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孔子與莊子作為儒家與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各自的喪葬觀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鬃邮掠凇熬亍钡膯试嵊^體現其主張在喪葬中重“禮”與“哀”,莊子事于“心”的喪葬觀體現其主張在喪葬中重“簡”與“樂”:前者重在維系社會禮制法度的穩定,后者重在尋求個人精神層面的解脫。對孔子與莊子喪葬觀的探討與比較,可以更好地審視孔子與莊子的思想主張及他們對后世的影響。
關鍵詞:孔子;莊子;事于“矩”;事于“心”;喪葬觀;比較
中圖分類號:I206.2"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2-0768(2023)01-0023-06
先秦是一個諸子百家學術爭鳴與思想碰撞的時代,諸子百家各自的學說為后世奠定了思想基礎,如后世的喪葬觀念就深受先秦諸子百家喪葬觀的影響。中國從古至今極為重視喪葬一事,其喪葬的思想淵源正來自于先秦的諸子學說,今人的喪葬禮儀乃至喪葬觀念便是對先秦諸子喪葬觀的傳承與延續。對中國后世喪葬觀念影響較為深遠的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喪葬觀和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喪葬觀,這兩種喪葬觀截然不同,但在歷史的演進中這兩種喪葬觀不斷地碰撞與融合,從而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喪葬觀念。孔子與莊子的喪葬觀深受其各自生死觀和人生觀的影響,對于生死現象的思考便影響其各自喪葬觀的具體主張。孔子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對于喪葬一事以現世的禮儀為準繩,其對于死亡這一現象并不會去做哲理的思考,而是采取避諱的方式逃離對于死亡的探索,正如孔子所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保?1 ] 159孔子此種觀念源于其重視現世生活的人生觀。縱觀孔子一生,其都在踐行“禮”與“仁”的政治抱負,故其會產生以“禮”與“哀”為主的喪葬觀。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主張清靜無為和順其自然,不追求現世的功名利祿。莊子此種思想觀念導致其產生淡視生死乃至齊生死的生死觀,其對現世人生的厭倦導致其將死亡視為人生的解脫與寬慰。不同于孔子對于死亡的回避,莊子認為生與死沒有區別,并認為死亡是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讓世人不再對死亡感到恐懼,故其主張“簡”與“樂”的喪葬觀??鬃优c莊子的喪葬觀對于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喪葬觀影響了后世以哀為主的喪葬之風,使得世人格外重視喪葬;莊子的喪葬觀影響了后世的薄葬之風,其對于生死界限的淡化也使得后世興起了追求人生不死乃至求仙好道的風氣。本文以文學文本為研究基點,結合孔子與莊子各自的喪葬主張,探析孔子與莊子在喪葬觀方面因何而異的緣由以及二者在邏輯層面的內在聯系,進而更好地詮釋孔子與莊子各自的思想主張。
一、外在層面:莊子重“簡”對孔子重“禮”的解構
孔子與莊子對喪葬外在層面的要求存在不同之處??鬃又鲝堃浴岸Y”來決定陪葬品的多寡,以及主張在喪葬中要遵循“禮”的規范,這與其倡導周禮的思想相一致,正如孔子所言:“不知禮, 無以立也”[ 1 ] 294、“為國以禮”[ 1 ] 167等。莊子則與孔子不同,其主張簡葬,符合其追求精神永生的思想主張。在先秦諸子大爭鳴的時代,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當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張必定會與孔子的思想主張產生碰撞與交流,這體現在《莊子》中對孔子形象的解構與重構。莊子意在通過對孔子形象進行扭曲與變形,從而達到宣揚道家思想的作用,正如陳赟所言:“可以說,正是通過對孔子的消化與理解,莊子確立了他自己的思想體系,并完成了對孔子的消化處理[ 2 ]。故莊子重“簡”的喪葬觀意在解構孔子重“禮”的喪葬觀,以此來提高道家的影響力。
孔子要求以“禮”對待喪葬中的“禮”是周禮,即要求在喪葬中要符合周禮的標準。在《為政》篇中便表現出孔子此種喪葬觀,“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1 ] 18《子罕》篇中也記載有孔子重“禮”的喪葬觀,“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1 ] 127-128當孔子弟子欲以超規格的葬禮安葬孔子時,孔子表現出了強烈的不滿,因為孔子是一位嚴格遵守禮儀的人。在孔子心中,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喪葬禮儀,即使自己不能高規格地下葬,也會以一定的葬禮安葬,這體現出孔子遵守周禮的喪葬觀??鬃哟朔N喪葬觀念與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大背景息息相關,當時一些諸侯和大臣僭越禮法,有的諸侯甚至以天子之禮進行安葬,孔子對此類做法極為反對和唾棄,故而其會產生重“禮”的喪葬觀。
在《先進》篇中也記載了孔子以“禮”對待喪葬的例子,“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步行也。’”[ 1 ] 157孔子拒絕顏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顏淵家庭貧困,按照葬禮不應厚葬,應薄葬??鬃訃栏褡袷匾灾芏Y為標準的葬禮,所以即使是自己的親傳弟子,在安葬時也會以一定的葬禮來執行,并不會違反禮制?!邦仠Y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 ] 159便是很好的佐證,故孔子只是為了遵守自己心中的葬禮而委婉地拒絕顏路的請求。另一方面是因為孔子曾經當過魯國司寇,為“大夫”職位,按照當時的禮節,“大夫”應乘車外出,而孔子拒絕顏路的請求也是為了不違背禮制。因此孔子認為不能因為不當的葬禮而違背其他的禮制,孔子嚴格遵守此種禮法。在《先進》篇中記載了顏淵死后孔子的態度,“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1 ] 158、“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1 ] 158這些都表現出了顏淵死后孔子悲痛欲絕的狀態,也體現出了孔子對于顏淵的喜愛。所以孔子無論是拒絕顏路的請求,還是反對弟子厚葬顏回,都不是無義的表現,而是想遵守自己心中重“禮”的喪葬觀。
《論語》主要是從宏觀的角度展現出孔子主張以“禮”來對待喪葬的觀點,并沒有去細分在喪葬中外在層面的各種禮儀,《禮記》便細致地記載了孔子在喪葬中所要求的各種禮儀。例如在喪葬中的發型之禮,“南宮絳之妻之姑之喪,夫子誨之髽曰:‘爾毋從從爾,爾毋扈扈爾。蓋榛以為笄 ,長尺而總八寸?!保?3 ] 65在喪葬中的喪服之禮,“夫子曰:‘始死,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狒眯?,夫子不以吊?!保?3 ] 93接受喪葬祭肉之禮,“顏淵之喪,饋祥肉,孔子出受之。入,彈琴而后食之?!保?3 ] 74在喪葬中的拱手之禮,“孔子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鬃釉唬骸又葘W也,我則有姊之喪故也?!咏陨凶??!保?3 ] 75在喪葬中的棺槨停放位置之禮,“夫子曰:‘夏后氏殯于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殷人殯于兩楹之間,則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于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保?3 ] 75在喪葬中的陪葬品之禮,“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張而不平,竽笙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簨簴,其曰明器,神明之也?!保?3 ] 87從上述可知在喪葬中需要遵從的禮儀非常繁多,孔子對待喪葬一事也嚴格按照周禮來執行,體現出孔子“克己復禮”的思想主張。
從喪葬的外在層面來看,莊子主張簡葬,其簡葬強調不需要任何棺槨、陪葬品之類的物品,以求自己的形體與萬物融合。例如在《列御寇》篇中就體現出莊子此種喪葬觀,“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 4 ] 976莊子將其喪葬觀擴大為具有宇宙意識的喪葬觀,他不再以世俗的葬禮作為標準,而是將宇宙萬物作為自己的陪葬品,展現出莊子無比曠達、逍遙的胸懷。莊子從宏觀的角度闡釋了形體與萬物合一的狀態,已不看重所謂世俗的厚葬,執著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簡葬。面對弟子“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 4 ] 976的擔憂,莊子道:“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保?4 ] 976莊子又從微觀的角度來展現其追求簡葬的理由。莊子已把自己的形體與世間萬物相融合,故其認為無論是露天還是土埋對自己的形體已毫無影響。莊子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來闡釋了自己不需要厚葬觀點,給出的理由顯示出了莊子豁達的心胸和宏大的包容意識,將其追求簡葬的喪葬觀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大宗師》篇中也體現了莊子追求簡葬的喪葬觀,“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處喪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孫氏盡之矣,進于知矣。唯簡之而不得,夫己有所簡矣。’”[ 4 ] 233在寓言中顏回代表著儒家的喪葬觀,認為在喪葬中要有眼淚、悲戚和哀痛這三者才可稱之為善處喪者,而孔子卻是代表著莊子的喪葬觀,莊子以孔子之口來駁斥儒家的觀點,從而更完美地展現出自己的喪葬觀,正如陳品川所言:“孔子在《莊子》書中,首先是被塑造為道家正面的形象。有時既有儒者性格而又極力宣揚道家思想,有時又直接以道家人物的形象出現,成為道家理論的代言人。”[ 5 ]所以在《莊子》一書中,莊子經常借孔子來為自己的思想主張所服務,其以孔子之口來表達出喪葬應該簡化、不應該被世俗所拘束的觀點,體現出莊子意在解構孔子所提倡的喪葬觀,以此來建立心中所追求的簡葬標準。
二、內在層面:莊子重“樂”對孔子重“哀”的消解
喪葬觀的內在層面要求著眼于世人內心的情感世界,孔子主張以情中之“哀”來對待喪葬,《禮記·問喪》篇中也記載:“喪禮唯哀為主矣。女子哭泣悲哀, 擊胸傷心, 男子哭泣悲哀, 稽顙觸地無容, 哀之至也?!保?3 ] 766其構建的是世人對于死亡的沉痛感。莊子則主張以情中之“樂”來對待喪葬,一方面是符合其“自事其心”的喪葬觀,一方面也是對孔子建構死亡沉痛感的消解。
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是“禮”與“仁”,就二者的關系來講,“禮”是為實現“仁”這個目標服務的??鬃友浴叭硕蝗?,如禮何”[ 1 ] 33,便是對“禮”與“仁”二者關系最好地詮釋??鬃又亍岸Y”的思想,即一切行為都要符合“禮”的要求,作為喪葬更是如此。但孔子要求喪葬要合乎“禮”是以“仁”為根本的,其反對在喪葬中為符合“禮”的要求而違背“仁”這個根本。孔子所提倡的“仁”包含的是仁愛、真情等情感層面的內容。“仁”是人類普遍具有的真情實感,是符合人道主義的“仁”,如張蔭麟所評:“禮固是孔子所看重的。他說‘不學禮,無以立’。但每一種禮節原要表示一種感情。感情乃是‘禮之本’。無本的禮,只是虛偽,那是孔子所深惡的。他把禮之本看得比禮文還重?!保?6 ] 91-92張蔭麟便認為“禮”的本體是“情”,故“情”與“仁”是相通的。李澤厚也談到:“不是天本體。氣本體、理本體、心本體、性本體,而是‘情本體’才是儒學的要點所在?!保?7 ] 46他說:“孔子所建本體為‘仁’,即此情之提升。”[ 7 ] 335說明孔子所提倡的“仁”便是“情”的體現,以“情”對待喪葬中的“情”便是“仁”的內涵。在孔子的喪葬觀中,主“情”是指在喪葬中要在內心表現出“哀”情。
《鄉黨》篇中記載了孔子遇到有關喪葬事物時內心的態度:“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 1 ] 151孔子即便沒有參加喪葬,只是在路上目睹有關喪葬的事物,也會表示哀悼。還如在《八佾》篇中也體現出孔子以“哀情”對待喪葬的要求:“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1 ] 46便強調面對葬禮時應表現出內心的悲傷、哀悼和嚴肅認真。在“禮”與“哀”的抉擇中,孔子更看重后者,“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1 ] 33孔子答林放之語便展現出要求在喪葬中應表露出哀傷之情的主張?!抖Y記·檀弓》篇中也記載有孔子重“哀情”的喪葬觀念,“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保?3 ] 78強調的是在喪葬中要盡量地表現出內心的傷悲之情,不必過多地拘束于“禮”??鬃舆€直接贊揚了萬分悲痛的孝子,“孔子在衛,有送葬者,而夫子觀之,曰:‘善哉為喪乎!足以為法矣,小子識之?!迂曉唬骸蜃雍紊茽栆玻俊唬骸渫踩缒?,其反也如疑?!迂曉唬骸M若速反而虞乎?’子曰:‘小子識之,我未之能行也?!保?3 ] 74體現出孔子對于在喪葬中流露出悲痛之情的重視。上述所舉例子都體現了孔子以“哀情”對待喪葬的喪葬觀,要求每個人在面對喪葬時應表現出內心的悲傷和沉痛,這也是對于逝去之人的尊重。孔子的喪葬觀凸顯其以“仁”為主、“禮”為輔的思想??鬃釉噲D恢復周朝的禮制,他所提倡的喪葬觀便是對周禮的踐行,符合他所倡導的“克己復禮”的標準。但孔子更強調“仁”的作用,當葬禮不符合他心中“仁”的標準時,他便會反對這種葬禮,可見孔子對待周禮并非全盤接受,而是辯證看待,所以其理想的喪葬觀應是“禮”與“哀”的交融??鬃拥膯试嵊^重視的是作為社會個體的人及其所屬的社會身份,以此來維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關系和維護社會的穩定。此種喪葬觀著眼于現實層面,并未涉及精神層面的超脫與永生,故其構建的是對于死亡的沉痛感。
從莊子喪葬觀內在層面的要求來看,其主張重“樂”的喪葬觀,表現出莊子對于世俗喪葬之禮的反叛與解構,也體現出莊子追求精神永生的思想。在《莊子》一書中共有五處表現出對喪葬內在層面的要求,分別是《養生主》篇中的秦失吊老聃、《大宗師》篇中子桑戶之死、《大宗師》篇中的孟孫才喪母、《至樂》篇中的莊子喪妻、《列御寇》篇中的莊子將死。其中有的展現出莊子受世俗喪葬之禮所束縛的境遇,有的則展現出了莊子實踐自己理想喪葬觀的快樂?!娥B生主》篇中的秦失吊老聃:“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4 ] 123莊子刻意描述秦失在吊唁老聃時的表現,莊子乃故意為之,因吊唁是世俗之禮所要求,與莊子的喪葬觀不符。莊子所言“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4 ] 124便指出了吊唁和哭泣是違背自然的做法,因為精神可以薪火相傳,人便沒有了生死之別。在寓言中秦失雖然知道生死的真理,但還是被世俗之禮所束縛而不得不去吊唁和哭泣,此處便表現出莊子受世俗之禮所拘束的境遇。此種為世俗之禮所困而在喪葬中假裝悲傷的還如《大宗師》篇中的孟孫才喪母,孟孫才“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 4 ] 233的做法便是被世俗喪葬之禮所拘束的體現。此則寓言中孟孫才的做法折射出的是莊子被世俗喪葬之禮所束縛的境遇,也體現出莊子對世俗之禮的反抗與消解。因為這些都是被世俗之禮所束縛的做法,所以在喪葬中表現悲傷之情并不是莊子心中最理想的喪葬觀。莊子內心最理想的喪葬觀是“臨尸而歌”,這才能體現出莊子追求生死齊一、追求精神永生的思想。
在《大宗師》和《至樂》篇中便體現出了莊子重“樂”的喪葬觀。《大宗師》篇中孔莊思想的碰撞便是二者喪葬觀最好的體現,“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窮終!’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友。莫然有間,而子桑戶死,未葬??鬃勇勚?,使子貢往侍事焉?;蚓幥?,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 4 ] 227寓言中孟子反和子琴張在喪葬上的做法正是莊子理想的喪葬觀,二人對子貢的嘲笑也折射出莊子已不再受世俗葬禮的束縛,無拘無束的追求重“樂”的喪葬觀,這便是莊子心中理想的葬禮。此種重“樂”的喪葬觀還表現在《至樂》篇中:“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保?4 ] 524莊子的做法就實踐了自己重“樂”的喪葬觀,此種喪葬觀建立在莊子已識得生死齊一的基礎上,體現出莊子追求精神永生的思想。如果說之前莊子還會在寓言中表現出被世俗喪葬之禮所束縛的境遇的話,那么后面莊子實踐“臨尸而歌”的做法便是對孔子重“哀”喪葬觀的最大的消解與反抗,是對當時主流話語權最有力的沖擊,并試圖建立起以“樂”為主的喪葬觀。
三、目的層面:孔子事于“矩”與莊子事于“心”的哲理反思
任何一種思想主張都有其目的性,孔子與莊子的喪葬觀念也是如此。正所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先秦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背景下,孔子與莊子等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治世的思想主張以拯救社會,正如《漢書·藝文志》中所記載:“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 8 ] 1746章學誠在《文史通義·原道》中談到:“蓋官師治教合,而天下聰明范于一,故即器存道,而人心無越思。官師治教分,而聰明才智,不入于范圍,則一陰一陽,入于受性之偏,而各以所見為固然,亦勢也。夫禮司樂職,各守專官,雖有離婁之明,師曠之聰,不能不赴范而就律也。今云官守失傳,而吾以道德明其教,則人人皆自以為道德矣。故夫子述而不作,而表章六藝,以存周公舊典也,不敢舍器而言道也。而諸子紛紛,則已言道矣……皆自以為至極,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保?9 ] 132-133都道出了諸子百家在社會混亂的背景下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張。
孔子事于“矩”的喪葬觀念有其根本的目的性,其倡導喪葬之“矩”是為其構建社會倫理之“矩”所服務。關于孔子事于“矩”的詮釋,朱熹云: “矩,法度之器,所以為方者也?!保?10 ] 54王玉彬也說:“‘方’即‘矩’,意指道德倫理與禮制法度……儒家之‘矩’的主要內涵就是仁義與禮樂。”[ 11 ]孔子的喪葬觀嚴格以事于“矩”的標準進行論說,無論是外在層面的重“禮”還是內在層面的重“哀”都凸顯出孔子意欲維護儒家提倡的仁義與禮樂,即維護社會的道德倫理與禮制法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從維護道德倫理和禮樂制度的角度出發提出事于“矩”的喪葬觀,符合其意欲以喪葬之小“矩”來維護社會倫理之大“矩”的目的性,以此來宣揚儒家思想。此種目的性正如陳林群所言:“孔孟之所以重‘送死’,因喪禮維護的是‘孝道’,而孝是忠的前提,‘孝道’是維護‘君臣 ’綱常的基礎 , 實為儒學立說的根本。”[ 12 ]在孔子對宰我問“三年之喪”的回答中便可見出此種觀念,“宰我問: ‘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久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釉唬?‘食夫稻,衣夫錦,與女安乎?’曰: ‘安。’‘女安,則為之!……’”[ 1 ] 262孔子讓宰我遵守三年喪禮的目的便是維護儒家所提倡的禮樂制度??鬃尤绱酥匾暿掠凇熬亍钡膯试嶂Y在于其致力于構建社會倫理道德秩序,“‘矩’或‘方之內’的世界主要即是由‘父—君’的權威以及‘事父—事君’體現出的‘孝—忠’的倫常道德而建構出來的。”[ 10 ]這樣便能使社會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秩序,以此來實現孔子心中的社會藍圖??鬃訕嫿ā岸Y”與“仁”之社會大“矩”,也有其根本前提,即宣揚儒家思想,傳播儒家的治世方法,完成了由事于“矩”向事其“心”的轉變。孔子之“心”與莊子追求個性解放之“心”有所不同,孔子之“心”充滿著功利性與入世精神,而莊子之“心”乃著眼于人性解放層面,是一種超功利的表現。
莊子自事其“心”的喪葬觀念也有其目的性,從淺層意義上看是對孔子喪葬觀的反駁與解構,從深層目的性上看其自事其“心”的喪葬觀符合其追求個性自由與精神永生的思想主張,凸顯出莊子對人性的尊重,表現出莊子對自我個性的解放意識,莊子通過對個性精神的追求從而達到治世的效果。莊子自事其“心”的喪葬觀深受時代背景和其思想主張的影響,莊子處于戰國亂世,一方面“統治者以刑治國,臣民動輒得咎,求能全生于世,實不容易?!保?13 ] 27-31;另一方面統治者以仁義之空名壓制人性,除道家之外的其他諸子百家都以為統治者服務為目的,與莊子的思想主張相背,故莊子追求“方外”世界,正如錢穆所說:“孔孟楊墨,其實全部偏在人生界,莊子思想卻更多注意到宇宙界?!保?14 ] 37“宇宙界”即“方外”,可見莊子自事其“心”的喪葬觀隱含著其追求“方外”世界的深層意蘊,“方外”以“方內”為對比,“方”即“矩”,莊子追求的“方外”世界便是意欲跳脫塵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的束縛,其重在追求自己的本心,此種自事其“心”的喪葬觀亦即追求“方外”世界的思想,正是對孔子專事于“矩”的喪葬觀亦即追求“方內”世界思想的消解與反叛,正如《大宗師》篇中莊子借孔子來宣揚“方外”之道:孔子針對孟子反、子琴張臨尸而歌的行為提出的“方內”與“方外”之辨,孔子認為俗世之人游于“方內”,被社會倫理道德所束縛,而孔子所說“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便是對“方內”世俗之禮的貶低。莊子此處借孔子之口來反駁孔子所提倡的“方內”之“矩”,以達到宣揚自己自事其“心”的喪葬觀以及游于“方外”的道家思想。在《莊子》一書中有多處體現其反對孔子所提倡的禮義之法:“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游夫遙蕩恣睢轉徙之涂乎?”[ 4 ] 237、“芒然仿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 4 ] 228、 “相愛而不知以為仁”[ 4 ] 381等。莊子自事其“心”的喪葬觀遵從自己的本心,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此種追求“方外”世界的思想是對孔子所提倡的倫理道德秩序的解構。莊子通過對孔子思想的反駁與解構從而達到宣揚道家思想的作用,為戰亂紛爭的社會提供了一種“另類”的治世方法。關于道家的治世思想,正如陳鼓應所言:“道家治世精神有著悠遠的文化淵源,殷周之際天道觀之萌芽,經西周、春秋至老子而愈加突顯,相比儒家等其他各家,道家從文化層面的人文思想,進而提升為哲學理論的人文精神。”[ 15 ] 145可見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并未只著眼于個人層面的解脫,而是通過倡導反“禮制”的方式來達到治世作用。關于儒道的核心思想,張立宗談到:“儒家崇尚禮樂,道家師法自然;儒家強調人與社會的統一,以維護現實既定的宗法社會秩序,道家則強調人與‘自然’的一致,以追求理想的境界;儒家的思想是入世的、功利的,道家的思想則是出世的、超然的?!保?16 ] 79可見孔子事于“矩”與莊子事于“心”的喪葬觀念正符合儒道兩家的思想主張,無論是孔子入世的、功利的思想,還是莊子出世的、超然的思想,二者的終極目的都是為治世而服務,都為先秦的社會發展提供了一劑良藥。
四、結語
孔子與莊子的喪葬觀在后世都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孔子事于“矩”的喪葬觀使后世更加注重喪葬禮儀,為中華民族的喪葬習俗奠定了基礎,正如夏露所言:“儒家將禮與厚葬揉合,左右著喪葬民俗的導向,儒家理論對喪葬習俗的干擾在中國歷史上持續了數千年?!保?15 ]而莊子事于“心”的喪葬觀影響了后世薄葬之風,如陳華文的《喪葬史》記載:“墨子、莊子等人看到厚葬的危害,積極提倡薄葬?!保?16 ] 17陳紹棣的《中國風俗通史》(兩周卷)也評論道:“西周實行厚葬,春秋開始用明器隨葬,戰國末年出現了薄葬的轉機?!保?17 ] 352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的薄葬之風就受到道家喪葬觀的影響,莊子的喪葬觀對后世薄葬之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孔子的喪葬觀為其事于“矩”的思想服務,莊子的喪葬觀體現出事其本“心”的思想,前者著眼于社會禮樂制度的穩定,后者著眼于個人精神的絕對自由,這兩者從表層意義上看格格不入,但從深層意義出發,能洞悉這兩者在邏輯層面的聯系。就喪葬觀來說,孔子重“禮”與“哀”的喪葬觀與莊子重“簡”與“樂”的喪葬觀在后世的不斷交織融合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喪葬理念。就喪葬觀體現出的生死觀乃至人生觀來講,孔子事于“矩”的喪葬觀在維護孝悌之道乃至君臣之道的同時,也為后世文人積極入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因其主張喪葬與“禮”相掛鉤,便讓后世文人為身后“名”而向往“廟堂”,但這也讓身處官場的文人在深受名利束縛或遭遇挫折時缺少精神的寄托。莊子事于“心”的喪葬觀所體現出來的樂死觀乃至淡泊名利的精神便為后世文人提供了精神寄托之所,讓后世文人在遭遇挫折時能夠直面生死,理性地看待人生的得與失。就喪葬觀所體現出的目的性來看,孔莊兩家的喪葬觀念都為其各自的治世主張服務,不同之處在于孔子倡導的是對于人性的教化以達到社會秩序的穩定,而莊子追求的是個性解放與精神自由,從而達到治世的效果。故對于孔子事于“矩”的喪葬觀與莊子事于“心”的喪葬觀不能單純地以二元對立的觀念看待,而是應該理性地審視這兩者的區別與聯系,以此來研究孔子與莊子的思想主張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陳赟.莊子對孔子的消化:以中國思想的軸心奠基為視域[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7(6):93-106.
[3]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6.
[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陳品川.《莊子》中的孔子形象[J].汕頭大學學報,1994(3):15-21.
[6]張蔭麟.中國史綱[M].北京:中華書局,2014.
[7]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9.
[8]班固.漢書[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9]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M].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1]王玉彬.從“方內”到“方外”——莊子之孔子形象建構的內在理路[J].中國哲學史,2017(3):54-61.
[12]陳林群.莊子筆下的孔子[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8(11):5-20.
[13]崔大華.莊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4]錢穆.中國思想史[M].臺北:學生書局,1992.
[15]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M]. 北京:中華書局,2012.
[16]張立宗,宗文舉.中西文化概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
[17]夏露.先秦諸子喪葬觀念的若干考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5):85-91.
[18]陳華文.喪葬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19]陳紹棣.中國風俗通史:兩周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陳麗華]
收稿日期:2021-12-29
作者簡介:方世勇(1997-),男,貴州遵義人,西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