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背景下,5G、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創新應用為廣播電視行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廣電媒體能夠進一步提高信息傳輸的效率,對自身平臺進行有效延伸,并促進各種新型手段與廣電媒體之間的融合發展,最終實現廣電媒體發展模式的現代化與數字化改革。為保證廣電媒體的未來發展,找到一條符合時代發展與自身發展需求的全新道路,必須對5G時代的環境特征以及大數據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文章利用文獻分析方法對相關信息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得到關聯性的信息,首先分析5G時代對廣電媒體發展的影響情況,其次從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兩個角度分析廣電媒體在5G時代下面臨的挑戰,在明確廣電媒體轉型發展模式的前提下,提出廣電媒體在5G時代大數據技術驅動下的轉型之路。研究結果表明,廣電媒體的轉型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加強技術研發與應用,補足內在不足;重視專業人才培訓,適應媒體新環境;利用自身先天優勢,立足專業內容模式;重視人本主義內核,構建主流媒體價值等。基于上述方法能夠為廣電媒體的轉型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逐步打造出全新形態的廣電媒體生態發展環境。
關鍵詞:大數據;5G時代;廣電傳媒;技術驅動;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G22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6-0126-04
5G時代為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捷,進一步推動了媒體領域的創新發展與優化,新媒體的崛起讓人們能夠更加方便地獲取海量信息數據,且對信息傳遞的全過程有了更為清晰直觀的了解與掌握。這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對于傳統廣播電視媒體造成了較大沖擊,使得廣電媒體的經濟效益出現了大幅下滑,傳播范圍也有所窄化。廣電媒體如何在5G時代實現科學轉型已然成為傳統媒體從業者需要面對的重點問題。
(一)優化廣電媒體信息傳輸效率
5G時代,大數據技術的創新應用促使媒體行業必須進行轉型發展,對媒體的生產傳播形式、消費形式等均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5G時代,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能夠為廣電媒體帶來顯著的促進作用。
首先,5G技術能夠促使廣電媒體信息傳輸效率以及路徑得以優化,進一步提高用戶接收信息的穩定性,保證信號傳遞的及時性、畫面質量以及減少傳遞誤差等,從而為用戶提供良好的體驗[1]。
其次,各種先進技術為廣電媒體的節目制作與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持,網絡帶寬以及終端技術水平的提升,使得未經過壓縮處理或者經過簡單壓縮處理的信息信號能夠實時回傳,從而保證了現場直播的畫面質量、清晰度以及穩定性,為開展手機直播、遠程連線等更多的直播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南通廣電傳媒集團利用“5G+4K”的形式對南通市重大會議、重要活動進行了超高清直播,可移動的直播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工作便捷性,并且保證了信號傳輸的穩定性以及畫面質量,為用戶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
(二)延伸廣電媒體內容傳遞平臺
5G時代,物聯網技術的興起使得新聞媒體的傳播范圍得到大幅度的擴展,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物聯網的IP鏈接數量能夠達到100億左右。基于這一數據對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分析,未來的廣電媒體發展模式會發生較大變化,商業模式的載體不會局限于電子廣告牌、移動終端以及PC端中,而是會與生活中各種數字化設備與系統進行連接與融合。簡單來說,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數字化、電子化設備均可能成為信息傳遞的輸出端和收集端,由此就會構建出新的媒體環境。在此環境下,廣電媒體的信息傳輸終端會呈現顯著的多樣化特征,進而促使新聞媒體形式更加多樣化,推動媒體平臺的延伸變革。
(三)推動先進技術與廣電媒體融合
進入5G時代,各種先進技術的創新應用進一步加快了廣電媒體發展模式的變革進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能夠為信息傳播提供全新路徑;云儲存以及云計算等技術能夠實現對媒體節目內容制作、播放等環節的高效化處理;區塊鏈技術能夠有效保障信息版權以及相關隱私數據的安全性[2]。由此可見,5G時代下廣電媒體的轉型發展與各種新型技術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這為廣電媒體的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例如,人民網在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使用全息投影技術對會議進行了播報,充分利用了平臺可視化、智能化以及移動化的優勢,打造云端虛擬場景,并推出《兩會云客廳》節目,實現了有效的線上對話交流,相關嘉賓并不需要達到采訪現場即可實現溝通互動,并在云客廳內構建出“真人”形象,在方便采訪工作開展的同時,為用戶提供了良好的視覺體驗。
(一)外部環境
從廣電媒體的外部發展環境角度分析,各種互聯網技術以及新媒體平臺的發展為公眾提供了參與信息生產、傳播的機會,不論是個人自媒體用戶還是行業內部的自媒體用戶,均急劇增長,進而對廣電媒體的流量造成了沖擊,導致用戶分流。此外,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抖音、快手等新媒體發展迅猛,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市場競爭力明顯。廣電媒體要想在5G時代實現進一步發展并擁有較強的競爭力,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進行整合,增強自身的造血能力,對傳統的內容生產機制進行改革,以此形成全新的發展模式。
(二)內部環境
從廣電媒體的內部環境角度分析,其在5G時代主要面臨著以下幾方面發展問題:
第一,能力要求更高。大數據技術的普及,使得信息傳輸的效率變得更快,人們對所接收信息有了更高質量的需求,這就需要廣電媒體的工作人員具備更加專業的能力,能夠對新聞收集整理、視頻剪輯以及文案編撰等環節進行高效化處理,保證用戶能夠第一時間接收到優質新聞信息。
第二,新聞傳播路徑存在局限性。廣電媒體傳統的傳播路徑是廣播與電視,用戶接收信息會受到時間、地點等方面的限制,無法保證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快速精準獲取到想要的信息。同時,廣播電視的傳播難以對信息進行保存處理,無法滿足用戶隨時隨地、反復觀看的需求[3]。這就需要廣電媒體結合用戶需求全面布局,對自身戰略規劃進行科學的調整。
第三,管理思想存在滯后性。目前,很多廣電媒體內部存在比較明顯的思想落后問題,即管理者對于5G時代的認知與技術掌握程度相對較差,未能及時更新優化思想理念以及技術水平,部分管理人員的思想認知還停留在4G甚至是3G時代,出現了技術發展超過思維認知的局面,導致5G時代先進技術的優勢難以在廣電媒體中體現出來,也就難以實現廣電媒體的創新發展。
如果廣電媒體不能做好創新轉型工作,很可能在新媒體浪潮中失去競爭力。廣電媒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雖然在市場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與5G時代的創新發展標準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需要廣電媒體在發展過程中重視轉型升級工作,對5G時代的特征以及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加快融合轉型,以此降低市場環境變化對自身的不利影響[4]。
5G時代,廣電媒體的融合創新發展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用戶服務、業務提供以及技術實現等逐漸呈現整合發展趨勢,未來廣電媒體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對媒體內容、渠道、終端等因素進行科學分析,構建新型發展模式,實現廣電媒體的轉型變革。
(一)合適的內容
基于大數據技術,廣電媒體能夠及時掌握與了解新聞的熱點內容,對用戶的話題討論標簽進行分析,同時對新聞信息的內在價值以及社會討論性進行精準把控,進一步提高新聞媒體的傳播精準度,從而提高用戶對新聞媒體的黏性。
現階段,大數據技術在廣電媒體的新聞傳播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既能夠對話題發起、信息收集、動態編輯、綜合評價反饋以及后續跟蹤報道等環節提供技術支持,也能夠跨終端、跨系統地收集新聞信息,保證信息資料的全面性與真實性。
與此同時,新聞工作者能夠利用大數據對用戶的真實想法以及網絡輿論走向進行預判分析,通過設置關鍵詞的方法對全網范圍的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利用全媒體技術、可視化技術等方法,制作出符合現階段用戶需求的新聞節目[5]。而在新聞節目播出后,利用大數據技術則能夠對節目的受觀眾喜愛程度、相關建議和優化意見進行跟蹤式收集,并結合收集到的信息對后續的工作內容、計劃進行調整。此外,針對社會輿論呼聲較高的新聞內容進行后續跟蹤報道,以此滿足大眾對于新聞信息的了解需求,并提高用戶對于媒體的滿意度。在持續性良性運轉的條件下,新聞媒體的傳播價值能夠得到大幅提升與優化,并將其與媒體自身的社會形象有機融合,以此建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媒體品牌。
(二)合適的渠道
5G時代,數字技術的應用為廣電媒體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支持與保障。廣電媒體能夠對各個平臺系統的網絡環境特性進行專業化分析,并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制定出最為合理的內容傳播模式,設計出分層次的內容傳輸結構,針對新聞媒體資源之間的關聯關系以及用戶之間的交互關系等進行精準化識別與鑒定,將圖片以及視頻等新聞資源利用廣播進行傳播,將適合交互溝通的內容利用文字進行傳播,并在視頻終端使用分層業務形式加以展示[6]。智能系統能夠對用戶的相關行為進行大數據分析,并且對其中存在共性的信息資源進行在線整合,以此消除雙向網絡傳播模式中的傳輸壓力。
(三)最優的終端
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的用戶規模已經達到10.31億,占全體網民的96.5%。各視頻平臺在發展中對視頻內容進行分類處理,以此彰顯專業化運營優勢,并且逐步構成了比較完善的娛樂生態環境。同時,我國影視行業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影視產業相關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加,粉絲群體在此過程中對于互動交流更加重視,并且促使視頻收看終端向著多渠道、多屏聯動的方向發展[7]。例如,將車載智能系統、商場廣告牌等終端系統與廣電媒體進行融合,打造除電視與手機系統之外的融媒結構,以此實現多元化的創新發展,從而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媒體使用需求。
(四)精準推送
在廣電媒體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用戶推廣的精準性問題。例如,優酷研發的魚腦系統已經被應用于綜藝節目策劃以及網絡劇的設計策劃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同時,廣電媒體也可以對用戶相關數據信息進行分析,深入探究用戶的行為習慣、興趣喜好等內容,以此精準判斷用戶現階段的內容需求或是潛在的內容喜好,基于智能推薦系統進行內容推送,并利用提示信息對用戶進行引導。智能推薦系統能夠依據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定制不同的推動內容,從而實現廣電媒體傳播的實際效果。此外,針對不同的推送內容可采用不同的推送渠道,以此保證大數據驅動下的內容生產能夠有效滿足用戶群體的真實需求。
(一)加強技術研發與應用,補足內在不足
現階段,廣電媒體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8]。5G時代,率先掌握技術優勢就能夠在市場中獲得話語權。廣電媒體應順應社會需求與行業環境,與高校、科研機構等組織展開深度合作,積極探索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尖端通信技術等在廣電媒體的各環節的深度應用,逐步探索出廣電媒體多領域融合發展的轉型之路。例如,新華社與搜狗公司進行技術合作交流,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最終推出了全球首個虛擬主播人物“新小萌”,該虛擬主播能夠實現24小時連續不間斷式的新聞播報,并且通過大數據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降低了播報準備環節的復雜程度,大幅提高了新聞播報的效率與質量[9]。與此同時,隨著5G通信技術不斷成熟,廣電媒體的工作形式也得到了創新變革,移動網絡直播、高清圖像發布以及多平臺聯合直播等模式的應用越來越常見,這為廣電媒體在5G時代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路徑。
(二)重視專業人才培訓,適應媒體新環境
先進技術的創新應用促使社會形態發生轉變,人的思維模式的變化對技術的社會效能也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廣電媒體應當整合行業相關人員,深入研究各種先進技術對于廣電媒體的積極影響與負面阻礙,以此建立完善的媒體新格局[10]。5G時代背景下,信息數據的形態呈現出高清化、虛擬化、立體化、系統化以及動態化的特征,廣電媒體應當以此為基礎,打造適合5G時代的行業技能結構體系,利用戰略指引、思想理念引導以及技能培訓等手段,全面提升行業整體素質,以此消除技術變革的潛在負面影響。
例如,封面新聞為保證自身能夠在5G時代下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果,結合自身具體情況制定了全面戰略發展計劃,以視頻化變革作為核心內容,要求各部門與崗位的工作人員必須進行相關技術培訓,打破傳統媒體模式的局限性,以視頻化發展理念進行思維革新。與此同時,時空同步技術對新聞媒體的制作時長進行了進一步壓縮,高效快速、精準全面的信息收集處理、編輯發布成為重點工作內容。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多元化需求對廣電媒體提出了更高標準的發展要求,如果工作人員僅掌握了單一的知識與技術,就難以保證自身工作質量與效率[11]。因此,廣電媒體應當促使工作人員向著專業化、全面化方向發展,主動積極地開展更加廣泛的知識學習,促使能力提升,形成良好的職業綜合素養,這樣才能夠為廣電媒體的轉型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
(三)利用自身優勢,立足專業內容模式
5G時代,人和物都將成為信息傳輸體系中的單獨個體,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能夠將人和物進行有效連接,以此建立人與物同時存在的立體信息綜合體。在信息綜合體中,擁有5G終端系統的用戶能夠依據自身需求進行信息資源的傳輸,打破傳統信息傳播模式中的空間與時間等因素的限制,進一步拓寬信息的傳播范圍[12]。廣電媒體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積極尋找可靠的信源,結合現場采訪的形式提高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同時,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VR等技術將移動終端和車載終端等媒介有機整合在一起,打造新聞媒體報道的虛擬化場景,為用戶提供良好的新聞接收環境,充分展現5G技術以及廣電媒體的優勢與競爭力。
例如,山東廣電在全國兩會報道中搭建了以5G技術為核心的融媒體平臺,并且陸續推出了《兩會大家談》《拜托了!兩會》等直播訪談類節目。節目在播出過程中以VR形式呈現,具有明顯的技術創新與形式創新特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群眾的肯定[13]。由此能夠得出結論,廣電媒體應當對媒介、技術和內容的深入融合模式進行持續性的探索研究,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科學規劃,打造專業的新聞媒體發展路徑,對“MGC+PGC”等新型發展模式進行實踐,以此推動廣電媒體的數字化轉型。
(四)重視人本主義內核,構建主流媒體價值
5G技術為人們接收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捷性,新媒體平臺使得人人都能夠成為信息的傳播者,而物聯網和互聯網技術打破了人與物之間的限制,逐步構建起“萬物互聯”的發展格局。
在此環境下,廣電媒體的轉型發展應當重視人本主義的思想內核,始終堅持“人”是新聞信息傳輸過程中的核心要素,以此消解各種數字技術對媒體轉型變革的負面影響,明確先進技術只是輔助人們更加方便地開展各種活動的工具與手段[14]。
廣電媒體在工作中必須貫穿以人為本的思想,并將其深化到各個工作環節中,在真實的媒體傳播環境下探索內在的價值與意義。為實現上述追求,需要在傳播過程中對用戶的真實需求進行深入挖掘與分析,為用戶提供精準化、精益化的信息服務,逐步構建出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主流價值觀體系,并將用戶需求、在線社交以及場景融合等內容有機整合起來,實現用戶需求與信息傳遞的有效對接。
例如,封面新聞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起“封面推薦算法”體系,以此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提供服務,積極打造符合網絡社交發展需求的青蕉社區,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功能服務,充分滿足用戶的興趣喜好、價值觀念以及社交需求體現等[15]。通過對封面新聞的轉型發展進行分析,能夠明確其在轉型過程中體現了以人為本、傳播主流價值觀以及優化用戶服務的思想,廣電媒體的轉型發展可合理借鑒其經驗,積極打造符合自身實際需求的全新發展模式,以此推動我國廣電媒體的全面轉型優化。
5G時代,各種先進技術的創新應用使得廣電媒體行業的發展迎來了全新的挑戰與機遇,借助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能夠有效改變新聞媒體的傳播模式與方法,打破傳播過程中時間與空間因素的限制,提高新聞媒體的內容傳播效率與整體質量。不過,廣電媒體在轉型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專業技術人才經驗不足、大數據分析能力較差、先進技術的融合需要進一步拓寬等問題。這就需要廣電媒體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以及媒體環境的變化,將各種數字技術融入廣電媒體傳播模式的變革中,以此構建出高效化、高水準的全新模式,為廣電媒體行業的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吳圓圓,趙冠杰. 5G技術前景下對廣電媒體融合創新的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173-175.
[2] 張琦,董菡.廣電媒體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的內在邏輯、探索實踐與推進路徑[J].廣播電視網絡,2022,29(11):40-44.
[3] 王秀花. 5G時代廣電媒體深融發展的策略探究[J].廣播電視信息,2022,29(8):28-30.
[4] 梁建軍. 5G時代廣電媒體轉型發展方式探索[J].聲屏世界,2021,24(18):53-54.
[5] 謝蓓.大數據驅動:5G時代廣電媒體的轉型之路[J].當代傳播,2021,17(3):70-72.
[6] 賈靜杰.順勢與厘革:5G時代廣電媒體的“強身之路”[J].青年記者,2020,11(36):85-86.
[7] 賀麗青. 5G時代南京區域廣電媒體融合發展的現狀與問題[J].新媒體研究,2020,6(5):69-72.
[8] 蘇萌. 5G技術運用助推廣電媒體融合發展的途徑[J].新聞潮,2022,15(3):36-38.
[9] 劉德榮.淺議5G技術下廣電媒體的轉型[J].北方傳媒研究,2020,10(1):48-51.
[10] 范翠萍. 5G時代傳統廣播的發展及轉型路徑[J].青年記者,2021,14(10):2.
[11] 趙剛,宋艷,孫萌. 5G時代中國廣電新聞業態轉型發展對策研究: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9(12):33-37.
[12] 景義新,韓慶鑫.“廣電+直播”:5G時代傳統廣電的新媒體營銷新路徑[J].電視研究,2020,20(8):46-49.
[13] 張媛,胡翼青. 5G時代廣播的困局:再論\"端口\"視角下的傳統媒體[J].當代傳播,2020,17(22):45-47.
[14] 程明程陽. 5G時代智能媒體發展邏輯再思考:從技術融合到人媒合一[J].現代傳播,2021,43(11):1-5.
[15] 李亞卓. 5G時代下學術期刊知識服務的創新發展[J].出版廣角,2020,21(14):26-30.
作者簡介 杜興業,編輯,文藝事業部新媒體部主任,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