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代詩歌在統編教材中占據很大比重,旨在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現代詩歌具有獨特的審美元素和特定的意象。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跳出傳統的“翻譯+情感”的教學模式,緊扣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把握詩人的情感。本文從意象類型、意象組合、意象交錯三個角度,闡釋意象的視覺化表達,并以此領悟詩歌的深層情感。
關鍵詞 意象分析法 現代詩歌 閱讀教學 統編教材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以單元主題為主線,編入了不同文體的文本。其中,現代詩歌占據了相當大的部分,旨在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形象進行創造性表達,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其中,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單元“青春激揚”,選取了《立正地球邊上放號》《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和《致云雀》四首現代詩歌。筆者圍繞這四首現代詩歌,從詩歌意象出發,探究意象所蘊含的象征性和隱喻性,進而深度探尋作者的情緒、情感等。
一、注重意象類型,整體建構畫面
“意象”是作者主觀的“意”與客觀的“象”結合而成的具象表現。簡而言之,意象即是“意”和“象”的結合體。在現代詩歌中,詩人往往將主觀的情感體驗融合到客觀物象之中,達到“存心于物”“寓意于象”的效果。可見,意象是詩歌的靈魂,也是重要審美要素。基于此,在現代詩歌教學中,緊扣意象類型,方可讀出現代詩歌的肌理。
首先,關注描述性意象,建構詩歌畫面。不同的詩人往往會用不同的表意之象來表達內在的情感。其中,描述性意象是詩人帶著主觀情感對物與景進行描繪而產生的。比如《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詩人以巨人的視角,站在地球邊上俯瞰世界,激情澎湃。詩歌中運用了大量的描述性意象,如“白云”“北冰洋”“洪濤”“我”等。這些意象都圍繞著“力”這一主題展開,從“毀滅”到“創造”再到“努力”,作者不斷地呼喊著“力”,建構了宏大、壯闊的畫面,進而自然地將積蓄已久的“力喲”“力喲”噴發出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描述性意象,還原畫面,體悟詩歌的意趣。筆者引導學生聯讀《峨日朵雪峰之側》,緊扣描述性意象,完成下列表格,探究其內涵。
其次,關注象征性意象,把握畫面隱喻意味。現代詩歌以貼近現實生活為原則,選取豐富多彩的內容,進而彰顯出鮮明的時代精神。在意象選取上,詩人往往賦予其象征性內涵,營造出一個豐盈美好的世界。比如,《峨日朵雪峰之側》中“雪峰”“太陽”“巖壁”和“蜘蛛”等意象前,作者都加上了凝練的修飾語,使之具有了復雜的意味。在梳理的過程中,學生不難發現:為了讓自己的情感不斷推進,詩人往往會多次重復使用相同的意象和自由靈活地變換意象,進而讓虛構的畫面更具有神秘性、象征性。
二、注重意象組合,品味語言變形
現代詩歌往往有特定的意象組合,語言自由靈活、不拘格律。除此之外,現代詩歌常常以變異、陌生化的語言表達內在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意象組合為切入點,關注意象的的組合方式,以此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首先,意象并置式疊加,品味語言形式。為了讓詩歌抒情更加含蓄蘊藉,詩人往往運用意象并置式疊加的方式,采用復沓往復的語言形式。所謂“并置式疊加”,也就是將若干個意象并列組合。比如,《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不僅選取了“白云”“天空”等眼前之意象,而且詩人還加入了“北冰洋”“地球”等想象的意象,將兩者疊加在一起,進而建構出宏大廣闊的畫面。其中,作者加入了“我”這一紀錄者視角,將意象進行排列組合,形成有效的邏輯關系,構成整首詩歌雄渾的意境。再如,《致云雀》中詩人緊扣“云雀”這一意象展開,將“螢火蟲”“玫瑰”“草地”“春霖”“花蕾”等意象組合其中,巧妙地回答了“什么和你最為相似”這一問題。
可見,意象組合不是隨意的,它需要基于文本整體結構,以核心意象為主體,進行串聯式組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巧用意象并置式疊加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創意化地表達。比如,圍繞本單元“青春激揚”主題,學生可選取相關意象進行疊加,形成以下語言:
盛夏的驕陽/炙烤著大地/聒噪的蟬鳴/耳邊蕩漾/田野林間/雛鳥飛翔/包含著熱淚/慌張地/撲騰著翅膀/一束微光/擠出枝丫/揉碎了迷茫/編織出夢幻的網/捕捉青春/多彩的夢
其次,關注對比式意象,體悟語言的陌生化。現代詩歌往往通過兩組典型的意象組合,形成對立或者映襯,產生鮮明的視覺效果,表達出深刻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對比式意象組合,挖掘其背后的深層意蘊。比如,《峨日朵雪峰之側》這一首詩歌有意地加入“蜘蛛”這一意象,將其與“雄鷹”“雪豹”這兩個意象形成組合式對比,進而凸顯出蜘蛛的渺小,進而表達出個體在偌大的天底下的平凡。由此,不難發現“蜘蛛”“太陽”“雄鷹”等意象都是詩人自我心境的映射:一個偉大而執著的攀登者,即使卑微如“蜘蛛”、處境如“日暮”,擦干滲出的“浴血”,也要發出軍旅般的喊聲向著太陽前進。關注對比式意象,學生可以對現代詩歌中陌生化的語言進行前后比對,進而解讀出作者創作的情境和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注重意象交錯,感受行文邏輯
“意象交錯”是作者對意象進行時空變化處理。經典的現代詩歌往往運用時間延展、變形或者空間擴展、并行,形成邏輯縝密的行文脈絡。
關注意象在時空中轉化,把握行文脈絡。為了拓展意境,詩人往往以時間或者空間為基點,進行畫面的轉化。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意象轉化為切入點,解讀不同時間、地點中的人物、事情,理清詩歌的文脈。比如,聞一多的《紅燭》緊扣“紅燭”這一核心意象,設置了九個小節。具體為:第一節,引“紅燭”意象;第二、三節,謳歌紅燭犧牲精神;第四節,紅燭自勉自勵;第五、六、七節,紅燭自傷自慰;第八、九節,紅燭自我表白。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紅燭這一核心意象,加入“時空”的詞語,重新編織故事:
很久以前,“我”就被一位偉大的詩人吟詠,后來人們就歌詠我勇于犧牲自我、敢于奉獻的精神,可是他們不知道我已經用盡了全身的力氣,甚至燃燒了身上每一滴蠟油,流盡了每一滴血……
在時空轉化中,詩歌首尾呼應、豐潤圓滿,呈現出了“起承轉合”之美。同時,詩歌的情感從“困惑”到“理解”再到“困惑”再到“理解”,跌宕起伏,結構和諧對稱。
總之,詩歌創作是意象創作加工的過程。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應以意象法有效組織教學活動,關注學生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真正讓課堂彰顯出詩性特質。
[作者通聯:江蘇揚州高郵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