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僅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但是對于該文化本身來說,每個字都意義重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非物質說明該文化遺產不是以物質形態為主,而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這一文化特性在無形中增加了非遺文化遺產傳承的難度。文化二字則是告訴人們該文化遺產屬于我國的傳統文化,應該在保護的同時將其傳承下去。“遺產”二字用來體現非物質文化的重要性,它們是先輩們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文化財富,歷經千百年的錘煉,跨越了千百年的歷史長河,最終呈現在我們眼前。對于這份富含歷史底蘊的文化遺產,我們應當在保護的基礎上繼承,在繼承的前提下發展,從而賦予它們更長的生命力,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有機會見識到先人的風采,本文通過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對文化發展的意義來探尋保護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措施。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發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3.0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它不僅包括傳統歌舞、曲藝、雜技等內容,還包括傳統禮儀、節慶以及傳統手工技藝及其他工藝技術。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豐富,且保護以及傳承工作量大。想要更好地傳承這些文化財富,不僅需要相關人員的積極工作,還需要每一位華夏兒女的共同努力,才能讓這些文化繼續在世界上熠熠生輝。因此,本文將從背景、原因、意義以及措施等方面來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對于文化發展的意義。
一、研究背景
我國對于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升,各級政府部門在傳統文化傳承以及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努力。國家不僅專門設置了相應的部門來管理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措施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中共中央以及國務院辦公廳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在2021年8月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該意見不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了明確的工作目標,還從多方面提出了保護并傳承非遺文化的措施。地方各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都在積極學習文件內容,并在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中全面貫徹文件精神。
由于非遺文化的文化特性,從而導致保護以及傳承工作在進行過程中出現了相應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非遺文化保護以及傳承的進程。如部分部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傳的保護力度不足;非遺文化保護以及傳承工作冗雜且繁重;非遺文化傳播方式有待提升;人們對于非遺文化的認知以及理解不深入等。如果想要傳承非遺文化并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需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在實際工作中探索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原因
為了提高人們傳承非遺文化的意識,可以從非遺文化的價值以及性質來讓人們了解傳承非遺文化的原因,從而轉變人們對于文化傳承的認識,并引導人們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1.自身的價值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價值來看,它在學術、歷史、傳承以及經濟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價值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對于了解并研究歷史發展的進程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我們可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全面了解到歷史發展的進程,從而促進歷史研究進程的發展,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術以及歷史研究上的價值體現。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身為社會主義加班人的我們應該主動了解并積極探索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的措施。在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并學習到非遺文化的相關技藝,還可以學習到非遺文化的精神內涵,這就是非遺文化的傳承價值。此外,在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著一定的促進效果,比如,以非遺文化為主的地區發展旅游經濟、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及非遺生態經濟的發展等,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濟發展上的價值體現。
2.自身的性質
之所以要積極保護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非遺文化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性。該文化遺產在傳承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外來文化、個人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可能會使該文化遺產的內涵受到一定的沖擊。此外,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減少,該文化遺產將面臨后繼無人的風險。因此,為了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我們應該重視保護并傳承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對文化發展的意義
1.有利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并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有利于保護傳統文化的多樣性,還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以皮影戲為例,其不僅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也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它是利用光源照射并通過動物皮、紙板的剪影來表演故事的一種手段。在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相關部門的保護下,我們以及后代子孫都有機會見識到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這就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真實寫照。
2.有利于促進文創產業發展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讓人們欣賞先人精湛技藝,還可以促進非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以刺繡技術為例,通過人工刺繡制作的工藝品不僅使該產品具備實用性的價值,還提升了該產品的審美價值。但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機器生產逐漸代替了人工生產,致使人工刺繡技術日漸衰微。很多從小生活在刺繡世家或者是熱愛刺繡技術的社會主義新青年,為了避免此項技藝消失在大眾視野中,重新拿起這一針一線,在傳承人工刺繡工藝的同時,結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創設了專屬我國的刺繡服裝品牌,并帶領該服裝品牌登上了世界舞臺,使人工刺繡的工藝品再次受到人們的狂熱追捧,最終促使以人工刺繡技藝為主的文創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3.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青少年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較低,致使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為了避免這一情況,在文化發展的同時,我們應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措施,使青少年深入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提升他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例如,伴隨著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的提升,讓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通過組織相關采訪并拍攝了紀錄片,人們刷新了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從而使他們重現燃起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4.有利于提高國家文化實力
文化遺產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在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還是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把優良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國家、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石,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不但能夠在我國經濟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還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成為增強國家綜合能力的助推器。
四、文化發展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措施
1.完善國家保護手段,健全非遺保護體系
想要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國家積極引導并通過相應的政策保護并傳承非遺文化。為了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應該完善相應的保護措施。健全非遺保護體系。例如,為了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國家應當積極開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工作,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完善調查記錄體系。另外,國家還應該完善代表性傳承人認定以及管理制度、區域性整體保護制度以及代表性項目制度等,通過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的相關制度,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調查、申遺、保護以及管理等各個環節都可以得到相應的制度保護。為了提高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水平,國家應當將非遺傳承融入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中,從而提升人們對于非遺文化的重視程度。為了使更多的人可以認識并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應該通過多種方式來提高非遺文化的傳播力度,從而讓更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加入傳承非遺文化的隊伍中。此外,非遺協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部門,該部門應該加強部門管理工作,使部門工作人員在保護以及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中,認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主動承擔起相應的職責。
2.重視非遺檔案建設,豐富傳統文化內涵
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方都積極開展相應的文化傳承項目,由于非遺文化保護以及傳承的工作量大且過于繁雜,因此,在項目開展過程,可能會出現人們對于非遺重視程度不高的情況。在此過程中,如果人們對于非遺文化的重視程度不高,就可能會導致珍貴的非遺原始資料遭到損害。例如,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在管理過程中,由于原始資料的遺失、管理人員的變更以及管理人員對于檔案管理的重視程度較低,致使檔案內優秀的剪紙作品遭到破壞。因此,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為了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人們應當重視非遺文化檔案的建設工作,從而使非遺保護以及傳承工作能夠有條不紊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建設不僅在非遺保護與繼承環節具有深遠的影響,還可以在申報環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為申遺工作提供相應的書面依據。此外,通過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工作,可以使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產在國家的幫助下起死回生,從而使傳統文化的內涵得以豐富,最終推動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3.結合科學技術手段,賦予非遺文化生命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化傳承的方式也應當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而作出相應的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身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我們理應自覺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責任。但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部分文化遺產逐漸失去了人們的關注與支持,最終被人們遺忘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想要避免此情況的發生,可以結合互聯網技術手段來讓非遺文化再一次得到人們的關注,使該文化遺產再次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AR數字技術作為新型科技手段,將該技術與非遺文化傳承工作相結合,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吸引新時代年輕人的目光,還可以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通過AR技術不僅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回歸到大眾視野,還可以使遺失的文化遺產重見天日。北京理工大學通過AR技術來研發“數字圓明園”,讓人們有機會一睹萬園之園的風采。而浙江一所學校的學生嘗試將AR技術與“紹興師爺文化”相結合,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提出可以利用AR技術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抽象的概念以及內容融入沉浸式學習體驗環境,從而增進人們對于非遺文化的了解。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來簡化非遺文化管理工作,從而使人們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身于非遺文化的傳承工作中,最終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
4.利用好短視頻平臺,提升非遺文化影響
非遺文化傳承人是非遺文化傳承的關鍵,因此,國家出臺了很多保護非遺文化傳承人的政策以及措施,旨在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想要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需要在快速發展的當下社會中,通過各種宣傳手段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從而在保障非遺傳承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非遺文化的影響力。部分非遺文化逐漸沒落的原因,就是因為學習該技藝沒法保障非遺傳承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繼承非遺文化的人群日漸衰微。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說,面對非遺文化無人傳承的窘境,他們的內心無比焦急。針對這一情況,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利用短視頻平臺來提升大眾對于文化遺產的關注,從而獲取相應的經濟收益以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此外,他們通過視頻拍攝來記錄非遺文化產品的完成過程,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非遺文化學習中。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竹漂的傳承人——楊柳,通過獨竹水上漂的獨門技藝在短視頻平臺上爆火。很多人都是通過她的視頻了解到獨竹飄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文化遺產,她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國服飾、舞蹈、戲曲等元素,從而讓獨竹漂表演火遍國內外。
5.讓非遺文化進校園,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為了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我們應當讓非遺文化走進校園,在增強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同時,引導他們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因此,他們應該主動承擔起傳承中華文化的重擔。為了使非遺文化走進校園,教育工作者需要結合相應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來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的活動。為了讓學生們可以深入了解非遺文化,學校可以組織相應的校園活動來增進學生對于非遺文化的了解,如非遺文化講座、非遺作品讀書會以及非遺文化知識競賽等。這些活動可以增進學生對于非遺文化的了解,想要進一步增加他們對于非遺文化的興趣,可以組織他們參觀非遺文化館、了解當地非遺技藝以及參與非遺技藝制作等活動,讓他們在真實的場景中,了解到非遺技藝的文化價值以及非遺傳承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
總之,大風泱泱,大潮滂滂,五千年文脈涵養了巍巍中華,面對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當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結合相應的措施延長它們的生命力。在延長它們生命力的時候,我們應該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在保護的基礎上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 余建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地方族群社會發展的意義》,《貴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25期。
[2] 王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建設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幫助》,《中國民商》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