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將文化意識列為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隨著中華民族的不斷發展,樹立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高中生文化意識培養的主要途徑和渠道,英語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外研社2019年出版的高中英語教材中文化內容的分布特點,并根據學生問卷的數據提出相應的教學意見。
關鍵詞:傳統文化 外研社高中英語教材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3.037
一、文化意識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明確將文化意識納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范疇,體現出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導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意識突出強調個人修養,強調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直接涉及“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高中階段應達到的文化意識目標是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吸取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能力。
二、外研社新版高中英語教材
新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以新《課標》為綱出版的一套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英語教科書。全書以新《課標》要求的高中生在不同階段應掌握和了解的話題為基本脈絡,對應新《課標》規定的不同層級的文化意識目標,將全書1—3冊定為必修課程教材、4—7冊為選擇性必修課程教材、8—10冊為選修課程提高教材。每個主題單元涵蓋Starting out, Understanding ideas, Using language, Developing ideas, Presenting ideas, Reflection, Project等板塊。全書話題豐富、體裁多樣、內容與時俱進,充分結合了英語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目標。
三、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分布
本文將新版外研社高中英語教科書必修1至必修3,選擇性必修1至選擇性必修4中的Understanding ideas和Developing ideas板塊作為研究對象,對這兩大主要板塊中文化主題的篇章進行歸納分類。
本文采用文化學中使用較廣泛的文化結構,即物質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和精神文化層面,試圖將新版外研社教材中的文化內容進行歸類。
根據文化結構表格的分類要求,在必修一到選必修四的Understanding idea和Developing idea的84篇主題篇章中,本文共篩選出32篇文化類別的篇章,并按照文化內容的廣義分類將這些篇章歸納為三種類別:目標語文化、對比文化和本土傳統文化。
(一)目標語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生在英語課程學習中應當對英美等主要英語國家的文化形成初步的認知和了解。可以看出,新版外研教材中選取的原版故事和小說比重達到所有類型文章的16.7%,且均是著名的小說節選或原汁原味的外國原版故事。
(二)對比文化
新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中出現明顯文化對比的冊數和文章板塊分別為:必修第二冊U3—DIamp;U4—UI,選必修第一冊UI—DIamp;U4—UI,選必修第二冊U1—UI,選必修第三冊U5—DI,選必修第四冊U3—DI。教材中話題豐富,涵蓋陶淵明與梭羅的對比,京劇和歌劇的對比,林語堂與馬克·吐溫對幽默的理解,針對不同熱點話題中國人與外國人觀點不同的對比等。通過介紹文化對比,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鑒賞能力,夯實文化自信的內涵。
(三)本土傳統文化
必修第一冊U6—UI,必修第二冊U2—DI,必修第三冊U4—DI,選必修第一冊U3—DIamp;U6—UI,選必修第二冊U5—DI,選必修第三冊U2—DIamp;U3—DI及選必修第四冊U3—UI從各個維度講述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英語育人觀,學生應在對比中外文化異同后,汲取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運用英語向世界傳播和講述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思想、中國道路和中國方案。
四、問卷及問卷分析
本文所采取的學生問卷改編自陳姿穎《初中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的現狀研究》中的問卷,共10題,均為選擇題。問卷的試題主要調查高中學生對文化意識的認知度、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興趣度、對中外文化對比的意識度和對本土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認同感。每道試題沒有正確答案,均為開放性試題。所有數據均以匿名的方式向筆者所教班級的67名學生收集而來。
從得到的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不感興趣的僅占10.5%,但大部分學生的興趣也不是特別高;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一般;65.7%的學生認為缺乏實踐的機會是影響自己學習英語國家文化和鍛煉英語交際能力的主要因素,而近九成的學生認為在課堂上可以得到一些教師提供的英語交際機會;無論是目標語文化,還是對比文化和本土文化,90%左右的學生認為可以在課堂上學到豐富的知識,且對本套新版外研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和內容基本滿意。
可以看出,外國語學校的學生跨文化意識較強,跨文化交際的機會也在學校的日常教學中得到了基本滿足。同時,學生對更多的文化內容和文化交流機會非常渴求,這些無疑對高中英語教師的文化意識教學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和挑戰。
五、教學建議
新《課標》指出文化意識是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因而在高中英語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必須得到重視和加強。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學情有創造性地進行文化意識教學設計,要將貼合單元主題意義、探究邏輯思維培養和構建文本整體意識作為抓手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意識的滲透和內化。
(一)目標語文化
例如必修第一冊的《二十年之后》、選必修第二冊的《小王子》、選必修第三冊的《最好的朋友》等節選原版小說和故事,語言原汁原味,體裁豐富多彩,均屬于世界知名的文學著作。因此它們是學生了解優秀外國文化的窗口和素材,但同時學生會發現其閱讀和理解的難度很大。這就要求教師關注文本所在的單元主題意義,從整體明確該部分文化意識的占比和作用,以加強學生對目標語文化的興趣為突破口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教師在幫助學生處理詞匯的同時,要著重梳理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履歷,消除學生對異國文化的認知障礙。課前可以通過小視頻導入或微課作品介紹等形式,課中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如影視作品、書評影評等形式,課后可以要求學生做海報、撰寫書評、分享讀書筆記等,使學生真正汲取精華,吸收營養。
(二)對比文化
新《課標》提出要幫助學生鑒賞分析中外文化的異同,形成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塑造以傳統文化自信為內涵的優良品格,真正將中華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必修第二冊的Unit4 When Hamlet Meet Peking Opera一文中,在學習這篇以外國學生為第一視角,親身體驗京劇版的哈姆雷特有感而發的文章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梳理以下問題:
Q:How does the author feel before and after watching the opera?
學生可以快速得知,作者看劇之前覺得自己非常了解哈姆雷特的劇情,但從作者觀看后的震撼來看,這個京劇版的子丹復仇記幫助他更好地理解了哈姆雷特的主題。同時學生也就可以梳理出原文使用的tick all the right boxes的具體含義是指這部劇完全達到了作者所有的預期,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京劇形式的高度評價和贊揚。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探究提問:
Q:Can we change the title “When Hamlet meets Peking Opera” into “When Peking Opera meets Hamlet?”
這個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要求學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明白京劇走向世界的傳播方式:一步一步地讓外國觀眾接受這種歷史悠久的藝術表現形式,再傳播更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同時也能從側面反映出我國文化的包容性及藝術無國界的理念。
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層層設計,逐步落實在中外文化對比中樹立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傲的自信心,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的擔當,用英語向世界傳遞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全世界認識到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
(三)本土傳統文化
教師要基于文本話題整體的理解,充分調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運用已知的生活經驗和新學的文本知識,完成創新性的問題,從而達到傳統文化自信的內化落實。
1.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
例如必修第一冊第六單元的UI龍脊梯田,文章主要圍繞我國云貴高原的瑤族和壯族人民幾千年來與自然和諧相處、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案例進行介紹,即便到了農業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龍脊梯田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學完這篇文章后,教師可設問:
Q:What other successful examples like Longji Rice Terraces do you know in our country?
學生聯系已知可以答出諸如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青藏鐵路的修建等這些成功改造自然、順應自然的案例。教師應順勢引導學生樹立起尊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成就和聰明智慧的理念,深刻理解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概念,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是世界文化璀璨的明珠。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文化自信感會油然而生,進而完成高中英語課堂文化意識培養和文化自信落實的主要任務。
2.鑒賞古代藝術成就
例如,必修第三冊第四單元DI板塊介紹了中國古代藝術家韓干畫馬的故事。學生閱讀完文章后,教師設問:
Q: What made Han Gan a successful painter?
學生在總結文章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后,可以引導學生辯證地結合時代背景和個人興趣,進而引發學生對中國古代藝術的欣賞、尊重和敬仰。之后進一步追問:
Q: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an Gan's way of painting?
這個問題幫助學生把韓剛的精神內化到自身實際,思考如何從優秀傳統人物身上汲取寶貴的優良品質和聰明智慧,鼓勵自己以中華民族偉大歷史人物為榜樣,承擔起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和職責。
3.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優良傳統
再比如選擇性必修第三冊第三單元DI板塊,梳理完西南聯大的歷史進程和發展變化后,教師設問:
Q:How Lianda is different from today's university?
學生可以輕松地答出這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保護大學不被毀滅而成立的臨時聯合大學,因此可以繼續追問:
Q:What lessons can we infer from Lianda's story?
這個問題旨在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鴻鵠志,只有少年強國才能強。當代青少年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和擔當。與此同時,要引導學生欽佩仁人志士為保護中華民族而做出的巨大奉獻和犧牲,向革命前輩學習,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由此逐漸形成以崇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為榮的文化內涵。
總之,新版外研社高中英語教材的文化內容符合新《課標》對文化意識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教師要利用好教材,通過思維能力的培養逐步建立起高中學生傳統文化自信的內涵。
首先要培養新時代跨文化交際的人才。我國明確提出要著力培養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中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具有良好全球理解能力的卓越國際化人才。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助力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增強核心素養,完成時代賦予的職責和使命。其次,牢固樹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教師要結合學情的需要,依托教材的單元主題,將語言優勢轉化為知識創新優勢,引導學生了解和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助力學生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李競楠《高中英語教科書中的文化內容及其呈現分析》,華中科技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2] 酈麗娟《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調查研究》,蘇州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3] 胡翰文《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20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