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由虛擬財產引發的侵權案件在數量上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如何認定侵權行為,以及如何實現最大化進行權利救濟成為解決虛擬財產侵權的兩大重點。《民法典》第1164條規定了侵權責任保護范圍是“民事權益”。民事權益可進一步細分為民事權利和民事利益,其中必然包括可以作為財產性利益的虛擬財產。基于此前提,本文總結了虛擬財產侵權救濟中的三大難點:虛擬財產法律屬性之爭、虛擬財產的價值認定、格式條款不合理地排除運營商責任,進行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虛擬財產;侵權;救濟
一、民法保護虛擬財產客體的界定
現代社會中,計算機和手機等電子設備得到普及,互聯網產業發展迅猛。網絡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已不僅僅局限于以前的單線存儲和傳播功能,而更多的是線上即時的交互式作用。虛擬財產這個概念也隨著網絡的發展進入我們的視野,虛擬財產名詞類比于現實財產概念而產生,又不同于現實中的財產,將其可以定義為網絡空間中產生的,非物質性的,存在一定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財產,包括但不限于游戲賬號、角色、游戲裝備、虛擬貨幣。
結合虛擬財產的概念,我們可以歸納認為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合法性。我們在認定一項物品是否能成為財產時,應當首先關注它的形成是否有充分的法律依據。能夠作為虛擬財產發揮作用,必定是由法律進行規范和約束的,合法性是其存在的首要前提。
(二)虛擬性。虛擬財產是依托網絡而產生的,虛擬財產同樣屬于財產范圍只不過是以無實體的形式存在。
(三)價值性。虛擬財產應當具有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的存在使其可能成為民法可調整的財產關系,即財產所有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
目前,關于虛擬財產屬于物權還是債權目前尚存在爭議,多數觀點認為依照定義,虛擬財產更加符合物權的特征。虛擬財產是由用戶通過賬號密碼進行直接支配的,并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使權利。用戶對自己賬號的權利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人而并不是只和運營商產生關系[1],如果將虛擬財產定義為債權,那便意味著用戶只能對運營商主張權利,但虛擬財產是公開存在于市場中的,極有可能與運營商以外的其他主體產生權利義務關系,所以虛擬財產作為物權存在更具有合理性。[2]
二、司法實踐中常見的侵害情形
(一)網絡賬戶密碼被第三人侵入
網絡賬號通常是由網絡運營商提供給用戶使用,網絡賬號因用戶的升級和購買虛擬裝備等行為而產生價值,在用戶條款中,多數運營商會表明用戶擁有賬號及賬號中物品的使用權,并提示用戶盡到維護賬號安全的責任,如禁止贈與、借用、租用、轉讓等行為。如果由于用戶未盡到上述義務而導致的賬戶損失,由用戶承擔責任。而當用戶并未違反條款義務時發生的賬號密碼被盜事件,為保護被侵權人的利益,我們應當思考如何定義此種侵權行為,尋求最合理的解決方案。
首先,與現實中普通的財產盜竊案相比,虛擬財產盜竊也存在著相同點,都是一方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未經同意擅自取走他人財產,侵犯對方財產法益。但兩者也存在著許多不同點:1.現實盜竊侵犯的客體是有體物。而網絡賬號被盜的客體是賬號及其中的虛擬財產,具有抽象性和虛擬性;2.現實盜竊通常只涉及兩方主體之間的行為,而虛擬財產盜竊不僅涉及到侵害方和被盜方,往往網絡運營商也被牽涉其中;3.現實盜竊產生的是盜竊人和被盜人的直接現實的接觸,犯罪地點可控,而虛擬財產盜竊由于產生于網絡空間,導致追蹤過程困難,追蹤路徑復雜。
其次,關于侵權責任的分配問題上,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只存在盜竊者和被盜者的情況下,當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在被侵權人本身對損害發生也存在過錯的情況下,也應承擔相應程度的損失。二是當運營商本身也存在過錯時,如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或者未及時采取措施避免用戶損失擴大時,侵權人包括盜竊者和網絡服務運營商,此時難點在于對于網絡運營商的責任,該適用何種規則過錯原則。我認為網絡運營商在與被侵權人的比較中處于優勢地位,在責任舉證能力上,運營商遠強于個人,同時在舉證難度上,運營商享有更多的網絡資源,這一點可以大大提高其舉證效率,而個人在缺乏網絡權限的情況下取證難度極大。如果此時使用傳統的過錯責任原則,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規則,往往被侵權人的利益無法得到保護。[3]所以本文認為采取過錯責任原則在此種情況下更為合理,通過舉證責任倒置的方法,如果運營商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則推定其存在過錯,既便利了案件程序又充分保護了被侵權人利益,是符合民法公平原則條件下的最優解。
(二)因網絡系統的原因導致的虛擬財產滅失
現實中,由于運營商服務器網絡波動的原因,出現用戶數據丟失的情況并不少見。這導致網絡波動期間,玩家正常使用賬號所獲得的裝備和經驗沒有被服務器記錄,此時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持有消費憑證的通過購買行為獲得的商品并未到達賬戶;另一種是不存在憑證的,需要通過時間和精力獲取的經驗或物品未被玩家取得。在通過系統調試之后,可以恢復數據時,運營商有義務提供恢復服務,并應當承擔由此造成的損失。但如果無法恢復數據,通常運營商采取的做法是將玩家帳戶數據恢復至網絡波動前,并將玩家持有消費記錄的物品重新發放或者按照原價退還貨款,而對于非消費獲得的物品不予承認。于是非消費者受到的損失并不能被完全補償,一部分玩家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被迫承擔運營商過錯帶來的損失,這種行為并不符合現今民法精神。
此種情況下運營商并未有效履行合理的維護和安全保障責任,且不存在用戶自身故意或重大過失、第三人過錯和不可抗力等免責事由,所造成的損失應當按照大數據統計的用戶在網絡斷線時長可獲得的平均收益計算。
三、救濟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虛擬財產的價值認定問題及對策
不同于實體財產的價格區間相對穩定,虛擬財產由于種類的繁雜,難于確定一個標準的價格,這也導致了虛擬財產價值在認定上的困難。例如網絡游戲中的裝備,不同的游戲廠商在價格定位上采取不同的策略,有些廠商會以物品的稀有度定價,而有的廠商則是根據市場需求定價。更因為游戲商運營模式的不同,依靠倒賣裝備運營的游戲賬號和依靠升級養成模式運營的賬號,在計算價值時側重點是完全不同的。同時賬號里的物品的價格也并不是穩定在買入時的價格,而是隨著需求的變化不斷變化。在處理實際的虛擬財產糾紛的審理過程中,我們不可能了解到所有游戲的不同模式,因此很難對虛擬物品的價值進行一個合理的估量。
游戲行業發展過于迅速且形式多變,才形成了現在的監管條例不完善,跟不上網絡的腳步的局面。要改善這個局面可以從以下三個步驟入手:第一步是對游戲進行細致的分類,我們將游戲劃分為手機游戲、電腦游戲和主機游戲,針對不同的游戲類型制定不同的定價標準,并且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標準,如對游戲裝備和游戲皮膚的定價類型應有所區別。通過準確定義和量化賬號內資產來便利審理過程中的財務金額統計。第二步是將互聯網游戲完全納入市場監管體制內,訂立規則和法律確保審判過程中虛擬財產的量化有所依據,必須要形成一個完整的規范體制和懲罰機制來約束游戲廠商,遏制亂定價擾亂市場的行為。第三步是要構建一個官方的交易機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將游戲交易市場置于一個統一的規范平臺下的舉措是可行且合理的。既可以規范市場交易亂象,防止地下交易以及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的不合理的二手交易價格擾亂價格平衡,又可以達到信息公開的目的,防止由于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同物不同價的情況。
(二)格式條款不合理地排除運營商責任之現象及解決措施
網絡游戲公司在提供賬號服務之前通常會讓用戶勾選已閱讀使用許可及用戶協議,此行為本是為了提高合同效率,便利市場交易,但在實踐中往往被運營商利用成為逃避責任的工具。運營商逃避責任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幾點:
1.簽訂合同的行為本應當是雙方合意的體現,但在用戶協議中似乎成為了運營商單方的意思表達,用戶只能選擇接受與否,失去了在協議過程中的表達權。運營商利用用戶協議使自己在交易時處于優勢地位,制定完全符合自己利益的條款。[4]以網易游戲為例,在用戶須知的第二條中提到:“如用戶不同意本協議的任何條款,則不得安裝、使用網易游戲軟件,不得享用游戲服務。用戶一旦點擊接受并安裝網易游戲軟件,或者注冊、開始使用網易游戲服務,即視為同意并已接受本協議中的全部條款。此后不得以未閱讀、未同意本協議內容或類似理由提出任何形式的抗辯”。如果用戶不選擇同意協議,便會直接失去獲得服務的機會,所以此時用戶做出的妥協并非真實意思表達。
2.游戲商對格式條款并未盡到解釋說明和提示的義務,并不能保證用戶完全了解協議條款。以某網絡游戲公司為例,當用戶對某項條款產生疑問時,并沒有直接的渠道可以聯系到運營商,在游戲首頁我們無法找到反饋按鈕,并且在向客服詢問條款時也并未得到明確的解釋。
3.格式條款內容也不盡是合理的,網易游戲提到,對于游戲中特殊標識了使用期限的虛擬物品,如超過使用期的,網易公司有權不另行通知用戶而隨時收回使用權,如造成損失由用戶自己承擔。網易公司應當在臨近到期和到期之后有通知用戶的義務,此條款屬于減輕網易公司的義務并且有可能對用戶造成損害。
基于以上提出的格式條款帶來的交易缺陷,以下兩點解決方案可以略微彌補:第一,提高用戶的法律意識。我們需要讓用戶意識到在勾選用戶協議時不僅僅是簡單的程序行為,而是意味著自己同意協議中的約束和義務。在發生糾紛時,協議不僅是交易憑證,也可以是維護消費者利益的武器。第二,提高格式條款的備案審查標準。當游戲公司提供的格式條款中存在明顯不公平的內容時,應當不予通過。許多格式條款中都存在一條“如果用戶長時間未使用賬號,在未注銷的情況下,運營商有權收回賬號。”這表明用戶花費時間和金錢獲得的賬號并不永久屬于用戶本人,用戶的財產所有權并不完整,這極大威脅了私人財產的安全性。如果條款存在類似內容,有關部門須謹慎審核以保證市場的穩定。
(三)法律不成體系化問題及完善建議
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并沒有一部專門針對虛擬財產保護的法律,因此在實務中需要一系列復雜的法律適用。現行階段,僅僅依靠相關部門法規和民法中散落的法規,解決急劇增加的虛擬財產糾紛問題尤為吃力,此時有兩種法律完善措施均可實現虛擬財產的司法保護,一為加緊步伐適應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新型法律挑戰,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制定相關互聯網財產保護單行法規;二為在當前民法侵權法體系下單獨增加虛擬財產侵權保護的具體條款,使之有法可依。
結語
當前虛擬財產侵權糾紛主要集中在第三人損害和運營商侵害兩方面,針對司法實踐中常常出現的同案不同判情況,本文總結了主要爭議點分別進行法理分析、提出解決措施,為虛擬財產的司法爭議找出可行的解決思路。
參考文獻:
[1]李富民.民法典背景下虛擬財產的規制路徑[J].中州學刊,2021(10):63-68.
[2]趙凌峰.《民法典》背景下網絡虛擬財產的權利屬性與保護路徑[J].東南法學,2021(01):115-124.
[3]何澤滔.網絡虛擬財產糾紛中的舉證責任探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1(11):150-151.
[4]趙天宇.網絡服務合同中不平等條款的類型及其法律規制——以虛擬財產權的保護為視角[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20,22(02):37-49.
作者簡介:衛葦(1997.02-),女,漢族,湖北黃石人,碩士,研究方向:非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