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參數與子癇前期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方法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滕州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子癇前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組),包含輕度34例(輕度組)、重度26例(重度組),另納入同時期到院產檢的健康妊娠孕婦40例作為對照組。各孕婦均接受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標檢測,對比輕度組、重度組、對照組血小板、凝血功能檢測結果,并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分析血小板、凝血功能參數與子癇前期病情嚴重程度之間的關系。結果 觀察組患者纖維蛋白原(FIB)、平均血小板體積(MPV)高于對照組,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血小板分布寬度(PDW)低于對照組,重度組FIB、MPV高于輕度組,APTT、TT、PT、PDW低于對照組(Plt;0.05);Spearman秩分析后得知,APTT、TT、PT、PDW與子癇前期病變程度之間為負相關,FIB、MPV與病變程度之間為正相關(Plt;0.05);矯正產次、孕次、年齡等混雜原因后,多元線性分析FIB、APTT、MPV等指標仍和子癇前期病變度有關聯(Plt;0.05)。結論 子癇前期患者機體中存在血液高凝狀態(tài),凝血-纖溶功能紊亂,且病情程度與APTT、TT、PT、PDW指標呈反性關聯,即病情越重APTT、TT、PT、PDW指標則更低,臨床可動態(tài)監(jiān)測子癇前期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參數,以更準確地評估病變程度。
【關鍵詞】子癇前期;凝血功能參數;血小板;輕度;重度
中圖分類號:R446.1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20.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20.043
臨床婦產保健中常見的一種妊娠高血壓病變則為子癇前期,其發(fā)生達3%~8%[1]。一般發(fā)生在妊娠20周后,主要表現為蛋白尿、高血壓,病變會使母體出現全身性并發(fā)癥,如癲癇、肝功能不全、腎功能衰竭等,也為目前威脅母嬰生命安全的主要病因。一直以來,臨床判定子癇前期多依據24 h尿蛋白、血壓,但此類檢查不僅耗時,且指標靈敏性欠缺。大量報道稱[2-3],相比于健康孕婦,子癇前期孕婦機體中免疫功能障礙和炎癥反應會讓纖溶和凝血系統(tǒng)發(fā)生一定改變,且血小板也在病變中有參與作用。反之,血液高凝和血小板指標變化又會加劇子宮異常微循環(huán)狀態(tài),加大胎盤缺氧、缺血風險性[4]。所以,重視監(jiān)測并干預可評估血栓前狀況的指標,對延緩子癇前期病變速度和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積極作用。目前有關凝血指標、血小板指標與子癇前期病變的關系,多偏向疾病確診時凝血指標增高、血小板指標降低,而有關凝血、血小板指標與子癇前期病重程程度的關系仍缺乏更為充分的探討。現本文分析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參數與子癇前期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滕州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孕晚期(孕28~40周)子癇前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組),包含輕度34例(輕度組)、重度26例(重度組),另納入同時期到院產檢的健康妊娠孕婦40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方案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各患者和家屬均知曉此次研究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各患者均滿足《妊娠期高血壓和子癇前期指南2019版》[5]中子癇前期判定標準,病變嚴重程度劃分標準如下。輕度:0.3 g≤24 h尿蛋白lt;2 g,血壓≥140/90 mmHg(1 mmHg=0.133 kPa),尿蛋白(隨機)為(+);重度:舒張壓≥110 mmHg或收縮壓≥160 mmHg,尿蛋白(隨機)為(++)、24 h蛋白尿≥2 g,持續(xù)視覺障礙、頭痛、上腹部疼痛,或肝破裂,AST、ALT增高,血肌酐gt;106 μmol/L,24 h尿量低于400 mL,血小板lt;100×109/L,羊水偏少,胎兒生長緩慢;②對照組體健;③孕期記錄完整。排除標準:①其他血液性病史者;②吸煙史;③口服避孕藥史;④嚴重創(chuàng)傷性;⑤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⑥胰島素依賴者;⑦既往肝腎功能異常、高血壓;⑧甲狀腺病變者;⑨多胎或高齡(年齡gt;40歲)妊娠者。
1.2 檢測方法 檢測所有研究對象的凝血指標和血小板指標。采集其靜脈血液(空腹,4 mL),分裝成兩管,一管標本做抗凝處理后,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希森美康,型號:CA-7000)檢測凝血指標,包括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及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時間(APTT),另外一管標本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邁瑞,型號:6900)測得平均血小板體積(MPV)和血小板分布寬度(PDW)。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對照組與觀察組凝血指標和血小板指標。②觀察組各病情程度患者凝血和血小板指標比較。③凝血、血小板指標與子癇前期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④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凝血、血小板指標與子癇前期病變程度之間的關系。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用Spearman做相關性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研究對象凝血和血小板指標比較 觀察組研究對象FIB、MPV均高于對照組,APTT、TT、PT、PDW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2 觀察組各病情程度患者凝血和血小板指標比較 重度組患者的FIB、MPV均高于輕度組,APTT、TT、PT、PDW均顯著低于輕度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3 凝血、血小板指標與子癇前期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APTT、TT、PT、PDW與子癇前期病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FIB、MPV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2.4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凝血、血小板指標與子癇前期病情嚴重程度之間的關系 矯正產次、孕次、年齡等混雜原因后,多元線性分析FIB、APTT、MPV等指標仍和子癇前期病情嚴重程度有關聯,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5。
3 討論
近年來,婦產科常見的一種特發(fā)性疾病,子癇前期,有防治困難、危害嚴重、病情復雜等特征。臨床暫不完全清楚其發(fā)病具體機制。鐘輝等學者[6]稱,孕婦多器官系統(tǒng)炎癥反應和內皮廣泛損傷與胎盤生成的有害因子和異常浸潤有密切關聯。抗凝血與凝血的穩(wěn)定性在胎盤-子宮血流循環(huán)和各組織血流灌注之間有重要調節(jié)功能。因此,孕婦子癇前期機體中免疫紊亂和炎癥反應會嚴重干擾凝血系統(tǒng)。對于孕婦來說,適當提升凝血因子水平也對產后快速止血、降低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生有積極意義。但對妊娠子癇前期孕婦來說,體內小血管痙攣,損傷內皮系統(tǒng),激活凝血-抗凝機制,易發(fā)生微血栓[7]。病變進展到一定程度,微血栓會阻塞胎盤和各臟器血流,誘發(fā)功能紊亂、器官缺氧缺血,發(fā)生DIC、腎臟損傷、子癇抽搐等癥狀,直接威脅到母嬰安全。
FIB、APTT、PT、TT為臨床評估人體纖溶系統(tǒng)功能、抗凝系統(tǒng)功能、內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功能的常用指標[8]。PT為評估外源性凝血功能,若此指標延長,則可能與缺乏多種凝血因子有關。APTT能更為直觀地評估凝血因Ⅻ、Ⅺ、Ⅷ狀況,多用于判定內源性凝血狀態(tài)。FIB為糖蛋白,在血栓形成、止血中有重要作用,多用于評估體內所含纖維蛋白量[9]。本研究中觀察組APTT、TT、PT低于對照組(Plt;0.05),提示受病情影響,會激活機體中內外源性凝血機制,血液呈高凝現象。同時,本研究也顯示,重度患者體內APTT、TT低于對照組(Plt;0.05),表明病情越嚴重,其凝血機制激活程度也就更明顯。觀察組患者TT低于對照組,通過測得TT可評估血漿FIB結構和含量、系統(tǒng)狀況,往往和FIB呈相反變化趨勢。凝血功能紊亂對胎盤缺氧、缺血度有加劇作用,且孕婦全身血管功能均受凝血機制的調控[10],會加大血管舒縮性,保證胎盤供氧,如不及時干預異常高凝狀態(tài),對血管內膜損害有加重作用,發(fā)生惡性循環(huán)。溫倫輝等[11]報道稱,子癇前期病變逐步加重的狀況下,FIB則會持續(xù)增高,且重度患者體內濃度更高。但也有學者稱[12],FIB指標與病變程度成反比,此可能因子癇前期彌漫性微血栓和循環(huán)高凝會大量耗費機體中Fib,因此也暫時無法完全定論FIB在子癇前期病變中的關系。
本研究中涉及的血小板指標為PDW、MPV。臨床常通過測得PDW評估血小板容積大小離散度,即小板分布寬度。若此指標正常,則提示機體無血小板異常狀況。MPV變化可反映骨髓內血小板激活與外周血小板耗費兩者動態(tài)穩(wěn)定的關系。本研究發(fā)現,觀察組患者MPV高于對照組,PDW低于對照組(Plt;0.05),表明子癇前期者機體中存在過度激活骨髓系統(tǒng),血小板穩(wěn)定狀態(tài)被打破,大量生成血小板并堆積,形成微血栓。此外,重度組MPV高于輕度組,PDW低于對照組(Plt;0.05),表明隨著病情加重,血小板功能也更為紊亂。此外,本研究經相關性后發(fā)現,APTT、TT、PT、PDW與病情嚴重程度之間為負性關系,FIB、MPV為正性關系,且矯正產次、孕次、年齡等混雜原因后,多元線性分析FIB、APTT、MPV等指標仍和子癇前期病情嚴重程度有關聯(Plt;0.05),這均證實了凝血指標、血小板指標與子癇前期病變程度有關。
綜上所述,子癇前期患者機體中存在血液高凝狀態(tài),凝血-纖溶功能紊亂,且病情程度與APTT、TT、PT、PDW指標呈反性關聯,即病情越重,APTT、TT、PT、PDW指標則更低,臨床可動態(tài)監(jiān)測子癇前期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參數,以更準確地評估病變程度。
參考文獻
劉力, 張敬蕊, 侯曉琳. 重度子癇前期患者血清生長抑制特異性蛋白6水平變化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9, 16(23): 3447-3449, 3453.
劉燕, 劉永霞, 薛嬌, 等. 血小板參數、凝血功能指標與妊娠晚期子癇前期的相關性分析[J]. 貴州醫(yī)藥, 2021, 45(11): 1771-1773.
曹均, 越小麗. 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標檢測在子癇前期診斷治療中的臨床意義[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21, 42(11): 1401-1403, 1408.
方章華, 秦田瑞, 鄧晨晨, 等. 凝血、血小板及生化指標對重度子癇前期的輔助診斷價值研究[J].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20, 36(12): 936-940.
楊怡珂, 漆洪波. 美國婦產科醫(yī)師學會(ACOG)“妊娠期高血壓和子癇前期指南2019版”要點解讀(第一部分)[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9, 35(8): 895-899.
鐘輝, 晉興林, 蔣玉芬, 等. 妊娠高血壓胎盤病理檢查及VEGF、GATA-3異常表達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23, 22(3): 281-285.
司徒翠瑤, 黃沛清, 陳小寧, 等. 子癇前期患者凝血四項D-二聚體及血小板計數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的關系[J]. 中國婦幼保健, 2021, 36(17): 3923-3926.
王實, 仇春波, 陳潔. 血清串珠素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BB表達與子癇前期發(fā)病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 2022, 37(11): 1969-1972.
孟荔, 史愛武, 黃欣慰, 等. 子癇前期患者血小板水平和凝血功能變化及其與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J]. 中國婦幼保健, 2019, 34(6): 1231-1233.
李芳, 賈立媛, 邢雅玲. 65例妊娠晚期子癇前期孕婦可溶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1精氨酸加壓素水平和凝血功能檢測[J]. 中國婦幼保健, 2020, 35(24): 4713-4715.
溫倫輝, 溫梅英, 賴曉珺. 妊娠晚期子癇前期發(fā)病與凝血指標及血小板參數的相關性[J]. 中國婦幼保健, 2021, 36(12): 2721-2723.
鄭路路, 馬建彩, 張麗娜, 等. 早發(fā)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栓彈力圖及凝血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J].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23, 31(1): 172-176,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