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幅員遼闊,但水資源分布不均衡,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城市發展速度,水環境遭到了破壞。河流水環境治理能夠有效提高水資源的利用價值和效率,是加強河流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小河流域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治理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小河流域;水環境;治理
DOI:10.12433/zgkjtz.20232133
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說,其有著較大的存量河流,河流廣泛分布在整個地區中,經調查可知:中小河流域面積超過10km2的3771條、超過50km2的908條、超過100km2的452條、超過200km2的為241條、超過500km2的93條、超過1000km2的46條、超過3000km2的18條。當前,自治區不斷加強對中小河流域水環境的整治力度,不過中小河流域數量多,分布廣泛,治理效果欠佳。因此,本文結合中小河流域水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作如下深入分析。
一、中小河流域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生活垃圾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數量不斷增長,導致城市的居住人口越來越多,生活垃圾問題越來越嚴重。研究表明,垃圾數量中固體垃圾占到80%以上。生活垃圾是城市環境建設很重要一部分,在收集運輸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一方面垃圾會產生異味以及氣體等污染,另一方面垃圾滲濾液流入中小河流后,會污染水環境。所以,加強居民環保意識顯得尤為重要且刻不容緩,但是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一是生活垃圾處理難度較大;二是生活垃圾沒有有效分類與處理,最終將會對中小河流水環境產生很大影響。
(二)工業廢水
工業廢水往往會有很多有機物質與有害物質,隨著時間積累,這些污染物會對中小河流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在當前工業廢水污染問題中,有以下三種主要表現:第一,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其中,氮磷主要是在土壤和地下水中以富營養化形式存在,土壤或者地下水中長期積累了大量濃度較高的有機質,導致植物出現枯萎現象。第二,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屬等有毒物質,這些物質大多都是來源于生活垃圾、工廠廢水以及生活污水等多種排放。其中,工業廢水中含有過量高濃度有毒物質,如果處理不好會直接排放到中小河流中。第三,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雜質,處理不當會影響中小河流水環境質量。
(三)城市污水
在城市生活中,污染已經成為嚴重的問題。存在比較嚴重的生活污水排放問題,這會對中小河流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根據有關調查研究,廣西壯族自治區存在城市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現象,尤其是對于一些小型的污水處理廠來說,如果在日常管理過程中不能夠很好地發揮作用,容易導致污水處理不及時或者不達標。另外,部分污水處理廠技術不成熟或管理不到位,導致出現污水二次污染情況,這也是造成城市污水處理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四)養殖污染
中小河流遍布不同地區,尤其對于農村來說,中小河流是飲用水、灌溉水以及工業用水的主要來源。通過對中小河流域污染問題的觀察和分析,可以發現養殖污染是其中的主要原因。養殖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畜牧養殖、家禽養殖以及漁業養殖等不同類型。一般情況下,養殖業的水資源大多從中小河流獲取,但是技術和理念的缺乏,導致養殖廢水、家禽糞便的處理達不到預期要求,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中小河流中,導致水污染。
二、中小河流域水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河道水環境整體污染嚴重
水污染是中小河流域水環境治理和水污染防治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基礎性問題。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河流水體的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其成因是多種多樣、復雜的。隨著污染源的增多,對河流的損害也越來越大,比如,工業廢水、養殖廢水等,往往會對河道造成嚴重的污染,甚至造成大量的水生生物的死亡。
(二)河流水環境治理意識不強
中小河流域一般都分布在離市區較遠的地方,周圍的環境較惡劣,對于河流域的整體環境并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日積月累,不僅影響正常的防洪排水工作,還造成水環境的嚴重污染。現階段,如果不增強河流水環境治理的基本意識,只會造成問題越積越多。
(三)河道淤積情況未得到改善
由于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河道的防洪、排澇作用日漸減弱,許多河岸工程建設能力不足,沒有設置護岸、堤壩,河道不能滿足防洪設計要求,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會出現坍塌、凹陷等問題,對河道的綠化狀況造成影響。另外,有關部門對河堤的保護力度不夠,造成土壤侵蝕的問題,導致河道內的淤泥不斷增多,從而對河流的防洪、排水能力產生影響。
(四)監測預警應急體制比較落后
一方面,中小河流相較于大江大河,水環境檢測設施建設明顯不足,監控設施覆蓋率不夠,信息的綜合管理效果難以得到保障,很難形成統一的預警系統,不能在處理水環境問題期間形成有效合力。另一方面,處置突發性水污染事故的預警能力相對薄弱。在中小河流監測預警應急體制的建設過程中,技術及理念不足,沒有有效結合現代化手段,在軟件系統和硬件設施的應用上存在一定欠缺,不能對異常現象及時預警,無法在中小河流水環境治理中提供精準的數據和信息。
三、中小河流域水環境的治理對策
(一)加強培訓和宣傳
為了從根本上保證目前政策在實踐中的有效推進,要加強對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重視程度,相關部門要引起足夠關注和重視,組織召開計劃會議,嚴格按照水利廳提出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保證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以電視、廣播、報刊等各種不同類型媒體渠道,向社會各界廣泛宣傳,以此營造相對良好的氛圍,促使中小河流治理的建設速度得到有效推進。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其自身規模較大,整個時間跨度也較長,需要投入的資金過高。所以,對于各地區水務局而言,需要抽調具有一定實踐豐富經驗的人員,保證組建專業的管理隊伍。在具體派出前要針對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展開深入探究,同時加強崗前培訓,促使工作人員自身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嚴格按照合同中的內容以及項目整體建設現狀,促使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建設得到有效推進,提供可靠依據作為支持,保證合同正常推進。
(二)增加政府職能,強化部門協調
為有效改善中小河流的水環境,需要加強政府的職能,加強管理和監督。為實現中小河流水環境治理的統籌計劃,要求水利、環境保護和國土等各部門有效協調,把職責充分發揮出來,使中小河流水環境治理得到落實。在監督管理和探索最佳路線的過程中,加大資金支持,引進投資渠道,拓寬籌資通道,為水環境治理提供良好的保障。
實行“河長制”對于落實水環境治理計劃具有重要意義,“河長制”將使河流資源管理的細分化運用到每個人身上,每條河道都有專人負責管理。同時為配合“河長制”,要采取更多的環境監管管理措施,對中小河流水環境實行更加科學的管理,保證中小河流水環境污染問題及時得到有效解決。
(三)治理過程要重視生態環保
在工程治理過程中,要注意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防止因施工不當造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情況出現:一是在清淤時,要注意控制河道縱坡,保證其與天然河道的縱坡一致,原有的淺灘、深槽等應當保留,為水生動植物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二是河道清障重點是處理沿岸違章建筑,以及阻礙行洪的喬木等障礙物,河灘較寬不存在影響行洪的低矮灌木植物,可與設計方溝通,盡量保持河道原有的生態環境。三是保持河道原有寬度,不得隨意縮窄。如施工過程中發現設計圖紙存在問題,則會引發河道斷面縮窄等情況時,必須與業主、設計、監理等溝通,并對設計方案變更,保證河道行洪斷面寬度與原有寬度一致。四是河段原有彎曲狀態,不得隨意取直。如在施工過程中發現設計圖紙不符合河道原有的地形條件,施工人員要及時與業主、設計、監理,共同研究解決,從而使河道原貌得以保持。
(四)水體生態修復工作
水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目標是對水環境質量全面提升,促進水體環境形成健康良性的循環發展狀態。水環境治理工作是完成水體生態修復工作的關鍵性一步,對此必須保證治理工作的整體質量和效果,在生態修復工作中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水環境發展情況,制定出更加科學有效的生態修復工作策略,通過分層次制定水生態修復工作目標實現逐步完成,長此堅持會提高水體生態環境的整體質量和效果。在河流治理水環境條件下,要求全面加強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聯合治理工作效果,實現多生態環境之間的同步修復,充分實現山水、林、湖、草等各種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全面開展。因此,需要基于水環境生態修復工作為基礎,充分考慮到水體生態環境的整體營造效果,同時通過生態環境修復逐步引入適合當地生長的水生植物,有效實現水環境內部的生物多樣化,保證水體具有良好的自我凈化功能,有效保證水體生態環境的健康穩定發展。
(五)應用智能生態創新技術
當前,要以生態優先為原則,將綠色生態治理技術應用在中小河流水環境治理中。采用成本較低、安裝簡便、構造簡單、高效去污、無二次污染的節能環保技術。一是采用微生物水環境處理機器人技術,機器人在吞噬污染物的過程中獲得能量動力,實現長時間獨立運轉,既清除了水體污染,又為機器人提供清潔能源。二是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打造城市污水治理景觀,提升景觀的生態效應。常規做法是建設人工濕地截留雨水,打造特色生態水渠景觀,或者采用生態浮床技術,利用浮床植物營造水面景觀。在現代化背景下,要積極創新思路,將智能機器人、仿生機器魚等先進技術融入河流景觀建設中,將河流觀景設置為水環境智能監測點,將水環境實時監測信息顯示在大屏幕上,將水體的健康狀態分為多個等級,強化外部監督機制。
(六)完善監測預警應急機制
在中小河流域水環境治理中,構建水質監測和安全評價體系,重視對重要排污口的監測工作,并安裝自動監控系統,加強水環境在線監測、工業企業在線監測、污水處理廠在線監測,保證污染物超標排放自行監測信息的獲取能力,從而保證對突發性飲水安全事故的應對能力。另外,還應建立完善的水環境數字管理系統,將先進的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應用到水環境管理過程中,對水源地、排污口、污水處理廠水質信息動態管理,加強對水質的動態預警預報工作,強化水環境管理工作的現代化程度;同時,需要由各種水質站組成水環境監測網,地表水質站檢測項目和頻率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要求,對監測區域的水環境開展評價工作,并認真做好水體沉積物、微量有機污染物和水生生物的監測工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目前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小河流治理問題,相關部門必須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解決,并以此為前提,科學解決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各種矛盾。治理中小河流是生態環境修復的重要環節,當作中小河流治理促進經濟發展重要內容。但中小河流治理面臨的任務相當艱巨,所以需要認真分析目前治理中小河流的有關問題,并探尋科學有效的解決對策。在保證中小河流治理水平提高的同時,推動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健.河道綜合治理堤防承載能力的原位觀測試驗研究[J].黑龍江水利科技,2021,49(02):10-13.
[2]王曉華,楊春普,宋兵偉.城市景觀河道綜合治理新技術應用研究[J].水利技術監督,2021,14(03):129-132.
[3]謝倩爛.“美麗河湖”壺源溪湖源段河道綜合治理[J].現代園藝,2020,43(11):122-123.
[4]曾浩.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工程對黑臭水體的治理成效研究[J].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1,2(11):75-76,78.
[5]郭偉,辛軍,興朋.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農村河道綜合治理措施——以德州地區農村河流水環境治理為例[J].水利發展研究,2021,21(01):85-88.
[6]鄧元亮,陳璽.河道水環境治理中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1(06):112-113.
作者簡介:青運霜(1995),女,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市政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