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職業教育法指出,職業教育是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實現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而實施的教育。因此,將職業素養培育貫穿于人才培養體系中,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探討了高職化工類專業基礎課“有機化學”教學中職業素養培育的實施途徑,旨在將課程中的職業素養元素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全面培育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培養服務社會、行業的合格應用型技術人才。
關鍵詞:“有機化學”;課程教學;職業素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是要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職業教育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傳授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培養技術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職業素養的培育就是要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幫助學生塑造開拓進取、愛崗敬業、遵章守紀、誠實守信、守正創新的綜合職業素養,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
“有機化學”課程作為化工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更應該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2]。本研究結合“有機化學”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在教學實踐的同時,探索課程思政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途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高職“有機化學”課程職業素養培育實踐目標如圖1所示。
1 " 結合有機物概念的講授,培育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高職院校的學生未來是服務行業、產業的應用型技術人員,在工作實踐中會遇到與所學理論知識以及實習情況不同的問題,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重要。
19世紀初,有機化合物從生物體中分離出來,因此,人們認為這些化合物是由神秘的“生命力”創造出來的。1828年,德國化學家伍勒在實驗室加熱氰酸銨得到尿素,首次用人工方法從無機物中制得了有機物。后來,人們又相繼用人工方法合成了醋酸、油脂和糖類等有機物,“生命力學說”徹底被否定。教師可由此融入探索科學、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引導學生不盲從、不畏權威、遇到問題敢于研究探索。
2 " 結合有機化學領域科學家的故事,培育學生愛國、敬業的價值觀
有機化學的發展是根據人類的需要進行分子設計與合成,如藥物、香料、染料、農藥、塑料等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在發展過程中,有機化學領域的科學家們傾盡畢生所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習“醛酮”這部分內容時,介紹我國化學家黃鳴龍的先進事跡:作為中國避孕藥之父,他改良的Kishner-Wolff還原法(簡稱“黃鳴龍還原法”)是首例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重要有機化學反應,已被寫入多國“有機化學”教科書中。他放棄德國優越的科研環境回到祖國,即使實驗設備和試劑極其匱乏,他仍然堅持研究工作,走出實驗室,到藥廠里幫助解決工業化的各種問題。不到10年的時間里,中國從一片空白進化到可以生產幾乎所有種類的甾體藥物,甚至可以大量出口,黃鳴龍也因此獲得了“我國甾體激素藥物工業的奠基人”美譽。教師可由此融入愛國、敬業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根植踏實努力、刻苦鉆研的敬業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職業精神。
3 " 結合有機化學系統命名法中碳原子的編碼規則,引導學生遵從秩序和規范的職業行為
化工生產相關工作需要按照崗位操作規程進行,進入廠區需要嚴格遵循安全規范,在實操中要遵循8S管理流程,因此,養成遵從秩序和規范的職業行為習慣非常重要。
學習“有機化合物的系統命名法”時可知,碳原子的編碼需要遵循命名規則。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現象明顯、種類繁多,如果命名時不遵循相關要求,同分異構體的命名就會出現偏差。教師可由此可以對學生進行遵循安全規范的重要性教育,告訴學生化工生產的特點是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蝕性,嚴格執行操作規程、生產標準、安全規范是保證化工廠安全生產的前提。以生產車間清掃責任制為例,向學生講授化工企業生產現場8S管理,講解管理標準化、制度化的重要作用,簡單介紹紅牌作戰法、顏色管理法,校企共育,讓學生養成遵守規章制度和勞動紀律、講究衛生及規范作業的良好習慣,樹立團隊精神。
4 " 結合重要有機化合物的介紹,說明部分有機化合物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培養學生綠色發展、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
有機化合物在發展和使用的過程中為人類帶來了福音,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破壞了生態平衡。“綠色化學”的提出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化工類專業學生的發展方向是在“綠色化學”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進行煤和石油的清潔生產,為社會提供綠色、清潔、環保的化學品。
在介紹各章重要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和特點時,教師可向學生講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危害性物質,對他們進行環保責任教育,比如“鹵代烴”這章內容中有關于氟利昂的介紹,氟利昂作為制冷劑,有無毒、無腐蝕性、不能燃燒、化學性質穩定等優良性能,制冷效果比液氨好很多,但其大量使用會破壞大氣臭氧層,導致紫外線對陸地生物造成危害,影響生態環境,人類通過研究制備新的有機化合物替代品以減小氟利昂造成的危害。在介紹“芳香烴”這章內容時,點明芳香烴多為染料、農藥的主要成分,比如“六六六”—一種有效的殺蟲劑,由于化學性質穩定、殘存毒性大、不易分解,對人畜有害,嚴重污染了環境,因此被淘汰。稠環芳香烴3,4-苯并芘是煤、石油和天然氣燃燒產生的廢氣成分,性質較為穩定,在環境中廣泛存在,且與其他多環芳烴化合物的含量有一定相關性,作為一種強環境致癌物,可誘發皮膚、肺和消化道癌癥。
教師通過介紹這些有危害的有機化合物,教育學生在生產和應用有機化合物時考慮其環境危害性,通過研發替代物或降低使用率保護生態環境,尋求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清潔發展。
5 " 在“醇類、羧酸類有機化合物”教學中融入釀酒、釀醋的文化歷史,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心,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在“有機化學”課程的學習中,會介紹到乙醇、乙酸這兩種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質。這兩種物質的制備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就用淀粉發酵制酒,直至19世紀才傳到歐洲。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夏商時期杜康釀酒的故事,展示古代、近代蒸餾酒裝置,并與有機化學實驗中的蒸餾裝置進行比較,發現我國蒸餾器的鮮明民族特征[3]。在釀酒工藝的啟發下,杜康的兒子發明了食醋工藝。他將釀酒后的酒糟儲存起來,經過21日產生了具有濃郁氣味的液體,口感特別好,稱其為醋。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化學知識的同時融入歷史故事,可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3]。
6 " 在“有機化合物的旋光性”中融入手性藥物的研發,培育學生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
在“旋光異構”內容的學習中,學生了解到連有4個不同原子和基團的碳原子為手性碳原子,具有手性碳原子的有機化合物稱為手性化合物。這些手性化合物有兩個對映異構體,就像人的左右手,看起來結構非常相似,但是性質不完全相同。教師可由此引出“反應停事件”:20世紀60年代前后,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又稱“反應停”)被用于鎮痛和止咳,治療效果很好。后來,人們發現它對麻風、風濕病和多種類型的惡性腫瘤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但是服用過此藥物的妊娠婦女生下的嬰兒都是短肢畸形的怪胎。即使如此,由于其良好的治療作用,人們仍未停止使用。看到越來越多的“海豹畸形兒”,科學家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研究,終于發現這種合成藥物是有手性的,是兩種對映體的混合物。這種藥的右旋體的確有鎮靜作用,但是其左旋體有強烈的致畸作用,由此引發了人們對手性藥物的關注。后來,科學家通過不懈的探索研究制備了許多對人類疾病治療有積極作用的手性藥物,比如多巴、青霉素胺、普萘洛爾等。
以“反應停事件”為切入點,讓學生基本了解手性藥物的發展,明白科學無止境,要細心發現事物的變化,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質,將發現的科學規律創新應用于實踐中,敢于創新、勇于探索,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實現專業、職業的更好發展。
7 " 在“有機化學”實驗實訓課程中開展化工安全教育,培養學生安全從業的職業習慣
化工行業屬于高危行業,化工生產涉及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一般為有害有毒、腐蝕性強、易燃易爆的物質,化工作業中也會接觸有毒有害物質,引發一系列安全事故。因此,化工企業員工必須掌握化工安全相關知識,強化安全意識及能力。在實驗實訓中,教師要將安全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一項重要內容融入學生實訓素質目標考核項目,結合實驗實訓內容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讓學生形成安全從業的職業習慣,培育其良好的職業素養。
結合實驗室基本知識中酸、堿的使用注意事項,酸堿灼傷后的處理,吸入刺激性或有毒氣體的解決方法,教育學生安全取放和使用化學藥品。結合有機化合物性質的講解,如電石的保存和使用,遇水生成乙烯會引發爆炸;乙醚易揮發、易燃燒,實驗室中的乙醚一般保存在棕色瓶中,教育學生使用時應特別小心,遠離水火,嚴防事故發生。也可將化工事故作為教學案例,為學生分析化工安全事故的發生原因和違反安全規范引發的嚴重后果。如在“硝基化合物的性質”實驗教學中,可引入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其直接原因是硝基苯精制崗位外操人員違反操作規程,導致硝基苯精餾塔爆炸[4];天津港爆炸事件的原因是危險品倉庫硝化棉存儲不當引發火災,引導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提高安全素養。
8 " 結語
在高職“有機化學”課程思政實踐中,挖掘新穎、感染力強、教育意義凸出的職業素養培育元素,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將職業素養培育作為課程素質培養目標,探索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愛國守法、規范從業的職業操守,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將職業素養的培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池杜旺,譚綺琪,薛加虹.以職業素養為導向構建中職汽修專業與公共基礎課融合路徑探索與實踐[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3(1):125-129.
[2]徐芷媛,李茉涵,張恒,等.基礎有機化學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化學,2020(7):67-71.
[3]劉占祥,秦敏銳,邵東貝,等.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基礎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J].化學教育,2022(10):67-73.
[4]曾琦斐.高職院校有機化學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45-49.
Explor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literacy in the teaching of “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Zhu Qing, Guo Limin, Qian Chunping, Chong Yanzhu
(Ordos Vocational College, Ordos 017000, China)
Abstract: The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law points out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mplemente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so that the educated hav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scientific cultur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chnical skills,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action abilities needed to engage in a certain profession or achieve career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integrate professional literacy cultivation into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and integrate value shaping, knowledge transfer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Based on this,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professional literacy cultiv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the basic “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discussed. The purpose is to organically combine the professional literacy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with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ideals and beliefs, comprehens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cultivate qualified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serving the society and industry.
Key words: “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teaching; professional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