內部控制審計監督機制
雖然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業務層面的實施情況較好,但是業務層面的內部控制審計監督機制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預算績效評價差、政府采購缺乏協調、對外投資管理薄弱、合同控制不到位等問題。因此,重點管控各項業務的薄弱環節是單位對自身業務活動的重新梳理和構建。單位可以依靠風險評估機制或者業務流程梳理,識別出重點業務的關鍵風險,結合具體業務控制目標,選取合適的控制手段,管控重要的業務風險。針對薄弱環節,單位應該實施專項管理,調高管理級別,組織相關人員,設計管控方案,具備“穩、準、快”的控制能力。最后,控制重點業務風險不能只是簡單地進行事后實施控制,單位業務的每個操作環節都有產生風險的可能性,單位還需要培養控制業務風險的時點意識,靈活使用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方法,打破僅控制業務資金活動的現狀,針對業務開展的前中后階段,進行相應程度的控制,盡可能地消除即將形成的風險,減少不需要的資源損失,實現業務控制目標。
(五)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風險評價與預警機制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風險評價與預警機制的不斷完善,對促進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健全非常重要。自我評價體系在制定相關標準時,既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要起到促進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作用。必須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來優化外部評價體系。不過,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因為受到各種級別或者職能范圍的影響,他們無法對于某些細節評價進行橫向比較,在這一方面具備優勢的機構是會計師事務所。因為該機構不會受到太多的地域約束,同時也沒有層級限制,與被評價單位并無直接的利益職能相關,相關能夠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公平性。
綜上所述,行政事業單位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外部問題,創建完善的風險預測內部控制機制和風險控制,從而增強內部控制工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于廷永.國庫集中支付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探討[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2(18):63-65.
[2]李嘉茵.數字化轉型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探討[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2(18):90-92.
[3]羅嘉慧.大數據背景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的困境及應對[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2(17):102-104.
[4]郝蕾適,孫璟琨,凌燕.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2(17):60-62.
[5]韓偉.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管理分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2(09):136-138.
[6]趙冬明.行政事業單位項目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質量與市場,2022(17):46-48.
[7]趙寧.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風險防范及控制研究[J].質量與市場,2022(17):145-147.
[8]寇媛媛.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財會學習,2022(25):167-169.
[9]謝麗瓊.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的模式選擇與指標構建[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2(16):61-63.
[10]程曉麗.基于預算會計制度改革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2(16):100-102.
[11]宋慧群.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財富生活,2022(16):106-108.
[12]黃梅.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控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探討[J].財富生活,2022(16):157-159.
[13]秦雯懿.內部控制視角下對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的思考[J].今日財富,2022(16):55-57.
[14]張榮珍.新時期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完善策略探析[J].財會學習,2022(23):167-169.
[15]張堯榛.關于“十四五”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發展的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2(0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