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異軍突起,并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和信息交換的重要手段,對人們的工作、生活產生了極大影響。大學生作為新生代群體,對于新技術、新理念、新價值觀接觸頻繁,自然也就成為新媒體的主要受眾對象。但是,在這樣的傳媒環境影響之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發生變化,大學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教學環境也會受到影響。高校為實現育人目標,需要積極推進教學融合,將傳媒技術與思政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突出新媒體時代的優勢,提高思政教育的科學性。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跨學科交叉研究法、比較研究法開展研究工作,分析了思政教育與傳媒工作融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突出混合教學模式帶來的積極影響。得出了傳媒多元化發展勢不可擋,思政教育與傳媒融合構建混合教學模式是必由之路的結論,以此提醒高校引起重視,打破傳統教育觀念,促進多方共建思政教育模式。隨著研究的深入、傳媒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在新媒體環境中走得更穩、更遠。基于此,文章首先對新媒體的概念進行概述,接著對思政教育與傳媒技術融合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最后詳細闡釋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與傳媒融合的教學模式和路徑。
關鍵詞:思政教育;傳媒;新媒體時代;融合;混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6-0168-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雙線混融教學模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JGSZ041
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基礎性任務,對社會文化建設、價值觀的塑造以及人才培養都有著重要影響。而高校作為培養社會優秀人才的重要平臺,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和學科素養,還要求其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念。然而,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為此,教學人員需要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發揮其優勢,采用“思政+新媒體”的混合教學模式,迎合大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審美興趣。
新媒體技術對教育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創新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和訴求,使教學內容更具可讀性、可理解性和可實踐性。但與此同時,新媒體平臺不良信息的泛濫也對思政教育帶來了挑戰。高校需要采取多種措施,避免不良信息的傳播對學生思想的不良影響。
此外,新媒體技術也給高校教師及其教學工作落實帶來了新的挑戰。教師需要更加重視教學內容的權威性,注重教學質量的提高,確保新媒體平臺上傳播的信息具有可信度和可靠性。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等渠道,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
新媒體的最大特點消融了媒體介質之間,地域、行政之間,甚至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此外,其信息實時發布,時效性強;跨時空傳播,傳播迅捷;內容豐富,但碎片化特征明顯;表現形式多樣,媒體個性化突出;發布主體多元化,受眾選擇性增多;互動性強,信息從單向傳播變成了雙向互動傳播。
新媒體異軍突起,給傳統媒體帶來極大沖擊,推動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
媒體融合能將各種各樣的傳媒手段融合在一起,打破傳播主客體之間的限制,利用大數據的技術優勢了解受眾群體的喜好,完成個性化信息推送的服務。因此,媒體融合是現代傳媒模式發展的必然產物,其無論是功能、影響力、效率都遠遠高于傳統的單一傳媒渠道[1]。
(一)思政教育與傳媒技術融合的機遇
伴隨著新媒體平臺的迅速發展,新媒體已成為未來傳媒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此,高校自身也應該積極接受傳媒技術融合的發展變化,努力將新媒體融入自身的教育工作之中[2]。經過近年來的快速推進,各大高校在思政教育與傳媒技術的融合工作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突破。首先,很多高校在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上不僅實現了傳媒形式上的融合,更是將一些傳媒體制、傳媒機制融合在一起,不僅適應了融媒體時代傳媒的多樣化特點,還構建了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傳媒機制,這對于后續的思政教育工作都有積極影響[3]。其次,當前各大高校在與傳媒融合的深度上有了較大發展。很多高校在新媒體平臺剛剛發展階段就意識到其重要性,但是在具體的落實層面上,這些高校會選擇對傳媒方式進行簡單的融合、相加,這樣的融合屬于形式化的融合,并不能有效突出與傳媒融合的真正價值。而伴隨著管理理念、管理體制的不斷優化,高校自身也愈發關心傳媒內容的融合質量和水平,注重從形式到內容多個方面、多個層次的融合,以此來達到預期的思政教育效果[4]。
(二)思政教育與傳媒技術融合面臨的挑戰
雖然近幾年,我國各大高校在思政教育和傳媒技術融合方面已經取得一些成績,但是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5]。首先,高校在媒體資金投入方面力度不足。很多高校受限于項目經費的影響,不能夠很好地將宣傳思路體現出來,導致整個傳播效果達不到預期的標準,并且對傳媒工作者的工作要求也進一步提高,整體的工作難度、工作任務量都比較大。其次,高校學生對思政教育與媒體混合教學工作的參與度不足。實際上,大學生是大學教育的主體,學生個人的學習要求、學習方向和學習習慣也會對高校教學工作帶來影響。從當前的高校思政教學來看,很多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思政教育,并未主動反饋思政教育與傳媒技術融合帶來的影響和體驗。長此以往,學生難以感受到思政教育帶來的積極影響,不能主動參與到思政混合教學建設工作中。最后,很多高校管理人員對新媒體在思政教育的運用上還存在一些誤解或認識的偏差。這些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的信息素養,對現代信息技術和平臺的運用了解不夠,以至于難以感受到新媒體對教學工作帶來的影響[6]。
(一)強化高校思政教育與新媒體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水平
思政教育是高校開展教育工作的關鍵內容,對于人才培養、社會發展都有著積極意義。而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遵循教書育人的基本原則,不能夠一味地進行應試化教育,應該積極運用新媒體構建新型的教育模式,打造混合教學體系。同時,這樣的混合教學不能夠停留在形式上的融合,應該在形式、內容、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實現有效融合,以此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首先,思政教師需要加大思政教學資源與媒體平臺資源融合的力度,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和價值。例如,高校教師可以將思政課程中進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性教學,保證教學內容不變,在教學方式上依靠新媒體技術進行宣傳講述,突破傳統思政教育的模板化特性,大大增強思政教育的趣味性,更有助于大學生理解。
其次,高校教師還應該注重內容上的兼容、互融。高校在運用新媒體平臺時,應充分感受到媒體平臺所蘊含的內容價值,注重內容的各個細節,從各個方面來達到傳播正能量的效果。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要利用新媒體技術對網絡思政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進一步拓寬思政教育的影響范圍[7]。另一方面,高校教師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政治敏感度,圍繞育人、貫徹核心價值觀理念,通過新媒體運用這一主要方式和手段,達到預期的思政教學效果。
最后,高校自身還應該構建專業的采編隊伍,突出高校媒體人才的專業性。高校媒體宣傳工作不能夠僅僅通過一些非專業學生來完成,要有一些專職教師和專業學生作為主體部分,并引導其他學生的學習和工作,以此構建全媒人才隊伍。這樣的隊伍建設,能夠突出高校傳媒的專業性水平,讓高校師生感受到新媒體平臺運用帶來的價值意義[8]。
(二)突出新媒體的功能特點,拓寬思政教育空間
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空間也逐步成為落實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區域之一。而高校教師也應該引起重視,加強對網絡信息技術和新媒體平臺的學習和了解,主動運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學習、教學工作。
首先,高校思政教師需要融入于網絡文化環境之中,感受到網絡文化帶來的影響力,善于應用當前的網絡熱詞,以此來激發高校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高校思政教師也要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將思政內容與網絡熱點和社會問題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9]。
其次,高校教師還要重視虛擬和現實之間的有效融合,要通過網絡平臺了解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動向和心理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思政內容,確保學生能夠掌握馬克思主義分析方法和理論知識,為之后的生活、學習打下堅實基礎[10]。
再次,高校教師還需要把握住新媒體的特征優勢,積極創新思政工作管理體系,突出網絡媒體的高效性、即時性特點,主動通過網絡平臺宣傳一些高校思政理念和知識,這不僅能夠拓寬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范圍,還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讓高校學生更容易接受思政知識內容[11]。
最后,高校自身還應該構建完善的網上話語空間,通過主流媒體途徑給予學生討論、表達的空間,激發學生的表達意識和主人翁精神。通過這樣的教育模式,可以打破傳統的被動式教學理念,讓學生以更為主動的姿態參與到思政課程學習之中,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突出了思政教育+新媒體混合教育的影響效果[12]。
(三)打造完善的輿論引導制度
在當今新媒體高速發展的環境下,網絡媒體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平臺之一。然而,由于網絡上的信息內容極為豐富和復雜,其中不乏涉及不良文化的信息。而如果學生缺乏辨別能力,可能會受到這些文化的影響。因此,高校應該通過官方媒體平臺進行有效引導,主動運用各類媒體平臺,確保高校師生在信息交流上沒有障礙和誤解。同時,高校還應該構建完善的思政宣傳制度,主動運用現代網絡媒體平臺開展思政網絡宣傳活動。例如,可以開展一些線上答疑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夠有效豐富課程內容,最大程度吸引學生參與到思政課程的學習中[13]。
此外,高校還需要建立有效的危機處理制度,一旦校內出現輿情,應該在較短時間內開展輿情處理工作,及時引導校內輿論,避免錯誤思潮蔓延到整個校園。同時,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還應該設計一些與網絡信息鑒別相關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逐步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使其能夠對網絡不良內容進行自覺抵制[14]。
因此,高校需要打造完善的輿論引導制度,保障師生受到正確的信息引導,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此外,高校還需要加強教育和引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媒介素養,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從而有效避免校園出現不良思潮和輿情事件的發生[15]。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提高,新媒體已經成為未來傳媒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對于我國各行各業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而高校作為培育社會人才的搖籃,需要牢牢把握人才的政治素養和意識形態水平,以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對此,高校應該積極應用新媒體及新媒體技術,充分發揮現代傳媒技術的優勢,更好地推動高校實現網絡資源的整合,從根本上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胡廣來.新媒體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思政課堂互補互融教學模式構建: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創新》[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9):2757.
[2] 付晶晶.高校新媒體專業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徑研究: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1):261.
[3] 吳愛民.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SPOC教學模式運用研究[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21(13):36-37.
[4] 王紀鵬,劉旭映.新媒體視域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9(4):79-82.
[5] 劉靈,黃杜.論高校思政課教學與新媒體新技術融合的困境與出路[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2):99-104.
[6] 王雪玲.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評《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5):137.
[7] 王冬冬.網絡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新方法探究: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J].人民長江,2022,53(11):237.
[8] 呂欣.網絡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構建研究:評《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構與重塑》[J].人民長江,2022,53(1):252.
[9] 劉露.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教學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入[J].內蒙古電大學刊,2022(3):85-87.
[10] 韓明玥.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三位一體”混合式教學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23):114-117.
[11] 劉萍.新媒體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9,34(5):50-55.
[12] 閻惠麗.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的創新發展:評《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1(2):99.
[13] 李娜,李靜,魏力.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信息化改革研究[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3(1):61-63.
[14] 宋光海.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發展研究:評《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論》[J].人民長江,2021,52(12):252-253.
[15] 馬靜.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實踐教學創新研究[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2,39(2):101-102.
作者簡介 李美榮,助教,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