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黨和人民所堅持和信仰的理論,其在我國的運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表現在多個方面,如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歷史觀、社會思想以及組織治理等多個領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彼此之間相互作用影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不斷豐富,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以實現的根基所在。本文將針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契合與相互作用問題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更好促進兩種文化的發展壯大,進一步提升文化的影響力。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契合;相互作用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一直在嘗試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以使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迸發出更大的力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更多生機與活力。明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二者發展,豐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理念契合特征
(一)思維方式的契合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契合,首先表現在思維方式方面,即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樸素唯物主義、樸素辯證主義之間的契合。馬克思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之上,所創造的唯物辯證法在后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過程中不斷被豐富和完善,最終形成了一套科學、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方法體系。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對于哲學問題的回答,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意識與精神是客觀物質世界的產物;物質是第一位的,精神與意識則是第二位的。物質并非由造物主所創造出來的,其是不會被消滅的,也并非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也將會隨之發生變化。物質決定意識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出發點,也是理解整個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前提及根本性原則”[1]。
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剖析時,可以發現其中也蘊含有深刻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思想內容。神話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就是古代人民認識到了物質是第一位的外在表現,物質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果沒有物質人們也難以生存下去。在古代文明發展過程中,人們始終高度關注自然界的各種現象,比如說“五行說”就是樸素唯物主義觀的集中體現。
我國古代的思維體系中蘊含有深刻而豐富的辯證思想,比如說古代先民堅持認為陰陽是構成世界萬物最為基本的屬性、力量和元素,認為它們彼此之間相互結合、作用,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和轉化;“白天與黑夜,在不同的時間段白天與黑夜的時間長短也存在差異”,一直以來都將物質現象和自然現象看作是動態的、發展的過程,并且認為事物的本質規律就在于其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運動變化的。在傳統文化領域,樸素唯物主義及樸素辯證法雖然因為時代和思維的局限性,將復雜的科學體系進行了簡單化處理,在科學與邏輯論證方面不夠嚴密,部分觀點甚至是人們主觀臆測的,但是不論如何其都堅持了世界的物質性特征,而這種將物質放在第一位的思維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存在有一定的相似點,彼此高度契合[2]。
(二)認識論的契合
在我國的傳統哲學探索中,實踐與人們的“行”所對應,而理論則與人們的“知”所對應,知行合一是許多思想家所提倡的,而知與行之間的關系爭論則貫穿于中國古代哲學史的始終。比如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教授知識期間就高度關注知行之間的關系,如其所提出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中的“習”實際上就是“行”;在他看來,如果在學習和探索知識時不注重行動,那么就很難真正地獲得知識,個人也難以得到有效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在我國古代哲學思想中,人們對于實踐的關注度也可謂是不斷提升,比如宋朝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明朝王夫之所提出的“經世致用”思想、明朝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等等,都認為知識只有在生活實踐中應用才能展現出作用與價值,如果只是空談沒有實際行動那么必然會誤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誕生之前,空想主義在西方社會流行了一段時間,但是最終證明了其相關思想是不實用的。而正是這些空想主義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來源,正是認識到了空想主義的錯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才反復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對于“行”的研究雖然更多集中在國家發展領域,沒有投入到更加宏大的世界之中對相關問題進行探究和分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對于“行”的看重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對于“實踐的”關注,彼此之間高度統一,這種認識上的一致性,使得二者內在方面高度契合[3]。
(三)人民觀的契合
人民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馬克思在研究中認為人是與生俱來的、區別于一般動物的本質,人的特別之處在于其是有思想、有意識的,其能夠參與到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活動之中。在馬克思所生活時代,西方各個國家頻頻爆發武裝運動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不再將人民當作主體,人民觀點未能得到充分重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以民為本”是統治者執政的核心所在,如我國古代儒家思想所提出的仁政、仁愛以及“民貴君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觀點,深刻詮釋了統治者與廣大百姓之間的關系,二者彼此相互依存、影響;而我國歷史上朝代的更替以及社會暴動的發生,無一不是因為統治者不再踐行“以民為本”的思想,肆意踐踏人民。結合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以民為本”思想核心內涵來看,二者彼此之間有諸多共通之處,契合度極高[3]。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使得中華傳統文化思維方式不斷豐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至今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發展。我國傳統道家的樸素唯物主義在核心上雖然與馬克思主義之間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但是其內容并不豐富,而是孤立、靜止的,在邏輯論證方面也不夠科學嚴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則超脫出了個體思維規律,其明確了物質具有動態發展變化的特點,認識到了生產力與經濟基礎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所在。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引導之下,現代社會中人們能夠以更加客觀的態度看待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樸素唯物主義觀,辯證地看待世界,這樣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4]。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促使中華傳統文化不斷自我凈化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也不盡相同,歷史上也存在有認知錯誤的階段。比如說“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受到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響,當時的人們猛烈抨擊封建社會的物質以及精神,因為思維認知的局限當時的社會并不能辯證地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缺點,認為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應當擯棄,這種過度擯棄卻并沒有徹底將國家從積貧積弱的落后局面中拯救出來。隨后,中國共產黨人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之路,認識到了對待中華傳統文化也需要從馬克思主義角度出發辯證看待,針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要積極主動繼承和發揚,而針對消極落后的文化則應當及時擯棄。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引下,我國人民在剖析傳統文化時變得更加客觀,傳統文化得以不斷凈化,人們的民族自信以及民族文化認同感也得以不斷提升[5]。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推進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發展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引入到我國之后,其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狀態,其具有與時俱進的特征,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得以成功探索和實踐的原因之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傳入到我國至今已經有了百余年的歷史,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馬克思主義的外在表現也存在有較大的差異,其與時代思維認知以及社會發展現狀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終實現了本土化發展,而這種本土化顯而易見是可行的,否則近百年來,我國在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各個領域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6]。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顯然不能一成不變,否則其難以跟上新時代人們的思想認知,必然會被社會所淘汰;而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引下,可以幫助人們辯證地看待文化,認識到文化也具有動態發展的特點,這樣對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能夠產生較為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說,在執政方面“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充分詮釋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相關理念,其也是民本思想的充分展現。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華的根基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落實的思想土壤
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至今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其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血脈,也是民族的文化根基。馬克思主義傳入到中國之后,中國共產黨成立,其探索發展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引的,在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多個層面均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如上文所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之間具有諸多共通之處。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傳入我國之后,才能迅速被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因為人們察覺到了二者的相似之處。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建設的動力所在
馬克思主義在傳入中國之后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其也在不斷優化創新以適應我國的國情,否則的話很快就會被我國所淘汰,其也難以獲得如此巨大的發展。結合我國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和認識存在有顯著差異。如在共產黨成立初期,為了盡快擺脫國家的落后局面,主張學習蘇聯城市包圍農村,通過武裝暴動奪取政權,但是最終發現這種路線是不可取的;隨后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相關路線進行了修正,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方針路線,最終實現了共產黨執政。
四、結語
總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立足,并不斷豐富與革新,回應并解決時代發展所面臨的新問題,其不僅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本身與時俱進,積極發展完善的理論品質;同時也彰顯了中華文化整合創新的精神特質。在未來,要想使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之間更好地契合,那么就需要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契合點進行分析,以使得二者能夠更好地滲透到人們內心深處,展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徐福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價值意蘊及實現理路[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04):10-15.
[2]楊威,上官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邏輯證成與發展路向[J].齊魯學刊,2022(04):49-59.
[3]趙光輝.“天人合一”生態闡釋的回眸與省思——兼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J].齊魯學刊,2022(04):60-69.
[4]楊麗艷,高學義.論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重向度——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視角[J/OL].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2022-09-05].
[5]鄭濟洲,楊雨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在機理研究[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03):106-113.
[6]曹和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研究[J].肇慶學院學報,2022,43(03):1-5.
作者簡介:徐靜雯(1990.5-),女,漢族,安徽滁州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形成和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