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推行,初中語文教學也不斷加強教學模式的創新。群文閱讀教學的運用不但能幫助學生不斷積累豐富的素材,同時也能改變傳統單篇選文教學的弊端,滿足學生個性化與多樣化的閱讀需求。采用“1+x”模式開展群文閱讀教學能有效實現閱讀拓展。將教材作為核心的“1”,根據教材來進行課外“x”的拓展閱讀,從而滿足初中學生的閱讀需求,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本文闡釋了1+x模式及群文閱讀的概念,分析了初中語文“1+x”模式下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并提出了如何開展初中語文“1+x”模式下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初中語文 “1+x”模式 群文閱讀 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的閱讀經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而“1+x”模式下的群文閱讀教學能實現學生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融合,打破傳統閱讀教學單一的局限,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1+x”模式及群文閱讀
1.“1+x”模式
新世紀以來,教育領域不斷深入進行改革創新,由此也涌現了很多新的教研成果和新的教學模式,“1+x”模式就是其中之一,“1+x”教學模式中的“1”是指1個核心,即為聚合思維,而“x”則是指發散思維,是對語文教學核心的延伸,使教學不拘泥于教材內容,真正實現課內外的有效銜接。目前教育領域與“1+x”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多,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解釋。溫儒敏先生提出:1+x模式是屬于一種體系,主要是改變課程結構,其中的“1”是以國家課程為核心,而“x”則是個性化課程,是以學生個性特點和多樣化需求為依據進行課程的延伸設計。
2.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是近些年來中學語文教學中興起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并在不斷研究和實踐改進過程中逐漸得到廣泛應用。吸收和借鑒溫儒敏先生的觀點,筆者認為群文閱讀可以解釋為:教師和學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在特定時間中通過集體建構以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其中的“議題”是指一組群文中蘊含的具有開放性和可議性的話題,通過集體建構達成共識,在不確定議題正確答案時發揮學生的個體智慧,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建構文本意義,并在討論中達成共識。
3.“1+x”模式下的群文閱讀
綜合前人的研究,“1+x”模式下群文閱讀則可以解釋為:以新教材內容中的文本作為核心的“1”,在課內針對這個核心“1”進行深入講解和閱讀分析,使學生能夠掌握認知層面內容,由教師從核心“1”中去提取議題,組織學生進行相關“x”的文本閱讀拓展。讓學生可以在課內以核心“1”提煉的議題為基礎,運用所學語文閱讀知識和技巧,借助課外“x”的閱讀予以實踐和知識能力的延伸訓練。“1+x”模式下群文閱讀并不是簡單的進行一篇和多篇的疊加,而是以閱讀中“質”的改變為目的。群文閱讀中教師需注意尋找到不同文本閱讀的銜接點,使該模塊中的文本核心議題形成統一的整體,使其體現出明顯的內在邏輯,確保學生獲得更加豐富且寬廣的閱讀視野,激發學生閱讀思維。教師需要進行精心準備和合理的設計,確保“1”與“x”之間“+”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從而獲得超過“1+x”單獨相加的效果。
二、初中語文“1+x”模式下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教師將“1+x”模式應用到閱讀教學時,需根據語文教材的閱讀教學內容進行模式設計,講一篇文章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素材,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將課外閱讀納入到教材體系當中,從而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1.注重課內閱讀核心“1”的精細講解
首先,教師需要做好課內閱讀“1”這一核心的講解,對教材中的文章進行精細解讀。以統編版語文教材為例,它是由國家教材委員會審定、經專家精心篩選后編訂而成的,入選篇目流傳度較高,且在文學界引發過“現象級”評論和解讀。教師需要正確引導學生深入解讀閱讀文本,要實現深層次探究,深度挖掘文本的內隱知識。教師也需要具備高超的文本解讀能力,要準確把握課內文章的文本內涵和價值取向。這是實現“1+x”模式下群文閱讀教學開展的基礎和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起點。
例如,在進行《背影》的閱讀講解時,教師要幫助學生精準地把握閱讀重點,要正確引導學生理解一名父親對子女無私的“愛”,子女對父親的感恩,而不是將關注點放在父親只買了幾斤橘子,或是聚焦父親“跨過”鐵軌是否違反了“交通規則”上。此外,教師還要關注學生閱讀的思路,從語文視角出發,注重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進行文本解讀過程中需重視發揮語文工具性作用,從文中的每個字、詞、句子、段落等語文知識的運用進行人文價值的挖掘,從而滲透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教師還要注意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個性化閱讀,從作者角度、讀者角度去進行文章深意的思考,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本寫作指導價值,從而在綜合解讀下實現閱讀教學的精細化和有效化。
其次,教師需注意進行主體性探究的設計與引導。課堂當中,教師對于文章的講解需要注意核心主題的設計,只有確定明確的主題后才能夠加強課內外的銜接,從而實現由課內中心向課外泛讀的延伸,而不是盲目的進行“x”的拓展。也就是對“1+x”中“1”這一核心議題的確定,使之成為群文閱讀的構成要素。
在設計主體性探究與引導時,務必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不同層次的核心主題,同時把握住本文的核心主題,實現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每個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不同,閱讀的層次與理解的深度也不相同,而且閱讀時也是屬于一種自由狀態下的閱讀,會產生與其他同學不同的閱讀期待和興趣點,這也就意味著學生閱讀關注點不同,接受程度不同,其在閱讀的結果上也不相同。因此教師需要注意對閱讀節奏的把握,突出議題點,從而幫助學生尋找到共同的解讀重點。
例如,學生學習朱自清《春》一文后,教師可根據課文描寫的對象,選取一組描寫春景的課外閱讀材料,如《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春之懷古》《故園春》《北平的春天》《春賦》《滿井游記》等。這些文章都是描寫春景的,但由于體裁不同,有詩歌、散文、文言文等,在閱讀難度上也不相同,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閱讀能力,為不同學生推薦不同的文本,學生也可以通過閱讀這些文本體會到不同作家筆下春天的魅力。
2.強調課外閱讀拓展“x”的精心選擇
第一,需以興趣為引。
對于“x”的選擇,教師需要注意對閱讀主體的興趣引導,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當前所處年齡段的個性特點、年齡特征以及接受能力,選擇與課內文章以及所學知識緊密聯系的議題,挑選符合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興趣特征的課外閱讀素材,從而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和質量。課外閱讀文本內容的深度、廣度、內涵以及篇幅長短都是決定學生閱讀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閱讀特點和閱讀需求,教師所選的文本不可過于簡單,但也不可過度復雜或深奧,更不能脫離課內議題核心的“1”,否則學生在無法讀懂的情況下必然會挫傷其自信心,導致其失去閱讀的興趣。
對于剛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還沒有完全適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節奏和方式,此時所選擇的“x”需注意以激趣為主,所涉及內容在體裁上可適當放寬,為之后的群文閱讀打下基礎,而八年級學生已經基本適應了初中語文閱讀的節奏,且積累了一定的閱讀經驗,此時所選擇的“x”可適當增加一些難度,以訓練學生閱讀技巧和加快文本深度理解速度為主,鍛煉學生對閱讀方法的運用能力。以《北冥有魚》的教學為例,本文通過記述鯤變為鵬,鵬展翅高飛去南海的神奇景象,表達了一切事物都要有所憑借才能活動的觀點,闡發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觀點。那么教師如果推薦閱讀《桃花源記》等以虛幻的描寫來寄托個人情懷的文章,就比較恰當。
針對九年級學生已經可以快速理解文章大意和中心內涵,且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巧的學情,教師需要為學生適當準備一些思辨性、邏輯性較強的課外閱讀文章,使學生閱讀能力得以進階。例如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就可以通過閱讀魯迅的《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沙》等文章,體會魯迅思辨的藝術。
第二,需以多元為憑。
課外閱讀“x”的選擇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閱讀量,所以要求“x”的選擇需要多樣且體裁豐富,要彌補初中語文教材文章題材單一、閱讀單一的缺陷,所以“x”的選擇要以多樣化為憑依,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文學體裁和文章閱讀形式。如可以圍繞課內閱讀核心的“1”確定議題后,選擇與課內文章核心主題相同的閱讀素材,或同一題材、同一體裁的文章,或同一作者、同一寫作方法的素材,如《陋室銘》與《愛蓮說》,都是借物言志,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推薦《白楊禮贊》《牽牛花》《松鼠的風格》等閱讀材料,使學生可以通過課外延伸閱讀而了解文章所存在的共通之處。在九年級階段,還可以以同主題為核心,選擇不同體裁的文章,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體會不同體例的特征,豐富其寫作素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例如,同樣是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就可以以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為依據,選取巴金的《再見吧,我不幸的鄉土》、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李大釗《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等文,體會同主題下體裁與內容、語言與體裁的關系。
3.注重課堂和課外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目前,“1+x”模式下群文閱讀教學的開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教師不能只依靠教輔材料和出版社所規定的課外閱讀素材,還要發揮網絡平臺和教學機制的作用,確保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增大閱讀量,如此才能為“1+x”模式下的群文閱讀提供有力支撐,真正實現從“1”到“N”的拓展,從而培養學生閱讀素養,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1+x”閱讀不能只停留在課堂活動或者是純粹的課外自主活動,應該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對課堂內外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而實現“1+x”模式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在閱讀《孔乙己》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挑選《阿Q正傳》等同為魯迅先生所作的小說作為拓展閱讀材料,以班級微信公眾號為依托,設計“我來發個朋友圈”活動,讓學生從魯迅筆下的人物的角度,設計符合人物形象的朋友圈動態,交流體會對人物的理解。還可以運用問卷星等投票工具,組織“我心中最特別的人物”投票,匯集學生的意見,組織學生為投票前三名的人物撰寫小傳。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與相關理論及實踐的推進,語文閱讀教學也隨之迎來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教師在課堂中需注重對課內閱讀核心“1”的精細講解,強調課外閱讀拓展“x”的精心選擇,并客觀評價學生最終群文閱讀的成果,使學生能夠在討論和交流中提升自身閱讀能力。
[本文系2020年度山東教育教學研究一般課題“初中語文‘1+x’群文閱讀教學范式及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JXY094)暨煙臺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初中語文‘1+x’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YJZHDI145008)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山東泰安市煙臺芝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