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芳玲
甘肅省蘭州民族中學語文教師,二級教師,曾獲市級征文比賽三等獎。
古詩有云:“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瑰寶,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目標中要求:“應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由此可知,語文教育承載著傳承優秀文化的重任。但是,傳統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古詩詞的傳授,更多開始于“讀”,結束于“背”,課堂效率低、學生生成少,略顯程式化,且對詩文的內涵解讀略顯單一,蘊含的深層次文化價值不能夠深入挖掘。
在教學過程中以何種方式使所教內容顯得更為直觀、具體、生動,是我們在一線教學中常常面對的問題。“雙減”政策背景下,老師們更加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更加關注核心素養在課堂的落實。信息化教學方式的便捷,為我們的教學實踐提供了諸多益處,也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
信息化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優勢
近年來,國內諸多學者開始將目光投向群文閱讀這一概念,較為系統而全面的概括是2013年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在《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一文中對群文閱讀的概念給予的界定:“群文閱讀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
群文閱讀強調“篇”與“篇”之間的內在聯結,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構建語文學習單元,進而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這種創造性的教學實踐,更符合當下學生的需求,也為語文教學模式提供可資借鑒的有效范例。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呈現方式中的語文跨學科學習給出了指導性意見。跨學科學習是語文實踐活動中較為重要的學習方式,能培養學生在多學科環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現代信息技術有助于“溯洄從之,究其根源”,完成時空切換,查其源頭為教育注入生命活水,完成文化交流。因此,古詩詞的教學不應局限于課本、拘泥于傳統,而應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語文教學方式的革新、教育理念的變化等來轉變教學方式,借助信息化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實踐,對中國傳統古詩詞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信息化教學讓群文閱讀更靈動
“詩言志,詩傳情”,情動于中最終行于言。詩無論是言志,還是抒情,都是作者主觀的顯意活動。如何讓學生更好地走進詩人,了解詩人以及他的創作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思考的問題。信息化能實現學科融合,讓歷史具象化、情景真實化,最終有效提升教學效果,讓群文閱讀更加靈動。
比如,在教授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名家“杜甫”時,班上學生對他的了解大都停留在其沉郁頓挫的風格,以及后人對其“詩圣”的評價上,相對單薄。事實上,我在研究中發現,杜甫的創作風格與歷史發展有緊密的聯系,不同的人生階段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比如,他早期的詩作就呈現出明麗、樂觀的色彩。為讓學生對杜甫的人生歷程以及詩作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我在進行群文閱讀嘗試時,以“穿越大唐,遇見杜甫”為議題,選取了教材中的杜甫詩作《望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為其中期、晚期代表性作品,選取了課外詩歌《春夜喜雨》作為其早期代表作品,另補充了《麗人行》《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春望》作為早中晚三個時期的材料,將一個立體的杜甫呈現在學生的面前。
此外,我也要求學生主動查閱資料,了解唐朝的歷史,對唐朝的風俗文化、政治經濟、典型性的歷史事件有所掌握,幫助他們深刻體會由盛轉衰、山河破碎的沉重之情,對杜甫以及杜甫詩歌產生共鳴,感知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生理想,理解他苦難的人生。語文和歷史的融合,讓學生對杜甫不同時期的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杜甫本人的認識也更加立體。
再如,我以初中語文古詩詞當中的“黃河”詩詞為議題展開學習,以李白的《行路難》、王之渙的《涼州詞》、王維的《使至塞上》構建了群文閱讀。在教學課程的初始階段,我借助信息化創設了真實的教學情境,構建了多場域的教學設想,借助蘭州地標性的“黃河文化”,讓學生感受黃河的磅礴氣勢,獲得可視化知識。比如,帶他們去水車園、甘肅省博物館等進行實地走訪,或借助AR技術了解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人生軌跡,了解黃河文化的發展脈絡。語文與地理的有效溝通,讓學生感受身臨其境的沖擊,也在真實的氛圍中切實感受詩人的文字魅力,感受黃河在不同時代中的文化意義。不僅加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還提高了他們的審美創造能力。
信息化教育環境中核心素養的落實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以及在語文教學實踐的普遍運用,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價值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認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語文課程的呈現狀態與目標是育人的、有價值的、真實的與可實踐的。最終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方面來體現,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大河泱泱,中華文化以其源遠流長而萬古流芳,其歷史進程從“音——字”從“甲骨——紙張”則是語言發展的奇跡。在我看來,信息化挖掘出了語文學習的更多可能。學生學習古詩詞,并不是了解一種新的文字語言,而是通過對先輩優秀作品的賞析和品鑒,進而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運用習得經驗進行作品的二次創作,提升其鑒賞能力。借助信息網絡搭建古今之門,讓學生穿越不同時代了解詩詞文化,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為其“造境”,激發學生思維創造力,完成語文課程的傳授。
信息化技術的普及與應用改變了大眾生活,也改變了學校的教學方式。信息化的發展推動了當下我國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借助其豐富的資源,我們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實踐活動中發揮教學的最大價值。與此同時,信息化技術的運用也有助于學科之間教學實踐的融合,幫助搭建起不同學科之間的橫向連接,激發學生形成綜合的知識體系,這一切都有利于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的完善。最終讓學生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的品格和核心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肅省蘭州市市級個人課題《跨學科融合思維背景下初中語文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LZ[2022]GR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