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單元教學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掌握結構化、綜合化、整體化的教學設計方法,將一個單元中的教學評價、學習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學習任務以及學習目標進行有效整合。教師應以教材文本為基本導向,以單元為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以學習任務群為支撐,優化教學過程。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時,教師要對單元主題進行凝練,整合文本,設立學習目標;構建真實的學習情境,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教學評價的激勵作用。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學習任務群 大單元教學 實施建議
語文大單元教學滿足了當前高中語文課程由知識本位向語文學科素養的轉化需求,在該教學模式下,教師可結合學習任務群,在核心素養培養導向下,構建新型的教學目標體系,對單元內文本內容進行整合,強化教學的實踐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優化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學習任務群,增強學科知識的系統性,整合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一、凝練主題,明確學習目標
單元主題是教材中各個單元的核心議題與中心話題,而單元主題往往取自單元文本共同呈現出的人文主旨,也有的單元主題來源于主要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在設立大單元學習目標時,既要關注單元下各文本的人文主旨,也應確保能夠體現學習任務,以此來增強教學目標的驅動性、任務性與目的性。
如在學習《〈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禮記〉》《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愛/〈墨子〉》這一單元課文時,單元主題為“百家爭鳴”,文本涵蓋儒家、道家與墨家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作品,學生需要通過學習這一單元的先賢思想,實現追本溯源,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以及價值進行深入了解,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本單元涉及的學習任務群是“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在該任務群下,教師要通過引導來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進行深入閱讀,掌握閱讀方法與技巧,增強民族文化審美能力,加深對此類作品的理解。教師在教學時則要圍繞“文”“史”“言”“辯”“寫”等方向來完成教學設計,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文本的文化價值、審美追求與精神內涵,感受表達藝術的魅力。在目標設定上,首先要讓學生對諸子百家原典的形成背景、人文內涵、思想價值進行了解。明確儒家、道家與墨家的主要思想特點及不同的言說方式,對文本作出評價。對古人智慧進行學習,形成思辨精神,結合當前的時代與社會現狀,評論諸子觀點。在學習能力方面,學生應能夠依靠工具書來確定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解讀重點詞法與句法,強化文言語感,認識學習文言文需要遵循的規律,增強讀寫能力。
教師在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與目標時,既要整合單元內各個文本的學習目標,以此來形成對應單元的大目標體系,同時還要考慮對應的任務群中的學習任務,在目標難度方面,則要遵循適度原則,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基準,通過合理的目標來引導學生為后續的文本閱讀、內容解讀與能力提升做好基礎性的準備工作。
二、構建情境,設計活動形式
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學任務的設置與安排是教師需要關注的重點工作,按照學習目標來布設學習任務,可確保目標得到有效落實。
比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百合花》等課文時,這一單元的主題為“青春的價值”,學生通過誦讀與賞析幾篇課文,需要對“青春”這一議題進行思考并提升自身語文素養。單元對應的任務群是“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要求學生對古今中外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不同體裁的優秀文學作品進行閱讀,進行情感體驗、語言品味以及形象感受的過程中,掌握文學評論的撰寫方法,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教師可以以該單元的小說、詩歌等文體特點以及情境任務為出發點,通過設計微專題的方式來布設學習任務,如對詩歌中表達的青春情懷進行感受;品味詩歌的情懷與意象;走近小說中作者塑造的青春形象;鑒賞作品中描寫青春之美的藝術手法;寫作“致青春”詩歌。以此將閱讀與寫作任務加以串聯。在《沁園春·長沙》中,教師可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來塑造情境,鼓勵學生以滿懷激情、暢想未來、放眼天下的氣魄誦讀詩歌,同時用一個關鍵詞對其展開評價;在拓展閱讀環節,可讓學生借助互文比較的方式來對作者的《清平樂·六盤山》《賀新郎·別友》等詩詞的情感表達、意象特點進行對比;最后撰寫賞析毛澤東詩詞的小論文。學習課文后,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嘗試圍繞創作現代詩的方法這一內容繪制思維導圖,在加深學生對于現代詩的印象的同時,還能夠鍛煉其歸納等思維能力。在考查學生的文學評價能力時,可讓學生為“致青春”詩歌朗誦會推薦詩歌,并為其撰寫開場白,或者為詩歌打分。
教師立足整個單元進行閱讀教學時,需要根據文本內容來設計出具體要求,指向明確的學習任務,確保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在活動設計環節,可以借助趣味化、創新化、情境化的教學活動來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
三、多元評價,突出激勵作用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更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結果,在評價時也更為側重學習結果,導致學生在學習環節中的表現被忽視。而在進行大單元教學時,學習過程與最終的學習結果都極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應當將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進行結合。評價主體也要在教師單向評價的基礎上,增加互評與自評的多主體評價方式。
《家鄉文化生活》這一單元隸屬“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學生需要對當代文化進行參與以及關注,對文化現象進行評價,傳播先進文化。在對家鄉的人和物進行記錄時,需要以小組的形式來共同運用資料查閱、人物訪談以及實地考察等方法,掌握與家鄉風物或者人物相關的資料,教師可讓學生在活動期間將考察與訪談等活動過程拍攝下來,作為課堂評價的參考依據,學生能夠借此機會在自我成長與家鄉發展之間建立聯系,并提升溝通、交流以及表達能力,根據資料為家鄉撰寫人物志,實現對家鄉文化的傳承。而后進入到家鄉文化生活調查環節,采用前一階段的方法繼續調查家鄉的文化生活現狀以及形成原因;最后一階段則需要制定有助于促進家鄉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方案。教師可與學生一同觀看調查過程,各組學生可互相分享調查報告與文化建設方案,互相點評,互相學習,積極反思,教師則要在激勵的基礎上為學生指出調查中的不全面、深度不足、總結不到位等問題,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調整后,可匯編為班級期刊。
教師要發揮出評價的激勵作用,通過給予學生正向反饋來使其增強對于語文學科的自信心,但同時也要幫助學生準確認識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時通過實際行動來加以調整,不斷增強自身的反思與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任務的設計以及教學評價是大單元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師應深入教材文本,增強自身在教學要素應用過程中的整合能力,結合學習任務群目標、單元學習任務、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需求,不斷完善課堂教學體系,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通聯:江蘇江陰市祝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