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基于此,在實施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應精心設計適宜的作業,如開放性作業,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助推學生自主學習,促使其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文章結合作者教學經驗,闡述設計初中語文開放性作業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開放性作業;自主學習能力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立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初中寄宿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2]GHB0573)。
作者簡介:盧喜成(1979—),男,甘肅省卓尼縣洮硯九年制學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明了自主學習能力之于學生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能力,具體表現為:愿學(有學習意愿)、會學(有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樂學(獲得學習滿足感和信心)。在實施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要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促使其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很多,完成作業是其中之一。實踐證明,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會發揮自主性,遷移已有認知,應用多種方法完成相關任務或解決問題,由此建構語文認知,增強自主學習意識,發展自主學習能力[1]。開放性作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空間。與傳統作業相比,開放性作業的內容、形式都更具開放性,便于調動學生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因此,在實施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教學需要,設計和應用開放性作業,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課前環節
開放性作業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課前階段是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起點。在課前階段,教師可以依據新知內容,設計開放性作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新知,做好課堂學習準備。
(一)自讀文本
自主閱讀是開放性作業的形式之一。學生在深度閱讀的過程中,能獲取閱讀方法,積累閱讀經驗,所以,教師要把握課前時機,以文本閱讀為重點,設計開放性作業。
以《背影》為例,在這篇文章中,父親的背影一共出現了四次,分別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了解不同情境下的背影,是學生品味文章情感、感知寫作意圖的關鍵。因此,在課前階段,教師立足父親的背影,設計如下開放性作業:(1)請大家利用課前時間閱讀《背影》這篇文章,將視線集中在父親的背影上,從文中找出相關內容,分析其作用;(2)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現閱讀所得。
在此作業的作用下,學生獲得閱讀主動權,走進閱讀文本中,自覺遷移閱讀認知,使用批注式閱讀法,邊閱讀邊勾畫邊思考,找到不同的背影描寫,分析其作用,由此對文本內容建構初步認知。同時,學生彰顯個性,使用豐富多樣的方式展現自讀成果,如有的學生繪制了表格,概述每次背影描寫及其作用;有的學生制作思維導圖,按順序展現父親的背影并進行對比;有的學生制作閱讀小報,描述父親的背影,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
(二)搜集信息
搜集信息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方式之一[2]。背景知識是學生閱讀、理解文本的支撐,因此,在課前階段,教師可以圍繞背景知識設計開放性作業,引導學生自主搜集信息。在信息化時代,很多初中生有較強的信息搜集欲望,搜集信息的作業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使他們積累信息搜集經驗。
以《孔乙己》為例,對于初中生而言,魯迅的作品稍顯晦澀,比較難懂,而如果能了解魯迅的人生經歷以及作品創作背景,學生在閱讀時就能游刃有余。對此,在實施課堂教學前,教師設計如下開放性作業:(1)請大家利用課前時間,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翻閱工具書、網絡查詢等,搜集本課的背景知識,了解魯迅先生的人生經歷和《孔乙己》的創作背景。試著自讀文本,思考魯迅先生的創作動機。(2)用自己擅長或喜歡的方式展示搜集到的背景知識,準備好之后在課堂上分享。
這樣的作業符合學生的興趣,很容易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自主性的作用下,學生使用各種方式搜集信息,獲取背景知識,從而增強了學習積極性,鍛煉了信息搜集能力,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二、課中環節
開放性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助力。在課堂上,教師根據教學情況,設計、展現開放性作業,可以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開展自主探究。對此,在實施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應以課中階段為立足點,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情況,設計開放性作業,助力學生自主學習。
(一)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具體表現,也是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3]。學習任務是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驅動力,開放性作業是學習任務的載體。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關的開放性作業,呈現不同的學習任務,驅動學生自主探究,并就此進行引導,促使學生獲得學習滿足感,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以《偉大的悲劇》為例,在開展課堂教學前,教師以文本段落為立足點,設計不同的任務,生成開放性作業單,并將作業單發放給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教師每講到一個新的段落時,便引導學生閱讀作業單上的相關任務,帶著任務細讀段落。如在講到第二自然段時,學生閱讀開放性作業單,了解閱讀任務:(1)為什么說“這是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最不可思議的事”?(2)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達南極點,為什么斯科特一行人感到悶悶不樂卻還堅持走到南極點?(3)“對人類來說,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這里到底要表達什么呢?
在了解閱讀任務后,學生都表現得非常積極。他們受到任務和問題的雙重驅動,走進文本中認真閱讀,積極思考,進而建立個性認知。之后,學生無需教師引導,便能自覺地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分享各自的觀點。在共享認知之際,組員們不斷發問,碰撞思維,彰顯個性,并結合具體文章內容,驗證自己的看法,獲取問題答案。討論時間結束后,每個小組都興致高昂、躍躍欲試,準備展現本組的成果。教師則鼓勵小組選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呈現本組的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及時地進行評價。如有小組代表提道:“斯科特一行人明知道結局是失敗的,但仍繼續前進,這是對探險的敬畏。”教師對此表示贊賞,并追問:“他們的這一做法體現了怎樣的精神品質?”在問題的推動下,學生繼續思考,聯想斯科特一行人的美好精神品質,如有始有終、勇于探索未知的科學精神等。
學生在完成開放性作業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自主性,進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逐步理解文本內容。同時,教師的贊賞能使學生獲得學習滿足感,有利于他們增強自主學習欲望,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二)應用新知
課堂練習是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學習活動。在進行課堂練習時,學生能遷移課堂認知,思考并解決問題,由此實現學以致用,提升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4]。開放性作業是教師組織課堂練習活動的重要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與應用開放性作業,促使學生主動應用新知。
以《蘇州園林》為例,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層次,介紹了蘇州園林的地位、特點和藝術美。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多樣活動,逐步了解文本內容。立足學生的閱讀所得,教師設計開放性作業:請大家回顧文本內容,化身“導游”,組織語言,向他人介紹蘇州園林。
此作業生動有趣,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紛紛開動腦筋,聯想文本內容。在聯想過程中,不少學生發現自己存在學習漏洞,于是再次自讀文本,理清相關內容。接著,學生發散思維,組建語言,自主書寫導游稿,用生動的語言介紹蘇州園林。在學生做好準備后,教師鼓勵其毛遂自薦,到講臺上進行介紹。在學生代表介紹時,教師和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從不同的視角了解蘇州園林的特點,感受其藝術美。在學生代表介紹完畢后,教師和其他學生可以指出不足和提出建議,從而完善各自的認知。
在這樣的開放性實踐活動中,學生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機會,做到了學以致用,有利于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此外,通過扮演導游角色,學生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獲得了學習滿足感。
三、課后環節
課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階段。在課后階段,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語文教學需要,設計開放性作業,促使學生發揮自主性,鞏固知識。
(一)梳理所學
梳理所學是學生整體認知所學知識的途徑[5]。在個性的影響下,學生會在開放性作業中使用不同的方式梳理所學,發現自身不足并及時彌補,從而促進自身發展。
以《貓》為例,在課堂上學習完這篇課文后,學生了解了三只貓的不同外形與性情。基于此,教師設計以下開放性課后作業:通過閱讀文章,相信同學們已經了解了三只貓的不同外形及性情,那么請大家再次回顧有關段落,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三只貓的外形與性情。
在開放性作業的推動下,學生獲得學習主動權,自覺進行文本梳理,發散思維,在腦海中回想相關內容、描繪相關畫面,由此了解三只貓的外形及性情。之后,學生展現特長,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成果展示:有的學生將自己想象成這三只貓,以畫自畫像的方式分別畫出三只貓,通過圖文結合介紹三只貓的外形與性情,調動繪畫能力;有的學生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三只貓,鍛煉書面表達能力。
通過應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作業,學生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自主梳理所學,自主展示所思所想,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拓寬了知識面。
(二)讀書交流
讀書交流是課外閱讀活動的重要構成,課外自主閱讀有助于學生建構個性認知,而讀書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共享認知的機會。在共享認知的過程中,學生展現自我、介紹閱讀內容、分享讀書心得等,通過與他人碰撞思維、積極討論,發展自讀能力、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以《智取生辰綱》為例,在閱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不少學生對梁山好漢產生了興趣。于是,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利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整本書閱讀活動,并設計開放性作業:請大家依據自身情況,制訂整本書閱讀計劃,并按計劃閱讀《水滸傳》;每周五下午,請大家自覺參加讀書交流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閱讀內容和閱讀體會。
在作業的驅使下,學生閱讀積極性高漲,自覺參加整本書閱讀活動。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發揮自主性,利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閱讀,如批注式閱讀、速讀、跳讀等,了解故事內容,認識不同的英雄人物。在閱讀交流活動中,學生遷移閱讀認知,主動與他人交流,介紹故事內容、人物角色,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也從他人口中獲得獨特的觀點,豐富自身認知。
在這樣的整本書閱讀和讀書交流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閱讀興趣,鍛煉閱讀能力,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滿足感,強化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提高其自主學習水平。
綜上所述,有效設計開放性作業,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活動,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在實施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應立足開放性作業對于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價值,以不同教學階段和教學內容為切入點,設計多樣的開放性作業,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自主學習機會,使學生通過完成作業學習語文知識,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語文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濱榮.如何達成初中語文自主學習的有效性[J].亞太教育,2022(4):110-112.
[2]顧紅.“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優化設計與實施的探討[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1(12):26-28.
[3]李燕.關于初中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的研究[J].學周刊,2021(17):57-58.
[4]白旭.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1(5):110-111.
[5]曾冬秀.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