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討我國高校2011—2019年期刊相關研究文獻計量學特征,為我國期刊研究工作者提供參考。應用基于CNKI數(shù)據(jù)庫檢索出的2011—2019年主題為“期刊”,且第一機構為“大學”或“學院”的CSSCI來源文獻,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文獻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2011—2019年我國高校關于期刊的文獻共10099篇。截至檢索日期總被引頻次103677次,篇均被引為10.27次,總下載量為5525000次,篇均下載量為547.08次。來源CSSCI期刊中,《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發(fā)文量位列第一,《編輯學報》《科技與出版》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PR6排名前三位的作者依次為邱均平、俞立平和劉雪立。在PR6排名前十位的作者中,新鄉(xiāng)醫(yī)學院有三位。期刊研究高影響力的高校排在前五位的依次為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和吉林大學。除了“科技期刊”“學術期刊”等意義寬泛的關鍵詞之外,出現(xiàn)頻次最多且與其他關鍵詞聯(lián)系最緊密的關鍵詞有“文獻計量”“知識圖譜”“影響因子”“期刊評價”“數(shù)字出版”“國際影響力”“開發(fā)獲取”“媒體融合”“學術不端”“h指數(shù)”等。基于此,文章得出結論:2011—2019年,我國高校期刊相關研究成果顯著。學術影響力較高的高校有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影響力排前三位的作者為邱均平、俞立平和劉雪立,研究熱點主要為影響因子、期刊評價、數(shù)字出版、國際影響力等。
關鍵詞:高校;期刊;文獻計量;統(tǒng)計;評價;分析
中圖分類號:G35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6-0204-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績效評價和發(fā)展策略”項目成果,項目編號:17YJC630165
高校是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高水平哲學社會科學論文的主要產(chǎn)出機構[1]。中央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決策部署,對當前高校提升哲學社會科學整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準確評估高校科研績效,是政府和高??茖W制訂研究計劃、合理配置科技資源的重要參考依據(jù)[3-4]。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明確了科技評價是科技活動的“指揮棒”,旨在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chuàng)新質(zhì)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5-7]。
近年來,基于文獻計量學的科研績效評價成為研究的熱點[8]。廖帥[9]應用文獻計量學對國內(nèi)外高校科研績效研究文獻進行分析,認為高??蒲锌冃гu價指標構建和新的研究方法是未來研究的方向??萍计诳强萍紕?chuàng)新成果的重要載體,也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支撐力量[10]。本研究通過對我國2011—2019年CSSCI來源期刊文獻的文獻計量學特征進行分析,探討我國高校近10年有關期刊研究的特征、高水平機構及人才分布、研究熱點等。
(一)數(shù)據(jù)來源
進入CNKI期刊數(shù)據(jù)庫,選擇“高級檢索”,主題選擇“期刊”,并且第一機構為“大學”或“學院”,文獻來源選擇CSSCI,時間選擇“2011—2019年”。檢索日期為2021年7月13日。因檢索時CNKI期刊數(shù)據(jù)庫中2020年數(shù)據(jù)不全,故選擇2011—2019年數(shù)據(jù)。采用人工清洗的方式對數(shù)據(jù)進行清洗,剔除無作者及無機構的文獻,剔除消息、書訊等非論文文獻。對于機構的整理,含有二級機構的單位,僅保留一級機構,高校學報編輯部整理為高校,第一機構為不含高校署名的期刊編輯部名稱,查詢其主辦單位,如為高校則整理為對應名稱。
(二)研究指標
通過CNKI獲取所研究文獻的第一作者、第一機構、文獻來源、關鍵詞、發(fā)表時間、被引量及下載量。被引量是評價一篇論文學術影響力最常用的指標,但有些學科被引高峰到來時間較長,故其時效性較差,下載量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11-13]。但由于不同學科規(guī)模、對文獻的利用形式、引證行為等存在較大差異,無論是被引量還是下載量都不適合直接用來對不同學科進行評價。
2011年,Bornmann等把百分位數(shù)排序位置指標細分為6個等級,稱作PR6。該指標建立的目的主要是解決跨學科評價問題[14-15]。本研究以PR6分值作為機構和作者影響力的評價指標。某機構或作者的PR6總分為該機構或者作者所有論文的PR6分值之和。各篇論文PR6分值的確定方法:將納入研究的論文的被引頻次降序排列,被引頻次排序在top(0,1%]、top(1%,5%]、top (5%,10%]、top (10%,25%]、top(25%,50%]、top(50%,100%]者分別賦值6、5、4、3、2、1分。
(一)高校的期刊研究總體情況
2011—2019年CSSCI來源文獻中主題為“期刊”,且第一機構為“大學”或者“學院”的文獻10099篇,來自876所高校;截至檢索日期總被引頻次103677次,篇均被引為10.27次,總下載量為5525000次,篇均下載量為547.08次。有基金項目支持的文獻有5314篇,占52.62%。
(二)年度發(fā)文量
2011—2019年,我國高校有關期刊的研究年度發(fā)文量分別為1224、1189、1175、1141、1141、1107、1073、1043和1006。論文數(shù)量每年較上一年變化不大,呈平穩(wěn)下降趨勢。
(三)高校期刊研究來源期刊
2011—2019年,我國高校的期刊研究論文共源于446種CSSCI期刊,其中《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發(fā)文量為1495篇,排所有期刊的第一位,《編輯學報》發(fā)文量為1371篇,位列第二。其后發(fā)文量排序分別為《科技與出版》《圖書情報工作》《情報科學》《現(xiàn)代情報》《情報雜志》《編輯之友》《出版發(fā)行研究》以及《中國出版》。
(四)高校期刊研究高影響力作者
2011—2019年,我國高校的期刊研究論文中,PR6排名前十位的作者信息見表1。其中邱均平教授PR6總分排第一,其49篇文獻中43篇第一機構為武漢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的俞立平教授文獻數(shù)量排第一位,PR6總分排第二位。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的劉雪立教授排第三位。在PR6排名前十位的作者中,新鄉(xiāng)醫(yī)學院有三位。
(五)期刊研究高影響力高校
2011—2019年,我國期刊研究高影響力的高校排在前五位的依次為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和吉林大學。排名前二十位的高校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中國科學院文獻數(shù)量584,被引量6884,PR6總分1272.921,遠高于其他高校。
(六)高校有關期刊研究的關鍵詞分析
對高校有關期刊研究的論文進行基于關鍵詞詞頻及關聯(lián)強度分析,關鍵詞頻值在50以上的共有164個關鍵詞,除去“科技期刊”“學術期刊”等意義寬泛的關鍵詞之外,出現(xiàn)頻次最多且與其他關鍵詞聯(lián)系最緊密的關鍵詞有“文獻計量”“知識圖譜”“影響因子”“期刊評價”“數(shù)字出版”“國際影響力”“開發(fā)獲取”“媒體融合”“學術不端”“h指數(shù)”等。

本文對我國高校2011—2019年期刊相關的研究文獻計量學特征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高校期刊研究高水平論文的數(shù)量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且刊登期刊有較強的集中性,集中于《編輯學報》《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等編輯出版類期刊。期刊研究高影響力的學者排前三位的依次為邱均平、俞立平和劉雪立。在PR6排名前十位的學者中,新鄉(xiāng)醫(yī)學院有三位,這與新鄉(xiāng)醫(yī)學院期刊社期刊研究的科研團隊建設有關。今后應優(yōu)化學術資源配置,大力支持我國高校有組織地研究哲學社會科學。

參考文獻:
[1] 陳新華,胡宇晴,曾紅艷,等. 2008—2020年高校中文學術期刊論文數(shù)量變化趨勢及其原因分析[J].科技與出版,2021,320(8):119-128.
[2] 任少波.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擔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7):3-8.
[3] 劉雪立,周晶,蓋雙雙. C9高校學科建設的績效評價與預測:基于ESI和InCites數(shù)據(jù)庫[J].中國科技論壇,2016(5):130-135.
[4] 崔書洋,郭安琪.我國人文學科學術評價體系現(xiàn)存問題及發(fā)展新趨勢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3):101,103.
[5] 廖帥,葛梅,張興旺,等.高??蒲锌冃гu價研究熱點與趨勢:基于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J].中國高??萍?,2020(8):34-37.
[6] 唐莉,潘虹,楊寓涵,等.我國科技評價制度建設與研究:政策變遷與研究進展[J].創(chuàng)新科技,2022,22(1):21-29.
[7] 趙曉萌,周俊杰,陳鈺瑩,等.不同投入產(chǎn)出評估導向下的廣東省重點實驗室運行效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74-80.
[8] 盛麗娜,顧歡,付中靜,等.我國985高校社會科學研究國際化現(xiàn)狀分析:基于SSCI數(shù)據(jù)庫:2003—2012年[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3):96-101.
[9] 廖帥.基于文獻計量學的高??蒲锌冃а芯口厔莘治鯷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20,41(5):456-461.
[10] 閆群,初景利,孔金昕.我國科技學術期刊編委會運行現(xiàn)狀與對策建議:基于中國科學院主管主辦科技學術期刊問卷調(diào)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2(7):821-831.
[11] 方紅玲.我國科技期刊論文被引量和下載量峰值年代:多學科比較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708-710.
[12] 謝娟,龔凱樂,成穎,等.論文下載量與被引量相關關系的元分析[J].情報學報,2017,36(12):1255-1269.
[13] 王超.期刊論文被引量與下載量關系研究[J].情報探索,2020(6):33-39.
[14] 劉雪立,周晶,蓋雙雙,等.基于被引頻次分布特征的影響因子缺陷矯正:位置指標應用于期刊評價的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9):99-105.
[15] 劉雪立,盛麗娜,董建軍,等.跨學科學術評價指標PR8和FNII的構建及實證研究:以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為例[J].中國科技論壇,2017(12):53-65.
作者簡介 王燕,副編審,新鄉(xiāng)醫(yī)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部學術評價與管理科科長,研究方向:科學計量學與科學評價。 申小曼,研究方向:科學計量學與科學評價。 方紅玲,編審,研究方向:科學計量學與科學評價。 盛麗娜,副編審,研究方向:期刊計量學。 鄭成銘,編輯,研究方向:期刊網(wǎng)絡與數(shù)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