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誦讀教學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教師可通過誦讀教學活動來引導學生掌握語言運用技巧,增強情感感受能力,感悟作者在作品中注入的人文精神,樹立健康的價值觀體系,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終極教學目標。高中語文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的誦讀情緒,使學生主動地進行誦讀,并體會作品情感基調;做好誦讀指導工作,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突出國學經典的文學魅力,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聯系現實生活,獲得思想啟發。
關鍵詞 高中語文 立德樹人 誦讀 教學策略
誦讀教學是閱讀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在古詩文以及現代詩歌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掌握言語表達的精髓,形成傳情達意的誦讀效果,為后續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內涵、推進德育工作做好鋪墊。
一、導讀激趣,感受情感基調
教師在誦讀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對于所要誦讀的文本產生興趣,從而主動地參與到誦讀活動中,進而在反復誦讀中,走入文本,感受作品所蘊含的情感。
比如在學習《紅燭》這一現代詩歌時,教師可先為學生展示紅燭的圖片,讓學生回憶在哪些生活情境中需要運用紅燭。然后教師再呈現出《無題》一詩,并讓學生閱讀該詩的小序,思考為何作者要在喜慶的標題下使用傷感的意象,為什么要將一喜一悲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象進行交疊使用。然后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誦讀詩歌。學生在預習環節已經對作者聞一多、詩歌的創作背景、“新月詩派”、“三美”主張等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誦讀前期,需明確“脂膏”“慰藉”“耕耘”等字音,教師可為學生播放與詩歌情感基調相符的背景音樂,為學生進行示范性誦讀,引導學生對重讀與節奏進行標識,使學生揣摩詩人的創作心理,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誦讀的過程中。首句應注重情感飽滿,以此表現出作者紅燭這一赤誠之心的象征、理想人格的化身的敬慕與贊嘆,體會作者的赤子之心、愛國之心。對“燒”“光”“不誤”“血”等重點詞進行重讀強調,感受作者對“燒”字加引號的用意,讀到“也救出他們的靈魂”“也搗破他們的監獄”等句時,需運用果敢、堅定、決絕的語氣。在反復誦讀與對詩歌內容的解讀過程中,學生應能夠認識到詩歌由冷靜到熱烈再回歸冷靜的獨特情感結構。詩人在經歷了掙扎、痛苦與矛盾的內心活動后,堅定了愛國、愛民立場,在誦讀中,學生也應感受并學習詩人的高尚品德,以此來幫助自己樹立理想信念。
教師在導入環節可向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思考,同時體會詩歌語言魅力,感受作品情感基調。
二、誦讀指導,感受文化魅力
教師在古詩文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作品內容,同時還要讓學生在誦讀與鑒賞過程中感受國學經典作品獨有的文化魅力,對優秀的傳統文化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增強文化自信心。
比如在學習《登高》一詩時,教師可在學生進行誦讀時,播放《二泉映月》的背景音樂,為學生創設凝重、悲涼的誦讀氛圍。同時結合該詩的文體特征與內容,講解古人的登高情結與格律詩等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到早在孔子時代就已經形成了“君子登高必賦”的文化傳統。古人通過登高能夠開闊視野,獲取博大的情感體驗,教師可建議學生嘗試登高與創作,傳承文化傳統,將真情實感融入作品之中。而后教師可以《登高》《春夜喜雨》《客至》等詩為例來為學生介紹格律詩,讓學生嘗試對格律詩的特點展開歸納與總結,如詩歌每行字數相同,追求雙句進行押韻,平仄相間,句子之間需相互對仗等。指導學生在明確詩歌基調的基礎上,對音步進行劃分,押住每句的韻腳,對平仄與節奏進行突出。讓學生在誦讀時充分感受作者的處境與心境,可將動作與表情添加到誦讀過程中,如有學生讀到“天高”時會進行仰視,保持較高的調子并且帶有一定的拖腔,在讀到“渚清”“沙白”等景物描寫時,則會俯視,仿佛真的在看這些景觀意象。有學生結合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提出讀到“鳥飛回”處時,應有遠望的動作,作者此刻可能也想像鳥兒一樣回到家鄉。教師可讓學生思考若自己是杜甫,年事已高,面對滾滾長江與蕭蕭落木又會有怎樣的心情,有學生回答感慨時光易逝,也有學生認為心中可能會有遺憾,但又無可奈何。但是詩人在這些沉郁情緒中仍有一種坦蕩豁達的胸懷,因此在誦讀時,也應將磅礴的氣魄表現出來,形成更加昂揚的語調。學生已經了解到古人的登高文化,同時也意識到年老的作者內心的悲涼與對家鄉的深切思念,誦讀時,需對“萬”“悲”“?!薄鞍佟薄岸唷薄蔼殹边M行強調,感受詩人的孤苦伶仃;對于“苦恨”不僅要讀得重、讀得快,還要盡量從牙縫之中吐出這兩個字,以顯示出作者對于年老多病的痛恨。詩人愁緒無法排解,又因身體狀況而不能喝酒,因此應將欲罷不能的苦悶情緒注入到最后一句詩中。
教師在誦讀指導環節中,要注重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播,讓學生感受古代詩歌的韻味,認識到作者高超的創作能力與作品的深刻內涵。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轉換角色等方法,讓學生體悟作者心境,并主動地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三、品讀人生,聯系現實生活
學生在誦讀文學作品的同時,也是在解讀與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生命歷程。教師要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與作品進行連接,在作品與誦讀行為所創設的情感氛圍中,獲得對于生活實踐的指導與啟示,感悟自己的人生。
比如在《短歌行》與《歸園田居(其一)》的比較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讓學生自由誦讀,把握詩歌的節拍,《短歌行》采用2/2拍,具有質樸剛健的特點;《歸園田居(其一)》的風格舒緩平淡,節奏為2/1/2拍與2/2/1拍的混用。初讀后,教師可讓學生概括詩人表達的情感,有學生認為曹操在作品中表達了憂心如焚的情感,而陶淵明與之不同,是歸心似箭、向往田園的情感。教師再讓學生繼續進行誦讀,并思考曹操的“憂”體現在哪些方面,陶淵明又為何選擇“歸”,并結合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分析自己在作品中所看到的詩歌形象,有學生認為曹操是渴望建功立業、心懷天下以及求賢若渴的志士形象,陶淵明則是向往自由、厭惡官場的隱者形象。因此在誦讀時,面對《短歌行》,應持有昂揚、豪邁、曠達的語調,誦讀的語調應更加高昂,節奏也應相對較快;面對《歸園田居(其一)》,則要轉換情緒,改為輕松、淡然的舒緩語調。在學生誦讀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思考自己更傾向于哪一種人生選擇,并討論面對來自外部環境的挫折與阻礙時,自己會做出哪一種人生選擇,有學生提出自己更認可昂揚向上、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愿為克服困難而付諸努力;也有的學生認為遭遇挫折時,自己會停下腳步,思考選擇的方向是否出現錯誤。
教師應注重誦讀經典作品這一活動給學生精神品質帶來的影響,引導學生拉近古詩詞誦讀與自己日常生活間的聯系,學習古人的智慧,對古人的價值觀進行辯證分析,借助作品提供的人生啟示來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文化與道德修養。
教師必須優化誦讀設計,在激發學生參與誦讀活動的積極性的基礎上,還要落實誦讀指導,傳播文化知識,引導學生借助作品來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完善的價值觀體系。
[作者通聯: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