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移動終端技術的進步,人們進入了融媒體時代,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快捷性、便利性、多媒體性等優勢給新聞媒體帶來了機遇與挑戰。當前,新聞報道在保持真實性、及時性、客觀性等優勢的同時,也存在內容質量不高、傳播模式單調、輿論引導力不足等弊端。因此,新聞報道的變革和創新勢在必行。為了促進新聞信息的高效傳播,更好地發揮新聞報道的價值,新聞媒體應大膽迎接挑戰,主動變革,積極推動媒體融合,主動開展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變革與創新研究。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和調查法,分析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從報道內容、傳播載體、信息受眾等方面分析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變革方向,進而提出創新策略,如深化并拓展新聞內容、創新新聞報道形式,以及細分受眾,精準推送等。文章旨在促進新聞報道內容優化,革新新聞報道形式,提高新聞報道質量和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增強受眾黏性,提高新聞報道在融媒體時代的競爭力,為新聞媒體在融媒體時代的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融媒體;新聞報道;內容;變革;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6-0084-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河南省社科聯項目“地市黨報記者的傳播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24410402
融媒體信息傳播具備傳播內容豐富、平臺多樣、時效性強等特點。融媒體時代,新聞信息繁雜且良莠不齊,新聞報道想要在眾多信息中脫穎而出,在保持客觀真實的基礎上應充分借助融媒體優勢進行革新,達到為受眾服務、為受眾所用的目的。本文重點分析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變革方向、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創新策略。
新聞報道,即對新近發生的事件進行報道,具有真實性、新鮮性、及時性、趣味性、新聞性等特點[1]。融媒體時代到來,各大媒體爭相發展,使得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新鮮性、趣味性等大大增強,新聞媒體單位為了增強新聞報道的競爭力,不斷變革,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內容質量不高、傳播模式單調、輿論引導力不足等。
(一)內容質量不高
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內容為王”逐漸成為媒體領域的高頻詞,對于信息服務行業的新聞媒體而言,內容不僅是其安身立命之本,還是核心競爭力的體現[2]。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內容質量不高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內容同質化現象普遍。新聞類客戶端憑借著豐富的資源,逐漸獲得用戶的認可和喜愛,但隨著信息爆炸式的增長,新聞雷同現象普遍,這就導致用戶只需要關注一家媒體就可萬事皆曉[3]。如植樹節到來,微信端都是有關植樹節的內容,給用戶帶來了閱讀疲勞,媒體平臺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會大打折扣。
第二,報道內容浮淺瑣碎。當前,信息更新速度加快,為了保障新聞報道的及時性,一些媒體壓縮新聞審核環節,這就導致一些新聞報道質量堪憂。另外,還有部分新聞報道為了實現所謂的“娛樂化”,博得受眾關注,選用低俗化、娛樂性的標題及內容來吸引受眾[4]。新聞報道審核環節的壓縮、新聞生產自我約束性的缺乏、新聞報道嚴謹性的消解等,決定了新聞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被拋棄,新聞報道內容的膚淺瑣碎嚴重影響了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
(二)傳播模式單調
當前,新聞報道傳播模式主要包括兩種:線性新聞傳播和雙向新聞傳播。眾所周知,報紙、電視和網絡是民眾獲得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5]。例如傳統的電視新聞傳播就是一種線性新聞傳播,線性新聞傳播即單向輸出模式,只有信源到信宿的信息輸入,沒有信宿到信源的反饋輸出。電視新聞傳播無法實現受眾與媒體之間的共同參與,也因電視體積較大和電視的收看須伴隨著無線信號或衛星的接收,導致電視新聞傳播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傳播途徑較少[6]。
我國中老年群體大多通過電視獲取新聞信息,在新聞傳播領域較難聽到他們的訴求和呼聲,中老年群體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失聲”容易引起社會對他們的忽視,不利于中老年群體幸福指數提升。
(三)輿論引導不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要堅持以正確輿論引導人”。隨著媒體融合發展的深入,輿論引導力量逐漸豐富[7],但引導效果還有提升空間。
互聯網的應用及普及使得民眾獲取信息更加便捷,又因互聯網的交互性和匿名性使得民眾間的互動成為可能,民眾在互聯網平臺的互動提高了新聞信息反饋的頻率,同時也增強了新聞輿論的影響力[8]。但互聯網平臺門檻低,網民素質參差不齊,若新聞報道中存在爭議,輿論就會瞬間被點燃、發酵,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主流媒體承擔著引導正確輿論的重大職責,在開放性的媒體環境中,面對瞬間的輿論爆發,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難以有效發揮。
隨著融媒體的不斷發展,傳統媒體逐漸認識到自身發展的不足,明白要想在眾多媒體中獲得競爭優勢,必須進行改革。因此,考慮到新聞報道存在的內容質量不高、傳播模式單調、輿論引導不夠等問題,新聞媒體應在報道內容、傳播載體、信息受眾三層面變革[9]。
(一)報道內容層面:數據融合的客觀思維
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影響,新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誕生。由于新聞采編人員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因此眾多新媒體平臺上發布的新聞信息繁雜但良莠不齊。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作為新聞報道的受體,民眾逐漸對新聞信息有了新的要求,他們迫切需要得到數據融合的客觀新聞[10]。因此,想要提升新聞內容質量,提高新聞報道效果,吸引受眾注意力,報道數據融合的客觀新聞勢在必行,這就需要新聞采編人員具有數據融合的客觀思維。
首先,新聞采編人員必須堅守新聞報道的客觀真實??陀^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一大特點,它要求新聞采編人員以客觀敘述的寫作方式來傳播新聞信息[11]。新聞采編人員應采用第三人稱報道,對一些有爭議的新聞,應保持中立立場,客觀表述新聞故事的方方面面,不夾雜任何個人想法、態度、觀點,如此,報道的新聞信息才具備信服力。
其次,新聞采編人員應具備數據融合思維。融媒體背景下,新聞采編人員應具備新聞采集、合并、連接的能力。新聞采編人員在收集數據時應標記、探索、量化所需要的數據集,將不同的數據集連接到中央數據集中,利用數據融合工具,形成一篇客觀真實的新聞報道。
(二)傳播載體層面:不同媒體的優勢互補
紙媒等傳統媒體具有信任價值、功能價值、本土價值、原創價值,但也存在制約自身發展的缺陷,如時效性弱、互動性差、生產成本高、內容量小[12]。新媒體具有海量性、共享性、互動性與及時性等優勢,但也具有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等弊端。紙媒、新媒體兩者之間的利弊特點決定了兩者并不是魚死網破的敵對關系,而是互利共贏的優勢互補關系。新聞媒體工作人員應充分利用不同媒體的優勢,共同促進新聞產業的繁榮發展[13]。
新聞媒體工作人員可通過打造媒體矩陣、多平臺運營、增加曝光度等方式,擴大媒體影響力和傳播力[14]。紙媒等傳統媒體應與快手、抖音、微信、微博、今日頭條、嗶哩嗶哩、百度、騰訊等平臺合作,實現內容分發的全網覆蓋。新聞發布渠道拓寬,由單獨的一張報、一份雜志變為多平臺多端口的傳播,增加了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及體驗感,曝光率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有利于提高新聞報道效果。
(三)信息受眾層面:受眾為本的共享理念
當前,共享理念貫穿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融媒體時代,信息的共享已成為潮流,它不僅能滿足人們情感和生活的需要,還有利于人們獲得更多的存在感、參與感、滿足感。因此,融媒體時代,新聞媒體工作人員應積極堅守以受眾為本的共享理念[15]。
互動與對話是信息共享時代的核心理念。新聞報道采編人員應堅守“受眾為本”的理念,借助新媒體優勢,利用評論、連麥或自媒體報道等形式調動受眾參與到新聞報道中來,激發大眾參與興趣,增強參與積極性。受眾與媒體互動的擴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信息的傳播,增強了新聞的影響力。另外,信息的共享會減少社會的運行成本,提高社會運行效率,減少社會資源的損耗,使得社會效用倍增。但想要信息共享效果更佳,新聞工作者在進行信息共享時,應保證信息的客觀真實,如此才能經得起社會的檢驗。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行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當前,雖說新聞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已做了一些變革,但想要實現新聞媒體的高質量發展,增強其影響力,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創新,如深化并拓展新聞內容、創新新聞報道形式,以及細分受眾,精準推送。
(一)深化并拓展新聞內容
新聞內容的深化和拓展可從圍繞主題,組合報道豐富主旨;創新形式,多元表達奠定基調兩方面分析。
首先,從宏觀方面來說,新聞采編人員選擇新聞素材時,應圍繞報道主題,通過組合報道豐富主旨。新聞采編人員撰寫新聞報道時,應先確定報道主題,選取和主題相關、相近的一些新聞事實并加以整合,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真相,以客觀沉穩的語言將其展現出來,如此,才能豐富報道內容,深化報道主旨,正確引導輿論。
其次,從微觀方面來說,新聞采編人員應創新形式、多元表達。新聞采編人員應從受眾角度,將新聞事實中涉及的生動的人物、起伏的情節、鮮明的沖突、有溫度的情景等通過客觀生動的語言展現出來。這樣,小故事、大道理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直抵人心,融入受眾的腦海中,吸引民眾共情,調動受眾積極參與到新聞報道中來。這種通過關鍵詞、故事講述的表達方式,使得新聞報道更真實且有力量。
(二)創新新聞報道形式
融媒體時代,具有創新和個性的新聞報道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當前,不少媒體融媒體在新聞報道中應利用數字化、AI、VR等技術優勢,創新新聞報道形式,打造融合媒體。如央視新聞“康輝Vlog”,以“短視頻博客+新聞”的形式報道,改變了以往刻板、嚴肅、單一的形象,以一種風趣幽默、貼近百姓日常生活的方式進行新聞報道,增強了新聞的代入感和互動性,也給民眾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容易激發民眾興趣,提高了收看率。另外,新聞報道相關工作人員也可利用“5G+8K”技術開展網絡平臺直播報道,確保信息真實的同時也保障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提升用戶體驗。
(三)細分受眾,精準推送
當前,新聞媒體可利用大數據技術細分受眾,收集和挖掘用戶固定特征(性別、年齡、地域、教育水平、職業等)、用戶興趣特征(興趣愛好、品牌偏好、產品偏好、瀏覽信息網站偏好、使用APP偏好)、用戶社會特征、用戶消費特征、用戶動態特征等方面的信息,根據收集和挖掘到的信息預測不同用戶的新聞需求,并對其進行細分。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根據其興趣愛好等特點對其進行精準的新聞報道推送。受眾的精準細分與新聞的精準推送大大提高了新聞傳播的效率。另外,還可科學利用UGC(用戶原創內容)模式提高受眾體驗,優秀的UGC一定程度上也幫助了新聞媒體樹立真實可信的品牌形象,實現新聞報道的創新發展。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報道的變革和創新勢在必行。本文通過查找資料,對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創新策略進行深入研究,具體為深化并拓展新聞內容、創新報道形式,以及細分受眾、精準推送、有效落實等,這些策略能促進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革新,提高新聞報道的效率,提升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增強新聞報道的競爭力,促進新聞媒體長久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瑤.智媒時代下的時政新聞發展優化策略研究[J].今傳媒,2020(4):58-60.
[2] 劉函欣.融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報道的敘事特征及優化策略:以2019年全國兩會為例[J].視聽,2019(7):186-187.
[3] 冉瑞成.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的創新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89.
[4] 毛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時政新聞報道如何創新[J].新聞世界,2019(5):12-14.
[5] 馬軍.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策略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9(2):47,49.
[6] 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J].新聞記者,2015(3):20-27.
[7] 魯景超.傳媒變局對播音主持人才培養的影響和要求:基于對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生的問卷與訪談[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4):149-152.
[8] 朱永祥,王琦然.融媒體傳播視域下新媒體主持人才培養困境及對策研究:基于對四所播音主持院校學生的問卷調查[J].電視研究,2022(8):64-67.
[9] 肖燕群.全媒體時代政務新聞傳播與效果提升[J].中國報業,2023(1):94-95.
[10] 黃彩琳.融媒體時代如何提升民生新聞傳播力[J].新聞前哨,2022(8):43-44.
[11] 陶濤.融媒體時代民生新聞改革思路探析[J].中國報業,2022(13):100-101.
[12] 喬建平.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應具備的專業采編能力[J].記者搖籃,2021(9):71-72.
[13] 周志穎.融媒體時代民生新聞記者的新素養[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8):77-78.
[14] 徐麗芳.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報道研究[J].記者觀察,2019(5):10.
[15] 劉大衛.讓民生新聞邁入融媒體時代[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2):88-90.
作者簡介 王夢夢,助理記者,研究方向: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