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提升高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核心內容,在立德樹人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要發揮出應有的教學目的,在活動性和創新性上下功夫,根據綜合性課堂的優勢,不斷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眾多的實踐表明,議題式教學是一種高效的授課教學方式,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該準確把握,合理運用到思想政治課程中來,在課堂上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思想,提高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從而提升學生在社會中的適應性。基于此,本文探索通過議題式教學構建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課堂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 高中思想政治 有效路徑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3.043
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教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具有抽象角度的多元化課程,大多數學生在思想政治課中存在學習效率低和理解能力不強的問題。議題式教學方法可以很好地將以上問題解決,這種模式下的教學手段能夠實現學生真正融入課程,參與課堂的教學方式,在傳統教學手法上,議題式教學可以讓學生不斷提高對思想政治課堂的參與能力,授課教師也能夠根據方法展開對課堂的教學延伸,使課堂的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有較大的提升作用,議題式教學能夠構建新型的教學方式來著力提升教學課堂中的靈活性和活躍度,讓高中思想政治課能夠更加高效地呈現出來。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1.符合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文化不是僅僅體現出將每個時期的思想,而是更深層次地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朝代迭代更替,中華民族文化浸透在歷史長河中,并不斷發展積累,形成隱形的教育“資產”。中華文化不斷發展,是一種集大成的體現。儒家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文化,道家、佛家等眾多傳統文化以及各個民族不同的風俗共同組成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積極入世”的思想是我國的傳統思想文化,社會責任中包含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內涵。在教學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象征著的是民族的價值取向,對教育內容的優化以及教育規范的樹立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更為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背景。
2.傳統文化與政治教育的關系
高中政治中包含傳統文化相關知識表明兩者具有相互影響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揚、繼承需要從青少年開始,高中政治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就能夠更好地有效履行育人的職能。與此同時,傳統文化的教學對于學生認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起到引導的作用,這與高中政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等思想觀念非常契合。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使得學生的政治認知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認知。另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學滲透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提升有著很大程度上的幫助,傳統文化的教育滲透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并不斷使學生的“三觀”得到升華。由此可見,在高中政治教育教學期間開展傳統文化的教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政治教師應予以足夠重視,在課程教學中合理滲透傳統文化,增強育人工作效果。
3.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當代學生必備的素養之一。與科學素養不同的是,人文素養對學生的影響范圍廣、影響深度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一方面能夠使得學生形成較高的責任感;另一方面對學生人格的養成也具有積極的作用。高中階段的教育與文化教育聯系,可以更深刻地明確高中階段提升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徑是人文素養的培養。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小大人”的年齡階層,自身和社會正處于認知以及思考的時期。但是目前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教“智”大于教“德”的現象,形成了智德不平衡發展的現象,發生心中所想與所學偏移的情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漫長歷史的淬煉,可以說是人文素養教學的天然教材,比課本更有歲月的積淀。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人文文化早已具有了成熟的體系,這一體系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4.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三觀”是否能夠正確形成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借助議題式教學滲透傳統文化能夠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涉及很多英雄人物事跡、愛國人物事跡、科學家人物事跡等,各類人物的真實事跡都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增強學生的道德素質,使學生學會約束自身,成為更為優秀的人。高中政治教育過程中滲透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教學方式是了解文化,在了解文化之后學生會對文化有所感悟。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歷史案例,讓學生了解歷史案例并引起學生思考,使得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此同時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
二、通過議題式教學構建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課堂的有效路徑
1.立足于實際,合理設置議題
議題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議題最后的效果,如果議題設置得脫離了課堂教學的核心,那么這個議題的設置就是不合理的,這就會導致學生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不能夠產生足夠的興趣。所以,在議題選擇的過程中,思政教師首先要設置合理的議題,一是根據學生的日常去設置議題,這樣的議題會讓學生有足夠的熟悉感,并且讓學生能有更充分的積極性去參加議題的論述和思考,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熟悉的領域范圍之內,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根據實際來進行思考。教師立足于生活,在生活的議題背景下讓學生設置議題,緊緊圍繞學生提出的議題進行思考和假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時教師也應該根據社會的熱點去設置議題,當前的社會信息高度發達,人們根據互聯網就可以知道天下事的發生,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好信息技術手段來進行議題設置,挑選學生感興趣的社會議題去展開教學。
2.選擇適當的議題引入方式
有了議題的選擇后,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還要選擇靈活的議題引入方式,教師不僅要保證議題的質量足夠好,引入的方式也要保證貼合議題本身的實際,讓引入方式有足夠的新鮮感,從而促進起學生對于議題的參與興趣,讓教學效果不斷增強。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高中思政教師要選擇適當的機會,巧妙地將議題引入課堂,以便提高教學實效性,創新引入黨史可以更好地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解決學生在高中思政課堂上提不起興趣的尷尬局面,教師可以引入議題,讓議題的引入更具有生動的趣味性,思辨性和實用性,讓學生不斷激發對于思政知識的探索欲望。
3.探尋真理,讓議題更有價值
議題的核心是在展示價值判斷的基礎上,讓知識的理解更加有層次,要在知識的引導下,不斷挖掘議題教學的價值追求和引領,努力構建議題與知識的深刻聯系,教師在與學生進行交流時要不斷構建出自身的價值追求,如在講授價值的判斷中要將學生的思維引領到更深的層次,幫助學生將思考方式和思維方法走向縱深。當議題的中心思想確定好以后,要想取得最佳的課堂效果,就要不斷將表現形式和方式進行創新,有的教師在運用該基礎的方法上,思想和手段過于傳統,沒有新型的教學手段和創新能力,更沒有將議題式思維進行合理化和系統化更新,在議題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設置思維階梯,讓議題式教學成為更有意義的課堂活動,如何合理的設置課堂安排,這就是對教師智慧的考驗,在引導學生上要不斷由淺及深,由表及里,首先要針對不同的議題選擇更加合適的問題,在題型的選擇上要注重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能力和思維方式的培養,為更好地實現有價值的引導作出引領。脫離教材的議題就是沒有營養的食物,教學的最終落腳點就是將知識不斷細化,讓學生在課堂中更好地進行吸收相關知識,不斷以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在文化認同上表現出一致的想法,讓學生懂得知識的吸收需要付諸實踐。
三、議題式教學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
1.構建議題型課堂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
早在戰國時期,“亞圣”孟子便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至理名言,政治認同是公民愛國的根本表現,亦是學生今后愿意報效國家的根本意識形態,此方面的教學在思政課堂中從未停歇,但是效果卻達不到預期所想。究其根源,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是其中一點重要原因,在傳統的高中政治課堂中,教師大多會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材帶領學生“過一遍”,雖然教材中涉及的案例比較典型,但若僅僅如此,學生則難免會對該類核心素養產生一定的“距離感”,即認為“這都是遠在天邊的事情”,久而久之自然無法令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得到有效培養。考慮到單純的理論教學無法實現學生政治認同感的培養目標,教師可以選擇構建“議題型課堂”。
舉例而言,當教師對“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課進行教學時,可以將課文主題直接定為議題,利用分組進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圖書館、互聯網等工具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解感悟,在資料搜集完成后令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創作簡短論文、手抄報、多媒體文章、校園報、黑板報等形式的作品。當今時代下的學生雖然多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所耳聞,但卻往往難以具有對其進行深入了解的機會,且該類教育活動較之以往相對枯燥的政治課堂更具趣味性,因此學生多呈現熱情高漲的狀態,一方面令課堂氣氛得到了有效活躍,另一方面則初步達成了其對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了解的目標。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生們在查閱資料后,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到驚嘆,隨后教師便借此引出了第七課的內容“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構建這樣的議題型課堂,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逐漸提高,除此之外,由于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對于政治學科的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激發。
2.構建體驗型課堂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從本質上來說,理性精神實則是一種控制個人情緒與偏見的能力,理性精神的培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即便教師講得再多,若不經過切身體驗,學生也難以了解其真諦。故此為了令學生的理性精神得到有效培養,教師可以構建體驗型課堂,以學生的實際狀況與興趣愛好及教學的知識內容為出發點創設相應的體驗情境,在帶動學生情緒的同時完成教學任務并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舉例而言,以“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例,便可以采用構建“體驗型”課堂的方式來對課堂實現深化。教師在班級內選擇幾位學生分別扮演李白、杜甫等古代著名詩人,再挑選幾位學生扮演當今的流行歌手,由雙方分別完成故事對白,在教師的“導演”下,演繹了一個古代詩人與現代流行歌手思想碰撞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流行歌手多番嘲笑詩人被時代所遺棄,其中有位詩人險些與歌手發生沖突,而李白、杜甫等幾位詩人則攔住了眾人,通過詩歌創作比賽得到了歌手們的認可。這個情境雖然簡單,卻能夠以小見大,一方面詩人們雖然憤怒,但卻通過努力得到了流行歌手們的認可,這本就是理性精神的體現;另一方面流行歌手能夠在故事結尾拋棄偏見,對古詩詞等傳統文化形成新認知,這也是理性精神的體現。通過這個情境,教師不僅可以向學生傳達理性精神,更可據此引出“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方面的教學內容,可謂一舉兩得。
3.議題與辯論型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參與素養
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教師可以開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輔助教學,同時也可以根據該方面的教學內容貫徹“公共參與意識”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構建辯論型課堂增強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依據教學內容選擇具有可辯性的主題并讓學生分組開展辯論活動,在實施教學的同時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公共參與意識等核心素養。
舉例而言,教師可以設置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相關的辯題,正方辯題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要我們的參與”,而反方辯題則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需要我們的參與”。在實際開展辯論前,教師可以適當給予指導,如“若我們不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會有什么樣的后果”等,學生需要為自己的辯題查找資料,若學生無法清晰明了地闡述觀點,教師則可以予以適當引導。通過構建“議題辯論”的課堂,學生一方面能夠了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公共參與意識也得到了增強。
綜上所述,議題式教學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從目前的狀況來分析,運用議題式教學將傳統文化滲透于思想政治課堂還有一定的改進空間,要改善當前選題的不合理和情境搭建情況不貼近實際等問題,只有思政教師不斷在課堂中進行實踐,并最后加以思考總結,才能更好地將議題式教學方法完善,切實做到在課堂教學中提升教學的時效性和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歐陽莉《基于議題式教學構建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課堂的有效路徑》,《高考》2020年第34期。
[2] 唐靜《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20年碩士論文。
[3] 陳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曲阜師范大學2021年碩士論文。
[4] 程素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河北師范大學2020年碩士論文。
[5] 尹萍《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華中師范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