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背景
專家背景
周洪宇,現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副組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在國內各知名教育類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0余篇,多次主持國家重點社科基金項目,曾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和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獎項。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推進教育數字化”寫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育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和重要內容。
在轉型過程中,教師的數字素養水準直接影響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效果和質量。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等技術,正加速轉型步伐,教師的角色身份也發生了轉變。
本期特別策劃——專家視點,特邀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副組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周洪宇教授,就數字教育時代教師角色身份轉變、教育理念更新、教師隊伍培養等內容與我們進行了一場深入而富有啟發的對話,以專家視角探索“教師數字素養”培育的正確路徑。
Q1數字化時代,您認為教師的角色定位將發生或已發生哪些轉變?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傳統的教師角色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知識生命化的幫助者、知識生活化的引領者、知識生產化的促進者、知識生存化的合作者。例如教師可以借助智慧教育平臺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和反饋,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實現從教學管理者到學習過程引領者的身份轉變。與此同時,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字化資源和環境,探索多元化、個性化、情境化、協作化的教育教學方式,傳統的教育實踐者也新增了另一重身份:教育創新者。最后,隨著數字化時代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和專業素養,這就促使教師由專業成長者成為終身學習者,不斷追求自主、協作、探究式的終身學習。
Q2現今,教育數字化戰略的提出和推進對教師發展數字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您認為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應該有哪些更新?
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強調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實現育人的根本目標。但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當清楚地認知,在數字化時代,知識不再是稀缺資源,而是隨時隨地可獲取的信息。因此,如今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對人的主體性的喚醒,是培養具有高階思維能力、綜合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人。教師在關注知識的傳授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高階能力的培養,如信息素養、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想象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此外,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而是主動參與知識創造的主體。教師要轉變的觀念是,傳統教育教學實踐以教師為主導,如今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應只強調自己的權威性和指導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和選擇,才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Q3面對教育數字化的轉型與發展,在教師數字能力教育實施上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我常說:“教師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源頭活水。”教育數字化轉型與發展的任務執行和進程推動依賴我國廣大的教師隊伍。因此,培育教師高水準的數字素養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發力點。首先,培育教師高水準的數字素養要明確教師數字能力的內涵和標準。教師數字能力不僅包括基本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還包括信息獲取、處理、分析、創造、交流、評價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術支持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的能力。要根據不同層次、類型、領域的教師特點和需求,制定具體的數字能力培育指標與測評模型,建立數據驅動的教師數字素養評價與反饋機制。其次,要構建教師數字能力的培養體系。要從學習期、預備期、成長期、發展期等不同階段,設計適合不同層次、類型、領域的教師的數字能力培養方案和課程,形成系統化、層次化、差異化的培養體系。最后,要加強自主研發,完善頂層設計,營造良好教師數字能力的培育環境,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教師數字化學習平臺,開發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學習分析系統,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建議、反饋等。
Q4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是教育數字化戰略落地的關鍵環節,您認為中小學一線教師可以從哪些方面提升個人數字素養?
我認為中小學一線教師在提升個人數字素養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技術使用觀,明晰在教學中哪些地方使用數字技術可以優化教學,哪些地方要完全禁止使用。換言之,在技術使用中,應秉持“當用則用,操縱適宜”的原則。第二,教師要提高數字意識。在某些方面,技術比人類教師更細膩、更準確,教師要在合理使用ChatGPT等新技術的基礎上實現差異化、精準化施教。第三,教師要增強數字勝任力。數字化時代的教師借助數字化技術提升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是歷史賦予的使命。第四,教師要提高終身學習能力。技術的發展使未來更加充滿不確定性,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Q5人工智能賦能教師工作甚至是替代教師完成部分工作已成為現實,未來高度人工智能是否會威脅到教師的固有定位,以及如何更好地幫助教師在人機協同教學中的進行角色適應?
未來高度人工智能不會威脅到教師的固有定位,而是會成為教師的助手和伙伴,與教師形成人機協同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工智能可以承擔一些重復性、機械性、低層次的工作,如知識講授、數據分析、作業批改等,而教師可以專注于一些創造性、情感性、高層次的工作,如課程設計、學習引導、情感關懷等。這樣既可以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又可以減輕教師負擔和壓力。未來,人機協同能力是教師最重要的數字素養之一。幫助教師在人機協同教學中進行角色適應,就需要我們在培育教師數字素養時,重點培育教師對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概念、原理、工具的理解及應用;引導教師主動參與或開展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教育教學研究,探索人機協同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總結和分享人機協同教學的經驗和成果。需要強調的是,人機交互不是讓教師變成ChatGPT等技術的隨從,而是要回歸育人本位,警惕數字技術所帶來的教學過程異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