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出現了微課等新興教學工具,而微課作為現代教學媒體的新型產物,它的運用不僅可以更新美術的教學方式,而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及時反饋課堂信息,還能進一步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課堂效率。
關鍵詞:微課? 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 四大領域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中要求教師“應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旅游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1]而“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高效的教學手段,給課堂的教與學帶來了活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下面我以江西版第一學段(1~2年級)美術教材為例淺談微課在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四大領域中的運用。
一、微課在“造型·表現”領域中的運用
“造型·表現”領域是指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學習領域。造型是具有廣泛含義的概念,但在本學習領域中指的是運用描繪、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創作視覺形象的藝術創作活動。本學習領域在低年級階段強調感受、體驗和游戲性,看、畫、做、玩融為一體,模糊學科門類界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的深入,美術學科知識的輪廓將逐漸適度地顯現。
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第一階段(1~2年級)目標要求這一領域達到嘗試不同工具,用紙以及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2]
如江西版一年級上冊第19課《搓搓揉揉》,這一課我把原材料陶泥變成色彩鮮艷,質地柔軟,可塑性強的彩泥或超輕粘土便于低年級學生購買和使用,利用微課微課教學內容少,重難點突出的特點,對制作彩泥基本形的常用技法揉、捏、按、壓、搓、扭……等著重講解,并編成好聽好記的技法口訣:圓球圓球揉一揉,扁形扁形壓一壓,水滴水滴捏一捏,繩子繩子搓一搓,方形方形按一按,麻花麻花扭一扭。一邊念口訣一邊示范動作,一邊玩一邊學,學生學會了這些基本形再做其他復雜的物體就會得心應手了。而剩下的大部分時間我把課堂交給學生,鼓勵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問題或想到了更好的方法都可以和教師、同學交流、學習、分享,大膽、自由地把他們想的物體制作出來。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實踐,讓學生們在玩中做、做中玩,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拓展思路,使創作的內容即新穎又豐富多彩。
二、微課在“設計·應用”領域中的運用
“設計·應用”領域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制作,傳遞、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環境,培養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領域。
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第一階段(1~2年級)目標要求這一領域達到嘗試不同工具,用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想想、畫畫、做做等方法進行簡單組合和裝飾,體驗設計制作活動的樂趣。
如江西版一年級下冊第16課《小小拉拉隊》,學校每年都會舉行運動會、跳繩比賽、校園十大歌手等活動來豐富校園生活,沒有比賽項目的學生可作為參賽學生的后備力量在精神上給予支持,組成拉拉隊為他們助威、喝彩、加油、吶喊,希望他們為班級爭光,那么拉拉隊的學生要做好哪些道具準備呢?如:搖鈴、彩帶、彩旗、條幅、小鼓、擴音喇叭等,找一找可以利用的材料,動動手、動動腦,做幾件新奇的拉拉隊小道具為的班級加油、打氣。用微視頻直接展示三種小道具的制作方法步驟。(一)搖鈴:1.將小石子或豆子塞入易拉罐;2.將易拉罐封口變成響動搖鈴;3.用彩條裝飾搖鈴。(二)擴音喇叭:1.將牙膏盒剪開約1/3處與裝爆米花紙桶或裝奶茶的塑料杯連接;2.對喇叭進行固定和裝飾。(三)條幅:1.用各種顏色的紙或布寫上裝飾字并用繩子將其連接起來;2.把繩子系到兩根較長的木棒或竹棍或塑料水管上面;3.調整和裝飾。這么多的小道具制作方法簡單,樣式新穎特色。最后教師和學生共同評選出“最棒團隊”,用他們所制作出來的這些小道具用于即將拉開帷幕的跳繩比賽使用。[3]
三、微課在“欣賞·評述”領域中的運用
“欣賞·評述”領域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除了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
欣賞是美術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內容,它滲透于美術課程的四大學習領域。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第一階段(1~2年級)目標要求這一領域達到觀賞自然和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短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江西版二年級上冊第1課《難忘的中國童話故事形象》,這一課如果教師機械地按照課本中所給出的圖片去講解,就會使的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尤其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這事課堂秩序就難以掌控,所以我采用微課翻轉課堂,利用微視頻形象地向學生展示了故事人物形象特點,以直觀的方法使學生了解了故事內容,再拋出問題:這幾則故事告訴我們什么?你喜歡哪個形象?為什么?你還知道哪些童話故事?能不能給大家講一講?問題的設置讓學生體會故事的內在含義,充分表達審美觀念和想法。課堂上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思考,大膽表達、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效率。
四、微課在“綜合·探索”領域中的運用
“綜合·探索”領域是指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學習領域。它分為三個層次:融美術各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和“欣賞·評述”)為一體;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系。三個層次之間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疊。[4]
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第一階段(1~2年級)目標要求這一領域達到采用造型游戲的方式進行無主題或有主題的想像、創作、表演和展示。
如江西版二年級下冊第20課《我是小公民》,這一課教學內容的設計充分發揮美術與現實社會的聯系,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美術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美化我們的生活。現在海口正在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和衛生城市,為取得“雙創”的全面勝利,教師要告訴學生:從我做起,從家庭做起,從現在做起,發現不文明行為,制止不文明行為,杜絕不文明行為,認真履行公民義務,做到我參與、我快樂、我分享,做文明小使者共同愛護我們的美好家園。我利用萌地球環保動畫《嗨!我是地球!》環保行為規范系列中選出6條制作成以節約用水、支持綠色照明、控制噪聲污染、推動垃圾分類回收、植樹護林、做環保志愿者為內容的微視頻,通過卡通形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行為規范的方向性、嚴肅性讓學生懂得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發現污染的原因、宣傳保護環境我們應該履行的責任和義務。然后由學生自己進行反思,說說在日常生活還能看到哪些其他的不文明行為,能為海口“雙創”又能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鞏固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雙創”知識。最后學生通過繪制宣傳畫、垃圾桶、提示牌等美術活動表達自己對環保的理解,評出優秀作品粘貼在教室,豐富我們的班級文化。
目前,微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因具備主題明確、時間短、資源多樣、用途廣泛、綜合性強、操作簡便等特點,被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漸漸得以推廣,然而微課是要讓學生課前通過多媒體終端學習或者是學生在課后進行鞏固復習,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探索、實踐,把微課融入課堂之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劉儒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習惠.讓“微”風吹進課堂——淺談微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 美術教育研究,2015(19):1
[4]張英.簡析微課對小學美術教學的影響及作用[J].教育學文摘,2015(160):1
作者簡介:盧飛(198711-? ),女,漢族,河北人,海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海南省文昌市華僑中學,美術教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