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過度依賴手機、電子產品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有時會成為影響親子關系的導火索。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電子產品如何令人著迷,再從腦科學層面介紹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對大腦可能造成的損傷,進而提出應對策略,幫助家長與孩子形成共識,合理使用電子產品。
關鍵詞:青少年;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應對策略
作者簡介:龔茜(1985—),女,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城西中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產品在現代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過度依賴電子產品會給我國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不良影響。從蘇州市某區中小學心理輔導熱線接聽的情況來看,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日益嚴重,他們長時間刷短視頻、玩游戲、聊天、看直播,甚至在上網課時也用電子產品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因為過度依賴電子產品而脫離現實生活,影響學習,但又找不到好的解決辦法。2021年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可見新時代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電子產品是家長、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非常關注的問題。
筆者作為某中學的專職心理教師,在心理輔導室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家長批評孩子沉迷電子產品,孩子則不服氣地指出家長也是整天手機不離手。所以,當家長責怪孩子自控能力差、沉迷電子產品的時候,不妨先把目光收回來,看看自己是否也有過度使用手機的情況。如果作為成年人的家長都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又怎能要求孩子做得比家長更好呢?
在互聯網時代,電子產品在無形中操控著我們。那么,電子產品到底有著怎樣的魔力,讓人如此沉迷呢?
一、電子產品如何讓我們沉迷
尼爾·埃亞爾在《上癮: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一書中講到,App在開發和設計時,運用“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投入”的“上癮模式”,不斷揣摩用戶的心理,滿足用戶在社交、娛樂、購物、獲取關注、獲得成就感等心理需求的同時,也想方設法地“勾住”用戶,盡可能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延長使用時間,讓用戶在不知不覺中將App的使用變成自己的“習慣”,最終讓用戶在不知不覺中“沉迷”。
亞當·奧爾特在《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一書中分析了電子產品讓人沉迷的6個要素。
(1)誘人的目標。例如,邀請足夠多的好友轉發就能獲得優惠。
(2)不確定的積極反饋。例如,每次刷新就會有新的內容出現,發個朋友圈就有很多人點贊,新的內容和點贊會誘導個體不停使用產品。
(3)毫不費力的進步。例如,游戲在初始階段難度很低,玩家很容易升級,并獲得很多獎勵或道具,這促使玩家繼續參與以獲取更多的成就感。
(4)逐步升級的挑戰。例如,游戲如果太簡單就會無聊,但太難又容易讓人放棄,只有難度剛剛好才會讓玩家持續玩下去。
(5)未完成的緊張感。例如,一個游戲玩一半死機了,總會令人念念不忘。
(6)令人癡迷的社會互動。社會互動是基于個體進化論的心理需求。
所有要素都在悄悄地破壞著個體的自控力,像一個個無形的鉤子鉤住了個體的注意力。成年人尚且無法抽離,更何況是大腦還沒發育完全的青少年兒童。
二、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隱患
國內外已有很多研究證實,依賴手機或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可能會讓青少年的大腦發育受損,功能減退,對學業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也增大了抑郁與焦慮發生的風險,甚至與青少年的自傷、自殺行為密切相關。
(一)對注意力的損害
雖然目前電子產品對注意力的影響的研究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很多研究證實暴力游戲內容可能會對青少年兒童的大腦功能產生消極影響,也可能是對注意力造成消極影響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有研究發現,無論游戲是否含有暴力內容都會削弱游戲者的認知控制能力。
筆者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到很多初中生存在注意力問題。例如,上課鈴響后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安靜;在聽課、寫作業、閱讀等學習活動中,維持注意力的時間只有十幾分鐘,但能目不轉睛對著電子產品好幾個小時,甚至通宵玩游戲。很多App、游戲、短視頻極富吸引力,比起枯燥、需要耗費精力的學習活動,兒童、青少年自然會選擇能輕松、迅速獲取信息的電子產品。其實不少成年人也是如此,能長時間刷手機,卻無法專注閱讀一本書。
上述情況與大腦里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有關。亞當·奧爾特在《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一書中指出,個體之所以在使用電子產品時非常專注,是因為在點贊、紅包、酬賞、段位升級等刺激下大量分泌多巴胺,讓個體體驗到愉悅,進而繼續把注意力投入其中。多巴胺的分泌在正常情況下波動不大,但如果長時間受到刺激,就會源源不斷地分泌,形成堆積,進而讓大腦產生耐受性,接受刺激的門檻提高,人們需要投入更多時間才能獲得滿足感。長此以往,在學習時,學生注意力的維持時間會越來越短,感覺不到興奮愉悅,也就沒有動力堅持下去,導致學習效果不好,上課聽不懂,作業不會寫,自然會逐漸加重學業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二)對部分腦區的損傷
有研究證實,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可能會導致青少年兒童的腦白質神經纖維結構異常,腦前額葉功能下降。腦白質、前額葉起著認知、決策、執行控制的重要功能,有很多研究證實過度使用、沉迷電子產品會讓青少年控制沖動、預知后果、調節情緒的能力減弱,影響部分腦區的活動。所以,部分過度依賴電子產品的孩子自控能力差、情緒化、易怒、暴躁,甚至會和父母發生激烈的言語沖突和肢體沖突。
(三)對睡眠的影響
人類大腦的松果體會在夜晚分泌褪黑素,它與我們的睡眠質量密切相關。有研究證實電子屏幕產生的藍光會推遲褪黑素的分泌;同時,睡前使用電子產品,又會分泌大量多巴胺,令大腦興奮,導致入睡困難,睡眠質量變差。好的睡眠對個體的身心健康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睡眠質量不好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個體的負面情緒。
(四)其他
過度使用、依賴電子產品對我們的危害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在互聯網上的個人信息存在被泄露的隱患,一旦被不法分子獲取,后果不堪設想;現在的網絡環境充滿戾氣,網絡暴力比比皆是,難免會對青少年的情緒、人格發展等產生負面影響。
雖然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會帶來很多隱患,但并不能否認它確實給人類生活提供了種種便利。新時代將是一個科技更發達、人工智能日益成熟的時代,青少年需要去適應。因此,電子產品、互聯網、大數據、App不是純粹邪惡的事物,完全禁止孩子接觸、使用電子產品是不可能的。我們真正要警惕或是提醒青少年兒童注意的是那些碎片化、娛樂性、消費性、低俗的內容,還有以滿足“即時快樂”為目的的App或血腥暴力、價值扭曲的游戲。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幫助孩子劃清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的邊界,利用好電子產品的某些功能,更要幫助孩子在虛擬世界日益擴張的大環境下保持清醒,堅持思考,避免在海量信息的包圍下喪失辨別能力,淪為被操控的對象。那么,家長就需要先從自己做起,和孩子一起改正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不良習慣。
三、擺脫對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
(一)拉起三道心理防線
家長要找準時機,展開家庭討論,分享一些相關的信息,比如,App如何搶走我們的注意力為其謀取利益,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對大腦造成損傷的科學研究等,來幫助青少年拉起三道心理防線。
三道心理防線就是要想明白三個問題。
第一,為什么要防止自己過度依賴、沉迷電子產品?說服青少年是最困難的部分,如果做到了,就成功了一半。家長應讓孩子看到隱藏在電子產品中的巨大威脅,引導他們不輕易屈服于電子產品的誘惑。
第二,我們與電子產品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這個問題能幫助我們劃清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的邊界。電子產品只是人們生活的輔助工具,主動權應該在人手里。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善用它合理、積極的功能,謹慎對待那些可能觸發我們人性弱點、給身心帶來損害的部分。
第三,我們應把時間和精力投注在哪里?家長可以參考心理游戲“我的五樣”幫助青少年去探索對他們而言最看重、最珍視的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像一座燈塔,提醒青少年前行的方向,使他們把時間和精力投入重要的目標上。
(二)設置物理距離
拉起了三道心理防線,其實就是在我們與電子產品之間設置了一定的心理距離。接下來,還要設置物理距離。對此,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審視各自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境和習慣。比如:(1)晚上通常幾點結束使用手機?(2)睡覺時,手機等電子產品會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位置嗎?(3)工作或寫作業時,手機等電子產品會放在旁邊嗎?(4)經常使用哪些App?(5)哪些App對你的工作、學習、生活確實有幫助?哪些App過度消耗了你的時間和精力?(6)這些App提供的是碎片化、娛樂性、消費性、沒有太多營養的快餐型內容嗎?如果是,請警惕哦!(7)你會在什么情況下不使用手機呢?它竟然能使你放下手機,肯定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吧?
清楚了各自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就要針對這些情況思考并討論可以做出哪些改變,并將其寫進家庭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的規則中,讓家庭成員共同遵守。比如:(1)刪除可能讓我們一刷就停不下來的娛樂型App;(2)關掉所有App的消息推送和通知提醒,減少干擾;(3)合理規劃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4)工作、學習時,手機放在伸手拿不到的地方;(5)睡覺時,手機等電子產品不帶入臥室;(6)有目的地搜索信息,警惕漫無目的地刷屏,分析網絡信息的真實性,不過多關注娛樂八卦信息;(7)允許孩子玩一些適合其年齡,能促進其手眼協調、肢體靈活的動作類游戲或學習類游戲,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左右。有研究證實,讓孩子玩一些訓練手眼協調的動作類游戲,可以加強他們前額葉的執行控制功能及其他運動感知功能。但是要禁止孩子接觸血腥暴力,畫面、音效過于刺激的游戲,其會對大腦造成一定的損傷,并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導致孩子沉迷和上癮。
因此,家長要與孩子結成同盟,互相監督,根據家庭具體情況制訂一些獎懲措施,共同遵守。
(三)進行可替代的親子活動
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我們可以利用那些從電子產品上奪回來的大量時間做些什么?想一想自己人生中有哪些想要獲得的體驗。
這些時間能用來做一些更健康、對個人發展更有益的活動,如閱讀、戶外運動、旅游、搭樂高、拼拼圖、做手工、烹飪美食等。雖然這些活動不能馬上刺激多巴胺分泌,需要個體付出一定的努力,等待一定的時間,但比起那些容易得到的即時快樂,這些活動能訓練、強健大腦,加強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結,提升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共情能力。
結語
綜上,面對孩子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電子產品帶來的利與弊,同時也要與孩子結成同盟,制訂家庭成員都能接受并共同遵守的電子產品使用規則,相互督促,共同拉起心理防線,保持清醒,幫助孩子學會和電子產品和諧相處,使電子產品為自己所用。
[參考文獻]
[1]尼爾·埃亞爾,瑞安·胡佛.上癮: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M].鐘莉婷,楊曉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5-6.
[2]亞當·奧爾特.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M].閭佳,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64-163.
[3]陶舒曼,伍曉艷,陶芳標.視屏活動對兒童青少年情緒癥狀的影響及大腦神經功能變化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20,41(11):1757-1760.
[4]陶舒曼,陶芳標.青少年媒體多任務操作對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22,43(4):637-640.
[5]付繼玲,萬宇輝,孫瑩,等.中學生視屏時間、心理亞健康與自傷行為[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3,27(6):468-472.
[6]劉慶奇,周宗奎,牛更楓,等.手機成癮與青少年睡眠質量:中介與調節作用分析[J].心理學報,2017,49(12):1524-1536.
[7]孫瑜.不同類型視頻游戲對游戲者執行功能的影響[D].煙臺:魯東大學,2020.
[8]趙永樂,何瑩,鄭涌.電子游戲的消極影響及爭議[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12):1788-1797.
[9]費廣洪,李深鍵,劉楊衍.阻礙或者促進?:電子游戲對兒童身心發展影響研究綜述[J].少年兒童研究,2022(10):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