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新課程背景,改變傳統詩歌賞析中直接灌輸的教學策略,轉而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出問題,讓學生抓住詩眼整體把握詩歌內容,圍繞意象進行形象分析,運用想象進行補白,結合傳統文化參與課外活動。通過這些方法,幫助學生自主解讀作品,從而提升學生的詩歌賞析水平。
關鍵詞 新課程 詩歌賞析 教學實踐
新課程認為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詩歌賞析的學習活動中,這樣才能構筑“教學做合一”的語文課堂,提升教學效果。因此,在高中詩歌賞析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新課程理念,設計能體現主動性、整體性、實踐性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賞析能力。
一、指向最近發展區,設置適用性問題
新課程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學習基礎及能力有所差異,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展需求,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找到哪些問題是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能解決的,并將這些問題作為核心,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從而提升學生的賞析水平。
如在學習《峨日朵雪峰之側》時,教師可以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首先讓學生通讀作品,說說整體感受,可試著用一個詞語來概括自己的閱讀感受。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作品中的形象,為了降低難度,可先讓他們進行小組討論,說說自己是否有過登山的經歷,或者讀過哪些和登山有關的詩歌,談談這首作品中的登山者形象和其他作品中的有什么不同。學生可以結合具體詞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如“這是我此刻僅能征服的高度了”,結合這一句,學生可以設想,如果自己處在主人公的境地,是否還有繼續攀登的勇氣。也可以將《峨日朵雪峰之側》和《登高》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說說其異同點。
二、抓住詩眼,遵循整體性原則
注重整體性,這是新課程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要避免傳統教學逐字逐句的講解方式,可以先讓學生抓住作品的詩眼進行分析,或者提出一些貫穿整篇作品的問題,讓學生整體感知作品的藝術魅力。
《琵琶行》全詩篇幅較長,學生很難字字到位地解讀作品,所以教師要引導他們抓住詩眼,運用整體解讀的方式感悟作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設置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供學生思考探究,如“作者提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可是,作者和琵琶女只是萍水相逢,并無深交,兩人的身份、地位、人生經歷也相差懸殊,又是什么原因讓作者和琵琶女形成共鳴的呢?”針對這個問題,學生可圍繞詩歌內容進行解讀,從作者的生活背景入手,分析他被貶謫的原因,然后對照琵琶女的人生經歷,看看有什么類似的地方。這些問題看似從某個角度展開,但實際上卻緊密圍繞著整首作品的詩眼展開,以此能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品的內在情感。
三、推敲意象,發展形象性思維
詩歌的特點是意象豐富,而意象具有朦朧性和不確定性,所以如果采用直接灌輸式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新課程認為要基于學生的思維特點,構筑特定的情境,這種方法比較適合意象教學。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等方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腦海中還原詩歌的意象,發展形象性思維,并結合意象探究作者的情感,從而深入挖掘詩歌的主題內涵。
《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意象十分豐富,有“石扉”“青冥”“日月”“金銀臺”等各種事物,它們結合在一起,構筑了如夢似幻的場景。在學習該詩時,教師可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隱藏在云霧中的崇山峻嶺,并引導學生在腦海中構筑整體的畫面。在想象的基礎上,教師再啟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作者為何要描繪這樣一種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場景呢,你能體會到他的內心感受嗎?”有學生認為:“我覺得作者內心一定是追求自然和諧的,他不愿意和世人同流合污,所以希望能融入到天地之間。”
意象或形象是重要的思維材料,其以鮮明生動的語言為物質外殼,往往能體現出濃烈的情緒色彩。在詩歌鑒賞中,可以讓學生圍繞意象進行賞析,說說作品描繪了哪些意象,體現了怎樣的思想情感,從而促使學生深入探索作品的意蘊,領悟其藝術魅力。
四、想象聯想,進行細節補白
優秀的詩歌作品能為讀者創設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新課程要求教師結合詩歌的文體特點進行教學,可以結合詩歌中適合想象的留白處,讓學生進行聯想想象,并用文字將其描述出來,進行細節補白。在補白的過程中,學生能深刻體會詩人的內心感受,從而進一步感受美、欣賞美,提升自身的審美鑒賞能力。
《歸園田居》用白描的方式,展現了作者的生活空間,同時表達了想要回歸自然、和諧生活的美好愿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教師可以設計細節補白活動,讓學生結合景物描寫,想象一下作者當時的生活狀態,又或者揣測一下作者在“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的過程中,具體發生了什么事情,又是因為什么原因而生出了隱居的念頭。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教師還要給他們提供了一些背景信息,讓他們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并結合作品展開聯想。如有學生結合“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聯想到作者之所以會回歸田園,就是因為被貪官污吏所排擠,他不愿意同流合污,所以才會選擇退隱,將這段細節寫進文章中,展現了自己的創意。
補白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結合作品中未曾明言的意境進行補白,也可以結合作品中的細節描寫進行補白,還可以圍繞其中的矛盾點進行補白。補白活動可以讓學生對詩歌產生新的解讀,讀出新的意味,從而深刻地理解詩歌藝術。
五、傳承傳統文化,做好課內外銜接
詩歌中蘊藏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審美價值,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設計中,做好課內外一體化銜接,構筑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師要尋找課內外銜接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參與到傳統文化主題探究活動中,促使他們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并讓有潛力的學生有發揮能力的空間。
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懷古詩”這個主題進行拓展研究。首先在課堂上解讀作品,說說作者想到了哪些古人,對于現實生活又有怎樣的感受,體會作者內心的情感。其次則要從課堂拓展到課外,讓學生自主搜索其他懷古詩,并總結歸納懷古詩的一般特點。最后,學生還可試著運用知人論世的方式分析懷古詩,挖掘其中蘊藏的家國情懷,并結合現實生活進行反思,說說要如何繼承并發展這種憂國憂民的傳統精神。這樣的主題活動能讓學生借古思今,有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課內外銜接中,教師要體現出新課程注重實踐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參與到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中,將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以有效提高。
在高中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新課程要求,構筑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課堂,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詩歌鑒賞活動中,引導其在閱讀中總結歸納、分析提煉,在自主實踐活動中積極踐行,進而全面、深刻地理解詩歌,體會詩歌的魅力。
[作者通聯:福建泉州石獅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