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值得學生傳承和學習。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初中語文教學工作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教育和滲透的重要平臺,作為初中教師,也應該基于語文課堂的實際情況,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在語文課堂進行傳統文化的講解。
關鍵詞: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 文化自信 應用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3.011
初中語文與優秀傳統文化是非常契合的,初中語文中,有大量的課本內容是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而隨著傳統文化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語文教材中涉及傳統文化的內容比重在不斷增加,這進一步凸顯了傳統文化的受重視程度,也體現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進一步增強。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開發與應用傳統文化的價值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把語文比喻成鍋,傳統文化就像鍋里的菜,沒有傳統文化的融合,就沒有美味的文化佳肴的誕生。可以不夸張地說,語文教學的很多內容,本身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只不過部分教師可能只是把關注重點放在了語文學科上,教師如果在語文課堂上是一個廚師的話,就不應該忽略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講授。
首先,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的“佐料”和“食材”,而且是語文教學中所占比重較大的內容之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果忽略傳統文化這一重要的食材,就仿佛丟失了很多的美味佳肴。因此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教學,實際上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成績,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初中語文中的唐詩宋詞,一定數量的文言文,既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所在,因此,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也有利于語文教學的開展。
其次,重視傳統文化,是每個語文教師應該堅持的初心和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沉淀,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東西,教師需要把他們的魅力更好地挖掘和展現出來。重視發掘傳統文化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業務素質的重要手段。
第三,教師是不是好的教師,能不能做出美味佳肴,也取決于他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視傳統文化內容的教學,有利于讓學生確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美德。傳統文化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因此,教師如果能夠善于利用傳統文化,也勢必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有利于落實學科的核心素養。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開發與應用傳統文化的現狀
現階段,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與應用尚處在一個有待開發和重視的階段。一方面,一些初中語文教師沒有自覺地重視語文教學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和應用。雖然相關部門也有一些相關的文件要求重視傳統文化,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還沒有掌握較為系統的內容,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自己也不確定能從哪個方面進行努力。
比如,教師也在講解教材中的一些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但是只是圍繞教學進行的,并沒有有意識地上升到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更多的是圍繞教學和考試進行的,而沒有圍繞傳統文化進行。以白居易的《賣炭翁》為例,教師在講解這一課時,一般都是圍繞課文本身的字詞句的解釋進行的,沒有更多圍繞歷史背景,沒有圍繞白居易個人的經歷進行,而圍繞《賣炭翁》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可以以詩詞的發展為線索,或者以白居易自己的詩詞特點為切入點,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教師自身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素養和重視程度也不夠。一部分語文教師,只是局限于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了解,而從傳統文化角度去認識語文教學內容的話,可能就存在知識的短板,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在日常中的教學,也應該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備課,更好地發掘語文教材中暗含的傳統文化的內容,這樣才能提高自己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素養,在教學中才能更好地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和利用。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與應用策略
1.教師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的素養是基礎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力量,如果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的素養比較強,他們在教學時就能夠做到融會貫通,就能在滲透優秀傳統文時做到游刃有余。因此,語文教師自身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教師可以通過自主閱讀進行傳統文化素養的提高。現在很多教師的閱讀都不是很頻繁,網上看到一個段子就是,一群不讀書的人卻在教書,卻在談教育,這其實是有點荒謬的。因此,有目標的閱讀是提高素養的一個有效保障。語文是一個特別宏觀和廣博的學科,語文教師在自主閱讀時,要結合自己的任教學段的特點,結合語文教材的基本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這樣才能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取得較好的閱讀收益,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方面的素養。
其次,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基于傳統文化的滲透與教學進行深度備課。這樣的深度備課是基于傳統文化這一線索的,其實在很多備課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的備課是比較充分的,只是局限于語文教學,而沒有真正把關注的點放在傳統文化上。當教師在備課時懂得關注傳統文化的內容,并基于這一認識,去關注更深層次的東西,去尋找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點,這樣更有利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于傳統文化進行開發與應用。
2.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有效融合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效融合,發掘不同學科之間的相通點,這樣才能取得較為綜合的結果。以歷史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例子,這兩個學科都有著較多的傳統文化的內容,比如在講解文學藝術的時候,都涉及優秀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的內容也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內容之一。
語文教學的一些內容,其實也是其他學科的一些內容,以語文與歷史學科的融合為例,《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語文教學的內容之一,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借鑒歷史上有關唐朝歷史的內容,給學生補充相應的歷史知識,其實更有利于學生理解《長恨歌》的具體內容,而在歷史教學的時候,如果教師能夠把《長恨歌》的內容給學生補充,也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不同學科之間都可以發掘出文化的因素,語文學科所占的內容比重更大一些,像諸如地理、生物、物理、化學這些學科其實也有一些傳統文化的因素,只要教師用心,就一定能夠發現其中可以利用的素材,應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也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杜甫的《望岳》,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詩詞之一,其實很多學生在小學的時候就會背誦,初中階段的時候,學生還可能在做題的時候遇到。如何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補充相關的知識,從文化的角度,泰山是我國的文化遺產,從地理的角度,可以讓學生知道五岳的神奇,知道一些地理知識,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明白詩詞所蘊含的情境,更深層次地理解詩歌的內涵。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能夠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教學教育效果會進一步突顯。
3.重視國學經典的誦讀
國學經典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學生會接觸很多國學經典,比如小學階段的《三字經》《千字文》,到了中學階段,有大量的古文經典,既有散文性質的文言文,也有政論性質的文言文,這些資源都可以奠定學生的語文基礎,而在這些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又仿佛打開了一扇窗,看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發現和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這些內容也是教學的重點之一。經典小說也是國學經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之一。以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為例子,在語文教學中,這是優秀古典小說的代表,也是學生必讀的經典小說之一。在初中階段,要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多讀小說的原著,一方面,讀了原著在名著導讀環節能夠更好地得分,有些孩子讀了《紅樓夢》小說的刪減版,雖然也能應付考試的需要,但是畢竟沒有看到名著的全貌,這是一種缺憾。另一方面,《紅樓夢》是古典小說的一個高峰,里面蘊含著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刻體會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對于課本中節選的一些文言文,作為語文教師,自己就應該找到全文,對全文進行閱讀,這樣在教學時才能夠做到游刃有余,也才能真正領會教材節選內容的主旨,更好地給學生進行授課。而基于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角度,教師也可以更好地進行內容的選擇,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教學與實踐。
4.基于大語文視角,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學
大語文、大概念、大單元是近幾年教育界喊的比較響的概念,但是在實踐中,也存在著很多的困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角,從大語文、大概念、大單元的角度出發,進行語文教學,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當然,不同學段的教師在實踐中,采取的策略可能不同,所站的立場也是不同的。對于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師而言,初三語文教師,可能更能宏觀地把握初中語文教學的內容,更能對語文教材的內容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
以古代詩歌為例,初中階段詩歌是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詩歌的教學,基于大語文視角,可以對初中階段的古詩詞進行系統復習,一方面可以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讓學生從語文角度掌握古詩詞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讓學生懂得欣賞古詩詞的美。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詩歌都有其歷史背景,在詩歌的講解中,如果語文教師能夠把詩歌書寫的歷史背景統一梳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詩歌更為深層次的內涵,也懂得詩歌的時代背景與詩歌內容的緊密聯系。以絲綢之路的一些唐詩為例,比如《送元二使安西》等詩歌,其實都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這些都是教師在授課中可以挖掘的,比如唐詩中提到的陽關、玉門關等等,都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關隘,到了初中階段,教師可以系統地挖掘絲綢之路有關的唐詩的文化內涵,這也是挖掘傳統文化的有效渠道和途徑。
文言文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對文言文的教學是分散孤立的,很多教師更側重語文知識的講解,也沒有注重不同文言文之間的聯系,這對語文教學也好,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和利用也好也是不利的。以《曹劌論戰》為例,這篇文章選自《左傳》,講了一次以弱勝強的戰爭例子,此文反映的是長勺之戰,但是一些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不太注意對《左傳》的介紹,這是我國古代的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值得學生去認真閱讀和揣摩,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動力。這篇文章簡短精美,體現了文言文煉字的特點,語文教學不能僅僅把視角放在字詞的解釋或者文章的背誦上,還應該更多地關注文章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去從文化的角度欣賞文章,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符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
5.開發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資源
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語文教學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并行不悖的兩個方面。基于不同學情的學生,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傳統文化內容的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
校本課程一方面體現學校的基本特點,另一方面也能夠讓教師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基本情況,開發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是基于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設定的,而教師如果僅僅把視線拘泥于考試的需要,那么這就是一個沒有高度的課堂設定。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不同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切入點,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比如在傳統文化中,篆刻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很多語文教師并不擅長這方面的內容,所以也從沒有關注過這方面的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給學生選擇一些有關篆刻的內容,形成符合自己學校特點的篆刻課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有利于具有地方特色的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
在語文教學中,代表傳統文化發展高峰的是古詩詞,教師可以設置古詩詞興趣小組,可以基于不同主題進行古詩詞興趣小組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可以讓學生深層次了解傳統文化的內容,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水平。
總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在幾千年流轉中,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魅力,值得教師關注。語文教師和語文課堂理應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語文教師要認識到自身的重擔,去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基本情況,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更好地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趙榮《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產業》2020年第3期。
[2] 陳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課外語文》2019年第12期。
[3] 王麗松《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廣西教育》2021年第9期。
[4] 楊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融合的思考》,《新課程》2021年第11期。
[5] 徐吳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中華少年》2020年第6期。
[6] 雷秋芳《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的對策》,《知識文庫》2020年第10期。
(陶陸陽,1994年生,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大學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