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40年代,延安《解放日報》報社曾發表《致讀者》《黨與黨報》《本報創刊一千期》三篇重要社論。這三篇重要社論是指導《解放日報》成功改版的綱領性文件,開創并奠定了當代報紙版面的基本形態,是中國共產黨黨報理論和新聞黨性原則得以形成、確立和闡發的經典文獻。
文章通過剖析《解放日報》三篇重要社論的基本情況與主要特征,發現這三篇重要社論雖主要由報社負責人執筆,但代表的不僅僅是報社的觀點,其中還融入了毛澤東的不少見解與思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黨中央的意志。因此,應加強對這三篇重要社論的研究,肯定《解放日報》三篇重要社論對黨的新聞事業的歷史貢獻,深刻領會其深遠意義。
關鍵詞:《解放日報》;黨報;社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黨的喉舌
中圖分類號:G219.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6-0066-03
回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歷程,探究中國共產黨黨報理論和新聞黨性原則的形成、確立與發展的過程,必然會提及20世紀40年代延安《解放日報》所發表的三篇重要社論——《致讀者》《黨與黨報》《本報創刊一千期》。這三篇重要社論對黨的新聞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基于此,文章深入剖析《解放日報》三篇重要社論的基本情況與主要特征,闡釋其歷史貢獻與深遠意義。
《解放日報》最早創刊于1941年,是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也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毛澤東曾指出,“一切黨的政策,將經過《解放日報》與新華社向全國宣達,應作為黨內學校內機關部隊內的討論與教育材料”。
社論是《解放日報》的靈魂與旗幟,也是一大特色[1]。創刊初期,該報每天發表一篇社論,從1941年5月16日創刊到1942年4月1日啟動改版,共計刊發303篇。直至1942年12月7日,每天一篇社論的“鐵律”才被打破。
社論的撰寫者大多是對時局有深刻見解的大家,如毛澤東、周恩來等,他們常為《解放日報》撰寫社論,尤其毛澤東是主要撰稿人之一。謝覺哉、胡喬木、陸定一等人,也是重要的寫作力量。
《解放日報》所刊發的社論,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致讀者》《黨與黨報》《本報創刊一千期》。這三篇社論具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都發表在非常重要、特別的時間節點;二是《致讀者》和《黨與黨報》是由毛澤東親自修改審定的。
《致讀者》共10個自然段,全文1972字,發表于1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一版[2],這一天是《解放日報》正式啟動改版的日子;《黨與黨報》共13個自然段,全文2519字,發表于1942年9月22日《解放日報》一版,這是在《解放日報》被明確為黨中央機關報兼西北局機關報的背景下發表的;《本報創刊一千期》共15個自然段,全文2552字,發表于從《解放日報》創刊算起的第一千期。
毛澤東親自修改審定《致讀者》和《黨與黨報》,使得這兩篇社論具備了其他社論所不具備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研究發現,這三篇社論雖主要由報社草擬,但代表的不僅僅是報社的觀點,其中還融入了黨的領袖的不少見解與思想,因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黨中央的意志。
(一)三篇重要社論奠定了當代報紙版面的基本形態
這三篇重要社論為《解放日報》改版而寫,目的是將一張不成熟、不完全的黨報逐步發展為成熟、完全的黨報。從這一層面看,這三篇重要社論的本意是確立、完善、總結《解放日報》改版的指導思想[3]。
《致讀者》發表于《解放日報》正式啟動改版的日子,《黨與黨報》發表于改版過程中,《本報創刊一千期》發表于改版目標基本完成時。這是《解放日報》改版的三個重要節點,也可以說是三座里程碑。
1941年5月15日,中央決定把延安《新中華報》《今日新聞》合并,出版《解放日報》[4]。在毛澤東的親切關懷、指導下,《解放日報》很快打開局面。但隨著時間推移,《解放日報》在版面設置和辦報理念方面存在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創辦之初,《解放日報》擺出大報模樣,放眼世界、放眼全國,因而在版面設置和內容安排上,存在重國際、輕國內,特別是輕陜甘寧邊區的傾向。版面安排是:一版歐洲,二版遠東,三版國內,四版上半版延安與邊區,下半版文藝副刊。這樣的版面設置和內容安排,有悖新聞的接近性原則,且不符合在延安辦報的實際。
1942年2月1日,毛澤東發表《整頓黨的作風》的演說,8日又發表《反對黨八股》的演說[5]。這兩篇著名的演說是延安整風運動全面開展的象征。《解放日報》按既有的版面設定,把關于這兩篇演說的信息分別發在了三版的右、左下角,毛澤東的講話內容僅300字。從新聞價值與重要性來看,這樣的處理和安排顯然是個嚴重的錯誤。
對于這些錯誤和問題,《解放日報》進行了深刻的總結檢討,認真貫徹毛澤東指示,虛心傾聽讀者及黨內同志的批評意見,精心籌備改版工作。1942年4月1日,新版《解放日報》亮相。改版后的《解放日報》在版面設置上有了很大變化,從結構上解決了過去脫離群眾、脫離邊區的問題。
新版《解放日報》的一版是要聞,二版是邊區和國內,三版是國際,四版是副刊。這樣的安排顯然更加符合新聞的接近性、重要性原則。特別是一版的要聞,極具創新性,打破了過去新聞版面只按地域劃分的局限性,確立了重要新聞前置的原則。
改版后,《解放日報》的版面結構開創和奠定了中國當代報紙版面的基本形態。如今,紙媒的版面順序和結構安排基本堅持重要新聞前置和地域由近及遠的原則。
(二)三篇重要社論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經典文獻
版面的變化是外在的,真正對報紙影響大而持久的,是辦報理念的變化。辦報理念是報紙的“魂”。
《解放日報》改版絕不只是調整版面順序和內容結構那么簡單,改版的目的是將一張不成熟、不完全的黨報逐步發展為成熟、完全的黨報。《解放日報》的改版過程,是中國共產黨黨報理論和新聞黨性原則形成、確立和發展的過程。新聞理論和新聞實踐作為《解放日報》改版的兩個方面,始終處在相得益彰、彼此促進的協同之中。
三篇重要社論貫穿《解放日報》改版始終,不僅是指導改版實踐的綱領性文獻,還是對改版實踐的理論概括、提升、總結與闡發,因而在黨的新聞事業發展史上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發表于《解放日報》改版當天的《致讀者》,提出黨報應具備四個特性——黨性、群眾性、戰斗性與組織性[6]。這是最早提出黨報“四性”的公開文獻,建構起早期黨報理論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框架。陳力丹教授認為,“四性”成為傳播最廣,也是經典的關于“黨報性質”或“黨報的黨性原則”具體內涵的標準說法[7]。
《致讀者》相當于《解放日報》的改版宣言,內容是在檢討問題的基礎上闡明為什么要改版,以及改版的方向、思路、目標。在分析《解放日報》創刊10個月以來的主要問題時,社論認為核心問題是報紙的黨性不夠,沒有成為真正的黨報。為此,社論鉆研列寧、斯大林關于黨報的論述,并根據《解放日報》的改版需要,進行了中國化的闡發。
社論指出,改版要使《解放日報》“成為真正戰斗的黨的機關報”。黨性方面,“與整個黨的方針、黨的政策、黨的動向密切相聯,呼吸相通”[8],“使報紙成為實現黨的一切政策、一切號召的尖兵和倡導者”[9];群眾性方面,“不僅要充實群眾的知識,擴大他們的眼界,啟發他們的覺悟,教導他們,組織他們,而且要成為他們的反映者,與他們共患難的朋友”;戰斗性方面,既要“抨擊一切有害于抗日團結的陰謀和企圖”,又要成為“黨手中的有力的自我批評的武器”;組織性方面,“決不能是一個有聞必錄的消極的記載者,而應該是各種運動的積極的提倡者、組織者”[10]。
在改版效果不盡人意、需進一步強化《解放日報》的黨報性質和黨性原則時,《解放日報》發表社論《黨與黨報》,首次提出黨報是“黨的喉舌”,以黨報“四性”思想為依據,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共產黨黨報理論的內容與體系。
《解放日報》改版幾個月后,中央政治局就《解放日報》的工作展開討論。毛澤東對改版后報紙的發展給予了肯定,但認為其還沒有成為“真正的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上上下下虛心接受批評,也從心底認同《解放日報》必須進一步強化黨性的意見。于是,在中央確定《解放日報》是黨中央機關報和西北局機關報的雙重身份時,報社草擬社論《黨與黨報》,送交毛澤東修改審定。9月22日,該社論在《解放日報》一版刊發。這是一篇著名的社論,其最大亮點就是把黨報比作“黨的喉舌”。
值得一提的是,《黨與黨報》還明確提出黨報工作者要擯棄“無冕之王”的自我定位[11]。這是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西方資產階級新聞觀本質區別的最早或較早論述。黨報是黨的事業的一部分[12],黨報工作者是黨組織的一部分,這與西方資產階級新聞觀的理念有著天壤之別。
《本報創刊一千期》系統地總結了《解放日報》創刊,尤其是改版后取得的寶貴經驗,集中反映并闡明了“全黨辦報”和“群眾辦報”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又一經典文獻。
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報》出版發行第一千期。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更重要的是,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改版后的《解放日報》更加成熟,成了“完全的黨報”。這意味著《解放日報》改版的預期目標已基本實現,改版工作取得成功。借創刊一千期這個特別的時間節點,通過撰寫社論的方式來總結改版和辦報的相關經驗,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創刊一千期》總結稱,“在新聞事業的業務方面,一千期來,我們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在創造的過程中”[13]。而且,《解放日報》具有兩個特點:第一,這張報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黨報,就是人民大眾辦的報紙;第二,《解放日報》是在農村辦的報紙,農村辦報與城市辦報有很大區別,城市適用的方法,農村不可以照搬使用。
《本報創刊一千期》剖析:改版前,我們尚不具備黨報所必備的品質——黨性、群眾性、戰斗性與組織性;改版后,本報按照中央的方針進行了改革。從那時起至今,一年又十個月過去了。這一年又十個月中間,我們的重要經驗,一言以蔽之,就是“全黨辦報”四個字[14]。這是黨的歷史上首次提出“全黨辦報”思想。根據這一寶貴經驗,社論得出結論:要進一步提升報紙的質量,要辦到這件事,必須全黨為之奮斗,萬不能只靠少數人的努力,萬不可再走回改版前“記者辦報”的道路。社論所批評的“記者辦報”,于今天而言仍不失為一記警鐘。這可謂當下我國新聞工作者必須長期堅持“走、轉、改”的歷史源頭之一。
《本報創刊一千期》的最后一段再次強調,“辦報是全黨的一件大事,是人民大眾的一件大事,是治國的本領之一”。這是擲地有聲的“全黨辦報”和“群眾辦報”的觀點。而且,把辦報當作“治國的本領之一”來認識,也是一大創新。
延安《解放日報》三篇重要社論,對指導《解放日報》成功改版具有決定性作用。這三篇重要社論闡發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理念、方針、原則,是中國共產黨黨報理論和新聞黨性原則得以形成、確立和闡發的經典文獻。研究、揭示《解放日報》三篇重要社論的歷史貢獻,對黨的新聞事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月琴.延安《解放日報》廣告經營理念與廣告特色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107-109.
[2] 南長森,郭小良.從延安《解放日報》改版前后生態位變化看黨報發展的趨勢[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08(3):51-56.
[3] 章平.歷史背后:民國知識分子的報刊表達:自由的理解與實踐:知識分子與民國報刊學術研討會綜述[J].新聞大學,2008(1):37-41.
[4] 凌云.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外宣工作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3(10):10-12.
[5] 蔡心.淺議毛澤東著重從思想上建黨理論:兼論建設“學習型政黨”[J].新西部,2011(6):1-2.
[6] 李杰瓊,王沫.延安《解放日報》1942年改版社論《致讀者》[J].新聞前哨,2017(2):87-88.
[7] 陳力丹.博古對毛澤東黨報思想形成的貢獻[J].新聞界,2015(23):71-72.
[8] 章興鳴. 1949~1966年中國政治傳播的主要特征[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8,29(6):99-103.
[9] 王曉嵐.抗戰時期中共關于新聞真實性和黨性原則的論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136-141.
[10] 李秀云.客觀主義報道思想在中國的興衰[J].當代傳播,2007(1):14-16.
[11] 李杰瓊,王沫.《黨與黨報》:奠定中共黨報理論基礎的重要文獻[J].新聞界,2016(21):71-72.
[12] 陳學樺.黨報突圍的市場化路徑[J].新聞愛好者,2013(10):76-78.
[13] 李莉,杜成會.辦報是黨的一種重要工作方式:毛澤東新聞宣傳思想學習札記[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20-23.
[14] 馬小騰.黨報理論文獻:《本報創刊一千期》[J].新聞知識,2017(9):30-31.
作者簡介 許睿竹,研究方向:融合新聞。 范峻豪,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