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新課程改革導向下的高中歷史,教師既要重視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又要將家國情懷課程資源進行深挖,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促進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讓學生的思想道德、民族自信心得到滋養。教師要力求從科學化、多元化等方面,推動家國情懷理念的教學實踐。
一、家國情懷的教學理念,要從生活里來又走進生活
家國情懷的教育理念,要以生活為基礎展開,最終也要通過學生的生活體驗,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和思想中去,這才是對家國情理念教育實踐的真正落地,同時,也是對高中歷史學科教學的深層次拓展。以生活為基準展開的應用實踐,是對高中學生歷史觀教學的有力抓手。所以,教師在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和實踐時,要善于結合學生們的感受,來提升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理解。
比如,在教學《當代中國的外交》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我國古代的朝貢外交,到近代屈辱外交,以及當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介紹,縱向梳理我國的外交政策,以及我國外交方面的變化,從而形成一個系統的了解。讓高中生能夠感受到,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世界經濟體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我國的外交政治也呈現出了巨大變化,給我國在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都帶來了巨大空間和顯著成就。隨著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增多,國際合作與交流也在增加,由于中國國際地位日益突出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強烈,使家國情懷理念的教育潤物細無聲。
二、把握家國情懷情感,融入到課程的教學中來
家國情懷是一種人文素養,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團結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的滲透,將家國情懷根植于學生的內心。家國情懷不是一句口號,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里,自身要投入真摯的感情,才能讓歷史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教師要力求為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入的理解,搭建良好的平臺。
比如,在教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時,教師要投入自己的感情和體會,為學生講解中國特色社會道路一路走來的艱辛,感悟作為中國人堅韌不拔和勇往直前的品格。就是這樣一種不畏艱難精神,才讓多災多難的中國不斷發展壯大。未來的中國,需要新一代秉承老一輩的足跡和優秀品質,繼續開辟新的天地。
綜上所述,家國情懷教學理念的研究與實踐,對于學生在德育方面的教育,有著積極的意義,歷史課程的教學,不僅僅是對歷史事件和知識的講述,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和優化。以豐富教學的資源,為學生思想道德、文化素養以及民族自豪感的形成助力,讓教育在教學中發揮作用,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