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以慢性腎衰竭患者為分析對象,予益肺健脾補腎方配合穴位貼敷治療,評估療效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60例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法的差異性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n=30,常規治療)和觀察組(n=30,常規治療+益肺健脾補腎方配合穴位貼敷治療)。比對兩組治療效果、中醫癥候積分、腎功能及免疫功能。結果 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比對照組高(Plt;0.05);中醫癥候積分、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血尿酸(UA)水平:觀察組均比對照組低(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內生肌酐清除率(Ccr)、CD3+、CD4+、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lt;0.05)。結論 益肺健脾補腎方配合穴位貼敷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效果優良,治療總有效率高,在改善患者中醫癥候方面效果顯著,且可改善患者腎功能指標和免疫功能,值得應用。
【關鍵詞】慢性腎衰竭;益肺健脾補腎方;穴位貼敷
中圖分類號:R277.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20.0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20.031
慢性腎衰竭為內科常見病,是慢性腎小球腎炎、糖尿病腎病等所有腎臟疾病發展至嚴重階段,其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1]。因為慢性腎衰竭發展緩慢,屬不可逆性損傷,由腎臟長期損傷所致,患者多伴有水、電解質和酸堿紊亂等問題,可易引起代謝功能降低,若不及時治療,可誘發多器官功能障礙,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目前,西醫治療主要是透析治療,其價格昂貴,治療周期長,不易被患者接受。近年來,研究發現,對慢性腎衰竭患者使用中藥治療和穴位貼敷治療具有明確優勢,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且療效突出[3]。鑒于此,本文以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60例慢性腎衰竭患者為研究樣本,對比常規治療與常規治療+益肺健脾補腎方配合穴位貼敷治療的效果,詳情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南通市海門區中醫院收治的慢性腎衰竭患者共60例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54.68±5.83)歲;體質量50~85 kg,平均體質量(70.74±5.92)kg;病程3~14年,平均病程(6.94±1.82)年。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53.51±5.39)歲;體質量50~87 kg,平均體質量(70.42±5.93)kg;病程3~15年,平均病程(7.28±1.9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南通市海門區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關于慢性腎衰竭的診斷[4-6];②感染、電解質紊亂等得到有效控制;③資料無丟失、遺漏。排除標準:①嚴重焦慮、抑郁等神經系統疾?。虎谘合到y、惡性腫瘤等疾?。虎鬯幬镞^敏;④妊娠和哺乳期女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運用常規治療,具體:低鹽、低油脂、定蛋白飲食,鹽攝入量lt;5 g/d,蛋白質攝入量0.6~0.8 g/(kg·d)。對酸中毒者,予碳酸氫鈉片[上海玉瑞生物科技(安陽)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41024197,規格:0.5 g×1 000片],用法:口服,劑量:2片/次,頻次:3次/d。對高鉀血癥者,予呋塞米片(臺州市新寧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44020358,規格:20 mg),用法:口服,劑量:1片/次,頻次:1次/d。血壓控制較差者,予培哚普利叔丁胺片[施維雅(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34053,規格:4 mg×30片/盒],劑量:0.5片/次,頻次:1次/d,劑量逐漸增加,維持血壓水平。對貧血者,應檢查貧血原因,及時開展補鐵治療。皮下注射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β注射液(Roche Diagnostics GmbH,國藥準字 J20090057,規格:6支/盒),起始劑量3×20 IU/kg,隨后調整劑量。對高膽固醇血癥者,予阿托伐他丁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51408,規格:70 mg×7片),用法:口服,劑量:1片/次,頻次:1次/d。積極防控感染。
1.2.2 觀察組 運用常規治療+益肺健脾補腎方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具體如下。①益肺健脾補腎方:黃芪(20 g)、黨參(20 g)、薏苡仁(20 g)、金櫻子(20 g)、芡實(20 g)、積雪草(20 g),茯苓(15 g)、白術(15 g)、丹參(15g)、蓮子(15g)、淮山(15 g),砂仁(10 g),陳皮(6 g),防風(5 g)。根據患者個人情況,臨證加減化裁,1劑/d,水煎取汁,早晚溫服1次,150 mL/次。②穴位貼敷:取大黃、肉桂、紅花粉等,混合均勻研磨,取藥末5~10 g/次,清水調和,制成藥丸,貼敷在雙側腎腧穴等穴位,外用膠布固定,連續貼敷2~4 h,1次d。持續治療60 d。
1.3 觀察指標
1.3.1 治療效果 臨床癥狀消失或顯著改善視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視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視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3.2 中醫癥候積分 包括倦怠乏力、食少納呆、惡心嘔吐、腰膝酸軟4項,每項0~3分,得分高,代表癥狀重。
1.3.3 腎功能 取空腹肘靜脈血10 mL,離心速率3 000 r/min,持續分離10 min,取上清液,用全自動生化儀(成都普朗醫用設備有限公司,PUZS-300型),檢測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計算內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
1.3.4 免疫功能 取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速率3 000 r/min,持續分離10 min,用流式細胞儀( 美國貝克曼庫爾特,CytoFLEX LX型),檢測CD3+、CD4+、CD8+、CD4+/CD8+。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用SPSS25.0軟件分析,其中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計量資料用(x±s)表示,分別用秩和檢驗、t檢驗。Plt;0.05,表明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的數據為96.67% ,而對照組的數據則為80.00% ,可以看出,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01),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的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 倦怠乏力、食少納呆、惡心嘔吐和腰膝酸軟等中醫癥候積分均比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上述中醫癥候積分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腎功能指標的比較 兩組患者 Scr、BUN、UA 水平治療后均低于治療前,Ccr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 上述指標變化均優 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的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 CD3+、CD4+、CD4+/CD8+水平高于治療前,CD8+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慢性腎衰竭可引起腎臟結構和功能改變,進而引起機體內分泌代謝功能障礙和內環境紊亂等臨床表現。近年來,有研究發現,慢性腎衰竭與心臟病、高血壓 等心血管疾病存在相關性,現階段,對高血壓等與腎損傷相關疾病臨床需高度關注,應盡早開展治療,以降低慢性腎衰竭發生率,控制病情發展[7-8]。早發現、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是慢性腎衰竭的基本治療原則,同時還需做好并發癥的防治措施,及時開展腎臟替代治療[9-10]。同時,對于已明確診斷的輕、中度慢性腎衰竭患者,宜加強治療管理,延緩其病情,降低尿毒癥的發生風險。
在慢性腎衰竭治療中,中醫藥有確切優勢,按照患者癥狀表現、病因病機等,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癥狀表現。慢性腎衰竭屬中醫“腰痛”,認為腎是其病位,為本虛標實之證,本為脾腎陽虛,標為瘀血痰濁,是肺失通調,腎失固攝所致。對慢性腎衰治療,除重視脾腎外,還應強調肺、三焦辨證的重要性[8]。本研究中,治療總有效率、Ccr水平和CD3+、CD4+、CD4+/CD8+水平:觀察組患者均比對照組高;中醫癥候積分和Scr、BUN、UA、CD8+水平:觀察組患者均比對照組低(Plt;0.05)。益肺健脾補腎方有明確療效,可改善患者病情,減輕癥狀。究其原因:益肺健脾補腎方中,黨參、黃芪能夠起到固表和益氣的作用,能夠將人體的免疫功能進行一定程度的調節;而白術、陳皮、蓮子和茯苓則可健脾、理氣、燥 濕;薏苡仁、淮山則能夠對人體產生養胃健脾、補腎益肺的功效?;瓷?、芡實、金櫻子等藥物有補腎攝精、和胃醒脾、解表祛風、排毒通絡之效。諸藥合用,共奏益肺健脾補腎、祛濕化濁活血之效,可提高機體免疫力?,F代醫學研究表明,益肺健脾補腎方能保護腎臟,延緩腎衰發展,并且人參、黃芪等能促進Scr、BUN排泄,故而能降低Scr、BUN水平;而黨參、黃芪能促進機體免疫力提高 [11]。作為皮膚半透膜,穴位貼敷可以使藥物以皮膚腠理為通道滲透入人體并被吸收,同時循行靜脈氣血,將藥物作用進行有效的發揮,具有扶正祛邪、雙向調節的作用。本研究選擇穴位有:有補腎溫陽化濁功效的腎腧穴,補益肺氣功效的肺腧穴、健脾益氣祛風的足三里 。方藥中,大黃、肉桂等均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效果。本研究顯示,益肺健脾補腎方配合穴位貼敷治療能提高治療總有效率,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有助于其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慢性腎衰竭患者行益肺健脾補腎方配合穴位貼敷治療,治療總有效率高,在改善患者中醫癥候方面效果顯著,還可改善患者腎功能和免疫功能,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李華, 劉玉剛, 雷鑫, 等. 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對慢性腎衰竭合并SIRS患者炎癥指標、腎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海南醫學, 2023, 34(4): 489-492.
陳岳堯, 黎海翔, 符妹麗. 尿毒清顆粒保留灌腸輔助西醫基礎療法治療慢性腎衰竭臨床療效及對患者腎功能、氧化應激、免疫功能的影響[J]. 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 24(4): 33-36.
趙瑩雪, 王閃閃, 解紅霞. 益腎通痹湯結合穴位貼敷治療慢性腎衰竭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 實用中醫藥雜志, 2021, 37(5): 748-750.
王海燕. 腎臟病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6. 1385-1386.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163-168.
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 慢性腎衰竭的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試行方案[J].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06, 40(8): 8-9.
任潁芳. 血液透析配合健脾補腎方治療慢性腎衰竭效果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 2020, 36(11): 1430-1432.
王世衛, 韓佳, 馬民凱, 等. 健脾補腎活血化瘀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療效及對患者腎功能的影響[J]. 陜西中醫, 2020, 41(11): 1598-1601.
孫艷, 柳璐, 王英力. 加味右歸丸湯聯合姜汁臍部貼敷法治療命門火虛型慢性腎衰竭療效觀察[J]. 四川中醫, 2020, 38(10): 144-146.
李寧, 王國泰. 益腎四妙湯聯合前列地爾治療慢性腎衰竭療效及機制研究[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0, 29(27): 2983-2987.
陳向明, 陳石紅, 李釗成. 補腎健脾方聯合腎康注射液治療慢性腎衰竭的臨床觀察[J]. 中國民間療法, 2019, 27(22): 72-73,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