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大單元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和路徑兩方面展開論述。從培養核心素養、提高民族凝聚意識闡述意義;從確定目標、構建內容、創設情境三個方面闡述路徑。
關鍵詞 大單元教學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語文教學 五個認同
自黨的十九大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以來,學界對如何在語文教育中推進民族認同教育展開了深入研究,但緊密結合統編版語文教材,結構性地開展民族認同教育的路徑研究仍待加強。本研究充分考慮新教材的編排與內容特點,探究了以大單元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及路徑,為在新課改形勢下如何利用語文教學提高學生中華民族凝聚意識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以大單元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現代化、全球化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舉措。祖國語文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語文課程對于提高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意識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以大單元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響應新課改倡導語文課堂創新的大膽嘗試,是回應新課標要求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新時代新使命的應然之舉。
1.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這種教學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大單元教學的“單元”是“一種學習單位”,建立在課程結構與統整基礎上的是整體學習,這也是大單元教學的特點。整體學習加大了學生一堂課的閱讀量,要求學生閱讀后對學習結果進行匯報等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閱讀過程中以單元主題為抓手,篩選、統整一個單元中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閱讀材料,有利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分析、辨別、感受每一篇課文中作者的情感傾向、審美方式,以及選擇提交學習成果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統編語文教材通常是從中華優秀文化中遴選出色的語料篇章,而以大單元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給予了師生教、學教材明確的目標,更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教材中中華優秀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2.提高民族凝聚意識
有意識、有目的地開展提高中華民族認同感的大單元教學將有效提高學生的民族凝聚意識。文化認同是統編語文教材中最豐富的教育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單元教學結構化統整語文教材中有關中華優秀文化的內容,情境化設計感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活動,自然能潤物細無聲式地利用語文的熏陶感染并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感,提高民族凝聚意識。
二、以大單元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集中體現為“五個認同”,即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這種意識為華夏大地各民族是一個命運相關的共同體這個客觀事實在人腦中的反映。反映在心理學上屬于人的心理活動,它分為“知、情、意”三種基本形式。因此以下將從“知、情、意”三個層面探討以大單元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1.確定單元目標,認知五個認同
統編版語文教材按人文主題和語文素養等要求雙線組合設計教學單元。因此在設計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大單元學習目標時,第一步應當找出該單元的人文主題,引導學生進行主題閱讀。與人文主題相關的內容通常位于單元導語、單元學習任務等教材的助讀材料中。以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為例:該單元的單元導語的第一段重點句“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不斷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挺進”,與單元研習任務第一段的任務導語“本單元課文展現了民族復興偉大而艱難的歷程”都指向了“偉大的復興”這一人文主題。第二步則應將課程標準和教材中單元導語、學習提示等材料中對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的要求與人文主題結合起來,設計與強化五個認同相關的單元學習目標。比如“偉大的復興”單元的目標可以設計為:(1)把握本單元中華優秀文化中不同體裁、題材作品的風格特點,學習其寫作技巧;(2)欣賞富有中華民族時代特征的表達藝術,培養民族審美意識;(3)研讀作品內容,感受作品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豪情和先輩模范對祖國的建設熱情,理解并認同篳路藍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得愛國情懷,傳承優秀文化。以讓學生從目標層面整體認知五個認同,有目的地開展學習任務。
2.整體構建內容,體會五個認同
大單元教學不再如單篇課文教學般面面俱到,而是根據大教學目標做到有拿有放。因此在設計單元目標后,教師應依據主題、載體形式統籌規劃、整體構建培養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大單元教學內容。比如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主題為“勞動光榮”,擁有涵蓋人物通訊、新聞評論、詩歌共六篇不同文體、不同形式的文章,這就要求教師要能綜合把握,以學習任務整合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例如將“勞動光榮”單元分為“新聞”和“詩歌”兩大板塊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從內容層面上體會、認同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
除此之外,還可依據學習任務群來整合規劃培養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大單元教學內容。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選擇性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與選擇性必修下冊的第二單元等同屬于“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那么教師可以跨冊、跨年級整合閱讀材料,安排學習任務,使得大單元教學內容結構化,讓學生扎實理解、整體體會五個認同。
3.創設真實情境,實踐五個認同
這種教學方式還要求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時創設真切的任務情境。這就意味著教學不能只局限在語文課堂上,還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提升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等的認同感,并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結合起來。比如教學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時,可以分小組讓學生結合革命歷史背景,根據詩歌的意象、意境、詩人情感等為不同詩歌配上不同海報,根據小說內容為《百合花》和《哦,香雪》的電影預告片選取片段、鏡頭等等。海報、電影都是學生學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選擇海報要素、電影片段等要求學生對語篇材料進行篩選、梳理,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制作海報、以書面形式表達電影片段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與此同時,也讓學生切身體會革命時代中國青年的激揚青春,在實踐的過程中強化五個認同。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教師可以通過確定單元目標,整體構建內容,創設真實情境的大單元教學方式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種教學方式既能夠促進語文課程革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又可以提高民族凝聚意識,對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課題基金: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民族地區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典型課例研究”(YCSW2022135)]
[作者通聯:李妍柔,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韋媛,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莊達婧,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