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十分重要,它能有效引導和推動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因此,教師要采用各種有效方法來培養初中生的語感,如多吟誦詩文,讓學生形成語感意識;要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多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要指導學生廣泛積累,豐富學生的語感。
關鍵詞 初中語文 語感 吟誦 實踐 積累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是語言的直覺思維。語感能力強的人,能從語言文字中快速感受到表層意,還能領悟到深層意。培養學生語感能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可見,培養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語感培養的策略。
一、注重吟誦,培養語感意識
吟誦是培養學生語感意識的重要一環。吟誦不只是用心和眼在讀,它發之于口,入之于耳,而后了然于心。在聽讀中便可快速直接感知語言的精妙,領略文章醇厚的韻味。葉圣陶認為吟誦是可貴的境界,“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道理內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
選入教材的都是經典文本,語言精彩生動,情感表達充沛,節奏抑揚頓挫,是吟誦的好范本。我們要在吟誦基調、音準、語氣、語速、節奏、語調等方面給予系統的指導,這樣會逐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如詩歌《黃河頌》,語言整飭,音韻和諧,富有畫面感。“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聲音營造形象,學生在飽含感情吟誦時,枯燥的文字就會在大腦中構建出一幅幅黃河的動態圖畫,對于“驚濤”“狂瀾”“濁流”“九曲連環”等意象的概念就會融會貫通,教師也無須多講。詩歌中還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反復句、比喻句、擬人句,構筑了黃河的感人形象,增強了贊美黃河的力度。學生在吟誦中對各種修辭的表情達意功能,便有了親切感受和理性認知。
在教學中我們要開展各種形式的吟誦,如教師范讀、配樂聽讀、學生接龍讀、眾人齊讀、個體自由讀等誦讀形式,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感悟文章的意蘊美、藝術美、情味美,從而增強語感意識。
二、品味語言,提高語感能力
吟誦能培養學生語感,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認真品味作品中的語言文字,品味語言的精練感、嚴密感、分寸感、畫面感、節奏感等。通過品味來領略語言的奧妙,感悟語言蘊含的情感,挖掘深刻的思想內涵。同時,品味也讓學生逐步形成語感。
如梁衡的《壺口瀑布》中這樣寫壺口水下的石:“這些如鋼似鐵的頑物竟被水鑿得窟窟竅竅,如蜂窩雜陳,更有一些被旋出一個個光溜溜的大坑,而整個龍槽就是這樣被水齊齊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溝。”筆者讓學生品味這段話的妙處,有的學生從用詞角度說:“鑿”“旋”“切”這幾個動詞生動地寫出了水的力量之大;有的學生從修辭角度說:這段話使用了比喻、擬人,寫出石頭之硬、沖刷洞之多、力量之大;有的學生從表現手法角度說:寫石頭被沖擊后的形態,是從側面烘托水的力量大;有的學生從立意角度說:這樣寫是為了表現黃河水的英勇氣勢和不屈精神,突出黃河水柔中有剛、無堅不摧;有的學生從結構角度說:作者寫這些是為下文歌頌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意志作鋪墊的。學生通過多個角度的品味,懂得了文章遣詞造句的藝術功能。
除了比較詞語外,還可以比較語句。有的語句用了大量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復、對偶等,增加了形象感和氣勢感,形成了強有力的表達效果。課文有不少這樣的煉字煉句范例,在教學中可特意挑出來訓練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的語感能力。
三、加強實踐,增強語感體驗
凡是技能,唯有在實踐中才能練就。“實踐”包括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教師引導下的實踐和生活中的自覺實踐。語文教學,實踐的途徑主要是聽說讀寫訓練,敏銳的語感是學生多方面去感受和領悟逐步積淀而成,而不是由教師灌輸形成。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加強聽說讀寫訓練。
重視耳聽訓練。筆者要求學生多聽聽新聞聯播,每天用一點時間在教室播放一段新聞,讓學生感受播音員語言的條理性,用語的準確性。還經常給學生朗讀不同的語言材料,讓學生聽后能回答中心內容,理出要點,分辨出文字里深藏的意思。這樣能培養學生捕捉語言信息的敏感性,增加分辨語言信息的準確性。
加強說話訓練。要求學生說話要條理清楚,說話連貫,語句通順,中心鮮明,注意場合,講究分寸和語調、語速、音量等。這樣以鍛煉學生語言的暢達感、情味感、節奏感。我常設置情境,開展專題辯論和演講活動,讓學生能靈活應變各種場合,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會斟酌語言,在聽的過程中也能學到語言技巧。
強化想象訓練。語感的形成與想象密不可分,想象是提升語感的重要路徑。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放飛想象,將抽象文字還原成具體靈動的意象,或者用想象來續補文本藝術空白。如學習《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在閱讀時,筆者讓學生邊讀邊想象自己所看到的景物,所聽到的聲音,所經歷的事情。學生通過想象由文字進入意境,隨著詩人李清照神游一番,與她一同醉飲、劃船、迷途、驚醒。想象將文字與動態畫面相聯系,使學生產生親歷其境的生活實感,得到語感體驗。
另外,仿寫文本語言特色也是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高效途徑,課文不乏精彩的語句和段落。仿一仿,也能直接學習到語言的精彩之處。
四、經常積累,豐富語感積淀
積累是豐富語感的必要途徑,我們從課本中積累,也可從課外讀物中積累。書中囊括豐富的自然美、藝術美、智慧美,閱讀能受到美的滋養,獲取語言的熏陶。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認真品讀多讀,還應要求學生做閱讀筆記,從書中積累閃爍哲理光輝的語言,積累描繪精彩的語言,積累名人的思維藝術,等等。“腹有詩書氣自華”,知識積淀豐厚,就能產生內化效應,語感能力自然也會增強,運筆就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實踐證明,知識靠廣泛閱讀吸納,知識積淀豐富的人,語感能力就強,聽說讀寫能力也比一般人強。
積累的另一途徑,就是要將語言文字同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任何優秀作品都是經過“高于生活”的精心提煉而成,作品內容都是生活的反映。生活與語文不能“各自為政”,要密切聯系。否則就難于引領學生體悟到作品的主旨和濃厚的情味。葉圣陶曾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因而,語感的形成不能靠翻字典,也不能全憑閱讀。深切的語感,還要從生活中去體驗,一點一滴地積聚體驗,積聚愈多,理解會愈深切。因而,筆者要求學生走入生活,多接觸各色人等,從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多采集民間富有生命力的鮮活口語,學習百姓的思維智慧,以不斷豐富自己語匯。同時也嘗嘗生活甘苦,豐富人生體驗。脫離實際生活,就談不上切實的語感訓練。
語感是能力,也是技巧,培養學生語感是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我們要努力探究培養語感的好方法,在教學中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作者通聯:成都市雙流區立格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