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好老師智庫
執行│本刊編輯部
發起“尋找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以來,我們聆聽過成百上千位老師分享專業發展的故事:有初登講臺的教師,持續一年主動錄制自己的課堂實錄,然后通過視頻回放、分析、音頻轉文字等形式,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環節是否合理,課堂中的引導語、銜接語、所設提問是否恰當,又還能如何優化?
也有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老師,認為自己來到了職業瓶頸期,通過在網上對教育大家、學科名師的課例資源、講座資源翻來覆去地學習,最終柳暗花明又一村,迎來了個人新的發展階段。
當然,還有逐漸擔任團隊“領頭羊”角色的教師,為了在更大范圍內輻射、影響更多老師的成長,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研修方式,有效實現和跨學校、跨地區的老師走到一起,成長到一起。
在本期主題策劃中,當我們在訪談中談起教育數字化,多數老師,包括編輯部的編輯們,都認為這是一個宏大且仍然較為陌生的概念。但其實,在每一個教師個體的成長故事中,我們同樣發現,教育數字化、教師數字素養的身影其實都藏匿其中。
如果以今年2月教育部發布的《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為依據,參照其中教師數字素養框架的5個一級維度: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專業發展,本期主題策劃所展示的相關教師聲音、觀點和實踐,都展現出教育數字化與教師數字素養發展的一個可喜圖景:在政策、環境等多重因素的作用、推動下,老師普遍已經具備了數字化意識,并對其在教與學中所發揮的作用持肯定態度,更會主動關注和學習教育數字化相關的知識、技能并投身應用實踐。
今年3月最新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22 年 12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 10.67 億,較 2021 年 12 月增長3549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5.6%。其中,年齡在19歲以下的網民,占比18.7%。
在“公民即網民,網民即公民”的數字時代,肩負培育未來數字公民重任的教師,既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著力點,也是推動數字中國發展的重要資源。
在學生眼里,老師是為他們打開更大世界的一扇窗口,而教師數字素養的發展,也將同時為老師個人的專業發展、教育的未來轉型打開一扇全新的窗口。眼前小窗口,未來大世界,而未來顯然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