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真正不作為的學理重構

2023-04-29 00:00:00郭英明
荊楚學刊 2023年1期

摘要:不作為犯理論中,由于不真正不作為因果歸責的研究過于奪目,真正不作為理論并沒有得到過多關注。甚至立法和司法上對真正不作為產生了結果犯的誤讀,從而引發學理解釋和司法適用上的不暢。應當申明真正不作為并非結果犯,無需進行結果歸責。對于真正不作為,可適用義務犯理論,表明其譴責重點在于違背一般的積極作為義務,并區別于不真正不作為的防止結果發生義務。真正不作為犯條文中的具體結果是客觀處罰條件。

關鍵詞:真正不作為;結果歸責;義務犯

中圖分類號:D914"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2-0768(2023)01-0075-06

以刑法分則規定的構成要件是否只能由不作為構成為標準,可將不作為犯區分為真正不作為和不真正不作為。通說認為,真正不作為是指刑法分則條文規定只能由不作為的方式實施的犯罪行為,不真正不作為是指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一般由作為方式實施的,也可由不作為方式實施的犯罪[ 1 ]。由于不真正不作為未被刑法條文明確規定,需要對某些罪名的構成要件作實質解釋,要在不超出罪刑法定主義的前提下探討法解釋極限領域的問題[ 2 ],故常為學界爭訟的道場。而真正不作為,由于刑法分則條文已經明確規定相關構成要件,似乎沒有太多解釋余地,遵照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即可,所以學界缺乏針對真正不作為的整理和研究。但真正不作為是一種特殊的犯罪類型,其構成要件有何特點,對其進行譴責的依據是什么,這些看似是抽象的學理建構問題,但若不能妥善回答上述問題,將會導致司法實踐中關于真正不作為的適用疑惑,不利于法益保護和犯罪預防的實現。基于此,筆者認為應當從學理出發,更加深入地探析真正不作為的規范構造。

對真正不作為展開討論之前,應當先明確我國真正不作為的罪名范圍。有學者對我國刑法分則的罪名進行梳理后,認為我國罪名體系中真正不作為共有近50個[ 3 ]。對此,筆者并不贊同:真正不作為所指稱的是行為方式,應當具體分析各罪名的行為方式,不能僅從罪名表述中判斷。罪狀中只有不作為一種行為方式構成的有12個罪名;對于罪狀中規定了作為“或者”不作為的選言式罪狀,由于其中的不作為部分不需要作等價性判斷即可成立犯罪,與不真正不作為存在根本區別,當具體案情中的行為符合不作為的行為方式時即可成罪,故也應當認定其為真正不作為,此類罪名共計8個。上述兩種真正不作為罪名共計20個。而對于罪狀中有“拒不執行”、“拒不改正”等表述的某些罪名,這類罪名的譴責重點在于其先前的違法的侵害法益的行為,“拒不執行”的行為看似符合未履行相關義務的特征,但其實是先前行為的延續,并非受譴責的重點,因而此類罪名不屬于真正不作為。另外,關于持有型犯罪,盡管持有型犯罪被認為是介乎作為與不作為之間的犯罪,但其譴責重點并非“僅”在于違反了積極為一定行為的作為義務[ 4 ],故應當排除在純正不作為犯之外。

一、真正不作為的結果犯表象

筆者研習上述真正不作為的罪則規定時發現,在這些真正不作為中,通常都有關于某種具體結果的規定,例如,《刑法》第一百二十九條“丟失槍支不報罪”規定要“造成嚴重后果”、第一百六十一條“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規定“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利益”、第一百八十七條“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罪”要求“數額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損失”、第二百八十六條之一“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要求“(一)致使違法信息大量傳播的;(二)致使用戶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后果的;(三)致使刑事案件證據滅失,情節嚴重的;(四)有其他嚴重情節的”、第四百條第二款“失職致使在押人員脫逃罪”要求“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脫逃,造成嚴重后果的”等。從條文的字面上看,上述“結果”的存在,標志著這些真正不作為犯罪是結果犯,而根據我們對結果犯的通常理解,若將真正不作為理解為以行為、結果、因果關系為構成要件的結果犯,那么在犯罪審查的構成要件符合性階段,就應當對其結果歸屬進行分析。

相關的司法解釋和規定也贊同這種結果犯的定性,并將“嚴重后果”的標準加以細化。例如200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6條以丟失槍支被別人使用造成人員輕傷以上傷亡事故或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等作為丟失槍支不報罪的結果,并加以追訴;又如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發布的《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六條從股東、債權人或者其他人直接經濟損失的數額、虛增(減)資產數額、反向披露等具體情形認定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結果;201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絡、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中也將造成他人死亡、重傷或者重大經濟損失等作為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中規定的“嚴重后果”。

司法實務中更是直接認定存在因果關系。例如在寧陵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劉樓信用社、寧陵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楚莊信用社涉嫌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一案((2020)豫1423刑初104號)中,法院認定,被告單位在吸收儲戶共計人民幣313.9萬元均未計入信用社的賬目之內,而是將以上款項借于他人及他用,造成特別重大損失,并以此損失數額作為被告單位構成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罪的罪量認定。在余蒂妮等涉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一案((2016)粵04刑初131號)中,法院同樣認為,李某甲伙同被告人余蒂妮等人為達到實現股票上市流通的目的,掩蓋沒有完成3.84億元股改業績承諾款繳納的事實,以博元公司實際控制人、高級管理人員的身份,指使財務人員偽造財務報表,實際操縱公司,致使公司被證監部門稽查并被終止上市,客觀上損害了博元公司利益,致使博元公司遭受重大損失,在此基礎上認定了余蒂妮等人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成立。

二、視真正不作為為結果犯的弊病

仔細查考后發現,如果把造成人員傷亡、經濟利益損失等這類“嚴重后果”作為真正不作為必要的構成要件要素,將會產生一系列問題。

第一,入刑門檻過高。構成要件的意義在于使成立犯罪的行為定型化,而每增添一個構成要件要素,即意味著成立該犯罪所要滿足的條件越多,出罪的機會也就越多,通過實質解釋過分解讀出太多的構成要件要素,或對法定構成要件要素作過于嚴格的解釋,反而不利于刑法法益保護機能的實現。若將所謂結果作為真正不作為的構成要件結果,不僅會產生結果認定的問題,還會有不作為與結果之間因果關系證明的問題,而這多出的兩個構成要件中一旦有一者不符合,將導致罪名在構成要件階段不成立,無需進行下一步審查即可宣告出罪。具體來看,刑法分則中規定的真正不作為罪名,其罪刑幅度均比較低,而不作為犯的犯行本身難以察覺,若再通過增加構成要素的方式提高其入刑門檻,恐怕會失落該類罪名的規范期待。

第二,因果歸責的解釋難題。這是將真正不作為認定為結果犯的最大理論障礙。在結果犯的場合,除了要證實案件事實中出現了刑法規定的結果之外,還要對構成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加以證明。以丟失槍支不報罪為例,若軍警人員丟失槍支而未報告,該槍支被普通公民撿拾并用來傷人,造成重傷或者死亡的結果,這樣的結果固然符合了“嚴重后果”的規定,但該結果無法歸責于軍警人員丟失槍支不報的行為,因為丟失的槍支不會必然導致傷亡后果出現,丟失槍支不報者對傷亡后果既無故意也無過失;又如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刑法分則規定“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利益,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這樣類似構成要件結果的要素。如果認為投資者沒有賺到錢或者本金受損是該罪的結果,那么首先面臨著結果如何認定的問題,投資所遭受的損失以何標準認定,范圍如何確定等等,拋開結果認定的難題,另一棘手問題是如何證明行為人未妥善履行披露義務的不作為與相應的結果之間的因果關聯。然而事實上,影響投資者判斷的因素有很多,披露義務人提供的重要信息是其中之一,但該因素并不是決定性因素,甚至違規披露或不披露的不作為與投資者的損失之間難說是必然的或者具有社會相當性的聯系。

第三,存在罪刑不均衡的隱患。從犯罪競合的角度講,不作為的行為與嚴重后果之間如果存在歸責可能,將會成立更嚴重的犯罪,其刑罰也會比真正不作為的刑罰更重,例如行為人丟失槍支后不報,并對他人撿拾槍支并引發傷亡結果存有故意或者過失心態,按照競合論中全面審查的原則,應當考察其是否成立故意殺人(傷害)或者過失致人死亡(重傷)罪,或者考察是否存在成立共犯的問題。但丟失槍支不報罪這一犯罪針對的法益是槍支的管理秩序,而上述審查內容,顯然超出了丟失槍支不報罪這一真正不作為的審查范圍,其罪名和刑罰的嚴重程度也遠遠超過丟失槍支不報罪,此時若以丟失槍支不報罪論,則存在定罪畸輕的問題。

三、真正不作為的結果犯否定

經過上述分析,將真正不作為理解為結果犯,將會造成學理上的多處解釋不暢。這種解釋不暢又將會引起法律適用上的難題,進而導致相關罪名的裁判理由中說理不夠充分,影響司法權威和公信力。筆者認為,需要明確真正不作為的屬性并非結果犯。

通過比較域外關于真正不作為的立法例和學術觀點,則會發現真正不作為不是結果犯這一結論在立法和法理上都有證據,真正不作為中所謂結果以及因果關系沒有存在的必要。德國刑法第323條C規定的不救助罪是典型的真正不作為,但不救助罪僅規定了“當意外事件、公共危險或者危難發生時,行為人施以救助是必要的而且根據其所處情狀是可期待的,卻未提供幫助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笨梢?,不救助罪并不以意外事件的結果或者危難(危險)的最終實現為本罪的構成要件,當行為人有能力履行卻不履行基于社會團結義務而產生的救助義務時,其行為的不法屬性即已完全表露。換言之,立法并不認可行為人的不作為導致了最終的結果發生,也就不會將最終危難實現或結果發生作為處罰之必要。一般認為日本刑法典中第107條規定的多眾不解散罪、第130條后段不退出罪、第218條后段保護責任者不保護罪是日本刑法中的真正不作為[ 5 ],但其法條表述也僅僅是諸如“意圖實施強暴脅迫而聚眾者,受有權力的公務員解散命令三次以上而不解散的”、“無正當理由侵入他人居住、有人看守的住宅、建筑物或者船舶,或者受要求卻仍不從該場所退出的”這種特定的不作為的行為方式,并未提及要造成某種具體后果。

從學理來看,德國刑法學家韋塞爾斯認為,不著手法律所要求的行為,雖然也可能與社會侵害性的結果連接;對舉止的可罰性卻不是依據相關的結果,而是唯一依據不作為法律上命令的當為。規范對象在這里不必為“阻止結果”負責,在純正不作為犯中更多的是要求行為人作出目的在于防止損害的行為[ 6 ]。耶塞克和魏根特認為,立法者并未將避免結果的發生規定為不作為行為人的義務,因而不能將特定結果的發生作為構成要件要素,因而認為,純正不作為犯是純粹行為犯的對應物,而不純正不作為犯是結果犯的對應物[ 7 ]。羅克辛對此指出,行為犯同樣有結果,因而真正不作為同樣存在一個結果,只是這個結果并不是相對于不作為的行為而獨立存在的,而是存在其中的,例如當被告人被要求退出住宅時,其不退出本身就已經造成了打擾房屋安寧的結果[ 8 ]。當然,如果對結果作廣義理解,則行為犯也可以納入廣義結果犯的理解,但仍可為耶塞克和魏根特辯護稱,這種行為犯與結果犯的概念引入,僅僅是為了說明在真正不作為這里不需要進行結果歸責,所謂打擾房屋安寧的結果同樣因為難以與不退出的行為相獨立而不必適用歸責理論。

筆者認為,真正不作為不以具體結果的發生為必要。從自然意義上講,真正不作為是存在論上的無,這本身就與刑法分則一般模型的作為犯相反,而與其緊密聯系的后果相當有限,因而不應過分延長其因果鏈條,這在不真正不作為因果歸責的討論中已經有所涉及[ 6 ] 430。從規范的角度看,刑法對不作為進行否定評價的原因在于行為人未履行法律規定的積極作為義務,僅此而已。將特定結果的發生作為其構成要件要素,則意味著該法律規范要求行為人不但要恰當地履行法律規定的積極作為義務,還負有防止結果發生的義務,即便行為人履行了前一義務,后一義務的未完成仍可能觸發刑罰。雖然行為人一旦履行了相應的積極作為義務,無論是從該義務設計的初衷,還是從一般經驗來看,都很可能會導致作為刑法否定評價的結果不出現,但這依然無法否定阻止結果發生的義務要重于一般的積極作為的義務,二者顯然不能混同。對規范對象課以更重的義務不符合罪刑法定主義原則和刑法人權保障機能的要求,因而二者的區分在認定真正不作為時很有必要。防止結果發生的義務是不真正不作為審查體系中的關鍵,不真正不作為之“不真正性”不僅在于其形式上未被分則明確規定,更在于其處罰依據是運用等價性理論,將行為人事實上的不作為等價于分則罪名規定的作為形式,處罰的真正依據不在于不作為本身,而是通過該不作為實現了法定的作為的構成要件,換言之,其處罰理由在于結果發生的“作為”;與之對比的是,真正不作為“并不存在處于一種作為犯形式的對應物”[ 8 ] 477。在此基礎上,不少學者又從結果支配的角度論證不真正不作為行為人的保證人地位[ 9 ],此種結果原因支配說通常從行為人實際控制支配了構成要件該當結果的流程或者對于致使構成要件該當結果的危險源具有實際支配力,認為該行為人具有防止結果發生的義務,居于保證人地位,應該對結果的發生負責。而在真正不作為的論域,這種對保證人地位的分析至多適用于對法定構成要件中主體的解釋,對真正不作為的處罰依據并無影響。

即使認可了具體結果在真正不作為規范構造中的存在必要,按照結果犯的審查邏輯,必然要對該結果的歸屬進行分析,而且要在審查客觀的構成要件時進行必要的歸責審查。我們不能否認真正不作為的這些不作為本身在社會一般意義上即已創設了相關法益受到侵害的風險,即使是合法則的條件說在此種情況下依然可以成立。但是,這依然難以說明該法益侵害的具體實現歸責于不作為是合適的,因為在真正不作為的場合,不作為本身通常并不是致使結果發生的唯一路徑,一般存在第三者獨立意志行為的介入。因而當發生嚴重后果,不應該僅憑不作為與該結果的出現具有條件說上的因果關系,就簡單地將此結果歸責于該不作為。當然,無論是作為日本刑法通說的相當因果關系理論,還是作為德國刑法通說的客觀歸責理論,都要求在條件說歸因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規范評價。按照客觀歸責理論,在檢驗了行為創設了法所不容許的風險,并且該風險業已實現之后,仍須判斷該罪責是否符合規范保護目的,因而即便是外觀上符合某一構成要件的行為及結果,仍有可能因不在該條規范的保護目的之內而歸責失敗。前述我國法條中歸納整理得出的真正不作為,一般出現在違反公司管理秩序類犯罪、違反社會公共秩序犯罪等,雖然規制違反秩序的不作為最終能保護公民人身、財產等具體私人利益,但從該類犯罪普遍配備的法定刑較低也可以看出,立法者在規制此類犯罪時并不要求該不作為與具體結果的出現具有緊密聯系。相當因果關系理論要求以合乎法則的經驗為標準,對具有自然意義上因果力的不作為進行因果蓋然性的檢驗[ 10 ]。而不作為的行為人既不能也不應保證第三者不為侵害法益行為,真正不作為與第三人的介入之間不存在蓋然性的因果關聯。具體而言,丟失槍支者無法也無義務預料他人撿拾槍支并進行殺傷行為;銀行職員吸收儲戶資金并且沒有入賬,與被第三者騙走該筆資金之間僅有事實上的關聯,而該筆財產損失無法歸責于該銀行職員未入賬的行為,僅應當歸咎于第三者騙錢的行為。

也有學者從我國司法實踐出發,將現實中大量存在的,雖然以具備條件關系為前提,也需要進行規范判斷,但不需要達到通常客觀歸責的歸屬程度,而且結果歸屬后的刑事責任追究也相對緩和的這種現象總結為“緩和的結果歸屬”[ 11 ]。上述真正不作為歸責的難題與這種“緩和的結果歸屬”似乎很合致,真正不作為也不盡符合通常的結果歸屬條件,而且歸屬后的刑事責任追究也相對緩和,但這對真正不作為的審查認定來說并無實際增益,反使其更加撲朔迷離。論者所提緩和的結果歸屬僅僅是對我國刑法分則中難以適用嚴格客觀歸屬若干罪名的一種總結,但并未言明這種緩和的結果歸屬何以產生,有何本質特征,而概念的核心特征缺失將導致其外延邊界模糊,“緩和的結果歸屬”有泛化之嫌?!熬徍汀辈皇腔乇軉栴}的理由,“緩和的結果歸屬”依然難以解釋真正不作為的結果歸責難題。論者可能辯稱,其并未放棄結果歸責的努力,只是由于不在規范的保護范圍等原因無法適用常規的客觀歸責理論,故主張這類情形下,結果歸屬不要過于嚴格,但這顯然已經突破了客觀歸責的基本要義[ 12 ]。

上述結果及其歸屬的解釋困境,可能并非由理論設計漏洞導致,而是將正確的理論用在了錯誤的場域。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誤用,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不作為犯本身就沒有作為犯明顯,通常情況下只有相應的后果出現之后,才能被發現不作為犯的存在,因而在成立不作為犯的場合通常都會有相應結果的出現,這種客觀現象固然應當被承認,但客觀現象上的關聯不應當蒙蔽對真正不作為處罰原因的探尋;二是不作為犯的研究以不真正不作為為重,而不真正不作為的研究又以其中因果關系證明尤為發達,因而誤將不真正不作為的因果關系問題理解為不作為犯的共同問題,誤將保證人地位的問題認為是兩種不同的不作為犯共同的處罰根據,這無意間擴大了概念的適用范圍,從而造成理論的困境。

四、義務犯理論的適用

前述德國通說觀點將真正不作為認定為行為犯,似乎也可以接受,畢竟不作為和作為是行為的兩種方式,以此為理由將真正不作為列入行為犯項下,也解釋得通。但仍存在進一步討論的空間,刑法對真正不作為進行譴責的重點并不在于其行為本身,而是這種不作為使得刑法對行為人積極履行義務的期待落空,由此侵害到了刑法要保護的法益,而這種對義務違反的重視與義務犯理論不謀而合,因而有必要將真正不作為與義務犯理論相聯系,為處罰真正不作為尋找合適的理論依據。

義務犯是羅克辛教授在身份犯的共犯問題中提出的概念,而后將其適用場域擴展至不作為犯,其指出,所謂義務犯只是這樣一些構成要件:在其中正犯只可以是那些違反了構成要件之前的、刑法之外特別義務的人;在此類犯罪中決定其正犯性的基礎不是行為人外部的行為表現方式,而僅僅在于對刑法之外的義務的違反[ 13 ]。以義務犯解釋不作為犯的處罰依據,曾受到了其他學者的質疑,即認為在不真正不作為的場合,義務犯理論不能充分解釋結果避免可能性,而仍然需要犯罪支配理論的支撐[ 14 ]。但在本文即真正不作為的場合,上述批駁意見并不成立,因為真正不作為的理論模型中沒有需要歸責的結果要素,因而不需要通過支配理論建立歸責基礎,義務犯中所倚重的“義務違反”足以為處罰真正不作為犯罪提供充足的理論依據,這一點也為國內部分學者所認同[ 13 ] 124。筆者認為,借助義務犯理論解釋真正不作為的處罰基礎,有以下具體體現:

一是借助義務犯的義務來源,說明真正不作為犯罪的認定核心。義務犯只能是違反了構成要件之前、刑法以外特別義務,換言之,義務犯的特別義務來源于民法、行政法等刑法之外,其理論依據是,社會中的個體除了不傷害他人之外,還要根據各自角色不同積極地和他人團結在一起,因而這種來自刑罰之外的特別義務不是形式上對其他部門法的借用,而是基于整體法秩序的實質考量而產生。具體到真正不作為上,基于構成要件定型性的機能,所謂“義務違反”的判斷并不是基于概括的不法而確定,也不是僅經由前置于刑法規范的依據而確定,而是通過對該規范的解釋內在地確定。例如,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認定并非取決于某些具體財產利益的損失,而是判斷行為人的不作為是否實質性地違反了前置于刑法而存在的信息披露義務,達到了刑罰處罰的程度。再如丟失槍支不報罪的認定重點是對公務用槍安全管理義務的違反,在認定此罪時,應當結合相關行政法規對公務用槍安全管理義務的規定加以判斷。

二是通過義務犯與支配犯的區分,解決真正不作為與不真正不作為的區分問題。真正不作為是義務犯,行為人基于特殊身份或職務等,負有積極作為以使秩序繼續正常運轉的義務,那么由此推出的義務就僅僅是符合其職務、業務上的行為規范即可,至多對其課以同崗位一般人的注意義務,而非保證某些具體嚴重后果不發生的義務,當行為人違反了其行為規范,無論是否產生了實際的具體損害,都可以追究行為人違反義務的責任;對不真正不作為應當從支配犯角度考量,不真正不作為之前的社會秩序已經由于行為人的緣故受到破壞,或者行為人基于其他原因(合法行為、職務業務等)而將某具體法益置于其排他的支配范圍,這些都使得行為人與具體法益之間距離更近,那么該行為人所負有的義務就不能僅限于社會對其安排的一般行為規范,還有防止特定法益受損結果出現的義務,行為人也會因該結果的出現而受到懲罰。在具體案例中,如警察發現罪犯行兇殺人而不予制止,應被認定為真正不作為的玩忽職守罪,還是認定為不真正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就需要結合案件事實,判斷被害人的生命權是否處于行為人(警察)的排他支配之下,進而判斷其是因違反避免特定人被殺害的義務,而構成的不作為的殺人罪;還是因違反一般的積極制止不法行為的義務,而構成的玩忽職守罪。

五、真正不作為結果的再解釋

以義務犯為理論基底,對真正不作為處以刑罰的理由并不是危害結果的發生,而是對先于刑法而存在的義務的違反。但畢竟關于真正不作為的罪名條文中存在“嚴重后果”的規定,解釋論者不能違背罪刑法定的原則,無視這類結果的存在,那么在構成要件的審查中,又該如何看待這類結果?

不同于德日刑法只定性不定量的立法模式,我國刑事立法采取了既定性又定量的立法選擇,在刑法分則條文中,大量存在著“情節嚴重”“數額巨大”“嚴重后果”等定量要素,以表示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須達到違反刑法并且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程度[ 15 ]。通常認為,這類要素由于缺乏對應的行為人主觀過錯,因而并不是三階層體系中的構成要件要素,而是基于形勢政策考量,在三階層體系之外設置的客觀處罰條件[ 16 ]。刑法分則的真正不作為中除了規定“嚴重結果”外,也有部分罪名規定的是數額、情節這類客觀處罰條件,而且從條文來看,所謂“嚴重后果”與“嚴重情節”“數額巨大”是“或”的并列關系,例如刑法第187條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罪中規定“數額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損失的”。不妨將這種嚴重后果理解為客觀處罰條件,即認為這種結果并非三階層體系中構成要件審查階段的結果要素,而是彰顯了真正不作為比一般違法行為具有更嚴重社會危害程度的客觀要素。之所以將行為人的不履行義務與一定的嚴重后果相關聯,是基于社會防衛的必要,法律期待其履行特定義務,而不是預見或防止某種特定結果的發生。因而這種客觀發生的結果不存在歸責必要性,即可省去該嚴重后果與不作為之間歸責的論證難題,在真正不作為的審查中,法官始終關注的問題依然是該不作為的嚴重危害程度。那么關于文章伊始提到的,某些真正不作為立案追訴標準中出現的具體結果認定,由于其僅規制和服務于偵查起訴機關的行為,相關立案追訴標準的確立是為了方便發現、確定并追究犯罪行為,不應當認為其會影響法官對構成要件的解釋和適用。

隨著社會風險的現代化發展,逐漸出現刑法介入早期化和處罰前置化的立法現象,這也意味著將會有更多單純不履行義務的真正不作為被劃進犯罪圈中,學界對真正不作為學理構造的探索顯得更為迫切。而學術研究上的概念最終還要落實到對罪名條文的具體解讀和個案適用中的尺度把握,因而關于真正不作為的刑法研究依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第十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66.

[2]日高義博,張云光.刑法解釋論與不真正不作為[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4(6):19.

[3]姚詩.真正不作為:義務困境與解釋出路[J].政治與法律,2019(6):119.

[4]張明楷.刑法學(第六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208.

[5]西田典之.日本刑法總論[M].王昭武,劉明祥,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97.

[6]韋塞爾斯.德國刑法總論:犯罪行為及其構造[M].李昌珂,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22.

[7]耶賽克,魏根特.德國刑法教科書[M].徐久生,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814-815.

[8]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第2卷[M].王世洲,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478.

[9]張明楷.不作為犯中的先前行為[J].法學研究,2011(6):136-154.

[10]孫運梁.論不作為犯的因果關系——以條件關系的適用為中心[J].刑法論叢,2015(4):201-223.

[11]張明楷.論緩和的結果歸屬[J].中國法學,2019(3):261-282.

[12]孫運梁.因果關系與客觀歸責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83.

[13]何慶仁.義務犯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37-38.

[14]鄧毅丞.不真正不作為犯中的事實支配原理[J].湖湘法學評論,2022,2(2):91-102.

[15]吳亞可.我國犯罪定性定量立法模式檢論[J].刑事法評論,2016,38(1):300-317.

[16]盧勤忠.程序性附加條件與客觀處罰條件之比較[J].法學評論,2021,39(1):67-77.

[責任編輯:陳麗華]

收稿日期:2022-02-10

作者簡介:郭英明(1998-),男,河南南陽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刑法學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亚洲天堂成人| 久久综合色视频| 中文字幕伦视频| 天天干伊人| 午夜爽爽视频|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亚洲成人在线网|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黄色一及毛片| www.youjizz.com久久|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91精品久久| 五月天福利视频|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日本三级精品|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久草视频|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日韩国产另类| 91视频99| 色综合网址| 无码人中文字幕| 中国精品自拍|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视频|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97se亚洲综合|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亚洲黄色成人|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7视频在线|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制服丝袜一区|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毛片免费| 国产情侣一区|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www亚洲精品|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伊人AV天堂|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黄网在线|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 亚洲欧美极品|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日韩成人午夜| 在线亚洲小视频|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视频a|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麻豆精品在线|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