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并分析給予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通氣復聰湯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的治療方案,對其純音測聽結果及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所產生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興化市中醫院收治的77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按治療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39例)和對照組(38例)。對照組給予單一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使用通氣復聰湯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純音測聽、炎癥因子、中耳功能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2.0 kHz、1.0 kHz及500 Hz閾值聽力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CRP、PCT及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耳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通氣復聰湯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顯著,不僅能有效改善其純音測聽、炎癥因子及中耳功能,還具有良好的用藥安全性,值得應用。
【關鍵詞】通氣復聰湯;桉檸蒎腸溶軟膠囊;分泌性中耳炎;純音測聽;正壓通氣
中圖分類號:R76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20.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20.034
分泌性中耳炎又稱為滲出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積液和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非化膿性耳部病變,屬于臨床耳鼻喉科室的常見疾病[1]。該疾病在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病,臨床表現多為聽力減退、耳部疼痛、耳鳴及耳悶等,若未及時進行干預,還易損傷聽力功能,造成失聰[2]。目前臨床尚未完全明確關于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生機制,故治療上主要以藥物和手術治療為主,手術包括鼓膜切開引流、鼓膜穿刺積液等,雖可直接改善病情,但許多患者對手術具有抵觸心理[3]。常規治療所用的西藥多以糖皮質激素為主,雖能有效抗炎、消腫,但長期使用西藥易使患者出現胃腸不適和耐藥性等不良反應,且還會影響其功能恢復。桉檸蒎腸溶軟膠囊主要成分包括桉油精、檸檬烯及α-蒎烯,可使黏液移動速度增加,促進分泌物排泄,緩解炎癥[4]。而中醫學認為分泌性中耳炎為耳脹、耳閉,是由風邪侵襲和經氣痞塞所引起,治療原則應以通氣瀉熱和通竅除毒為主[5]。因此,中醫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總結,提出給予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通氣復聰湯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的治療方案,以此發揮中醫湯藥的優勢,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興化市中醫院收治的77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按治療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39例)和對照組(38例)。觀察組男、女性分別為20、19例;年齡22~61歲,平均年齡(43.48±5.40)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3.37±1.41)個月;病變部位:左側16例、右側17例、雙側6例。對照組男、女性分別為19、19例;年齡23~64歲,平均年齡(43.83±5.22)歲;病程0.5~5個月,平均病程(3.59±1.42)個月;病變部位:左側18例、右側15例、雙側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興化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西醫診斷標準:參考《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診斷與處理指南(摘要)》[6],臨床癥狀為聽力減退、耳痛、耳鳴及耳悶等,體征為鼓膜內陷;急性發作期可有近期鼻咽部炎癥史;鼓膜活動受限,聲音傳達受阻;鼓膜積液呈琥珀色和淡黃色,或可見液平線。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主證為耳部悶脹、閉塞,睡時打鼾;次證為頭昏體重、腹脹納呆,舌苔黃厚、脈數滑細。納入標準:①符合分泌性中耳炎的診斷標準;②gt;18周歲;③意識清醒,無語言溝通障礙。排除標準:①合并中耳膽脂瘤、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者;②以往接受過相關治療者;③存在中耳手術史者;④治療依從性較差者;⑤對本研究涉及藥物存在過敏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單一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治療,具體如下:桉檸蒎腸溶軟膠囊(北京九和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401,規格:0.3 g×12粒),餐前30 min服用,2次/d,0.3 g/次。觀察組:給予通氣復聰湯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治療。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治療方案同上。通氣復聰湯組方:黨參15 g、柴胡10 g、川芎10 g、半夏10 g、茯苓10 g、陳皮10 g、香附10 g、路路通10 g、石菖蒲6 g、升麻6 g、桔梗6 g、甘草3 g。將上述中藥材作為基礎湯方根據癥狀進行靈活加減,每天1劑加水煎服,分為2份,于早晚飯后服用。另外,叮囑患者禁止食用辛辣刺激等食物。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個療程(14 d),至療程結束后進行復查。
1.3 觀察指標 ①純音測聽。使用純音聽力計在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進行純音聽閾值檢測,檢測頻率包括2.0 kHz、1.0 kHz、500 Hz。其中,聽力正常為0~25 dB、聽力輕度受損為gt;25~40 dB、聽力中度受損為gt;40~55 dB、聽力中重度受損為gt;55~70 dB、聽力重度受損為gt;70~90 dB、聽力極重度受損為gt;90 dB。②炎癥因子。在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采取靜脈血3~5 mL,經3 000 r/min、半徑3 cm離心10 min處理,取上層血清,放置于-18 ℃冰箱備測,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及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③中耳功能。在患者治療后通過中耳分析儀進行鼓室導抗圖測定,并以測定形態結果對中耳功能進行評估。其中,A型代表中耳功能正常,B型代表中耳功能存在輕微異常且中耳具有明顯粘連和鼓室積液,C型代表中耳功能存在嚴重異常且鼓室為負壓狀態及咽鼓管功能不良。④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統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腹脹腹瀉、惡心嘔吐、鼓室粘連、皮膚紅疹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純音測聽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2.0 kHz、1.0 kHz及500 Hz閾值聽力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CRP、PCT及IL-6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中耳功能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耳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結論
目前臨床雖未明確分泌性中耳炎的具體發病機制,但很多耳鼻喉專家都一致認為該疾病的主要發病因素為咽鼓管衰退。從西醫的角度分析分泌性中耳炎,其主要是因中耳黏膜發生腫脹,毛細血管更加通透,從而導致耳鼓室內有液體滲入[8]。中醫論著中暫未明確記載分泌性中耳炎這一疾病,但依據其特有的疾病特征和臨床癥狀,可將該類疾病歸納于“耳聾”“耳脹”等范疇[5]。且與西醫治療不同,中醫用藥更為靈活,具有“整體辨證施治”的特點,不僅具有明顯的藥效,還不易復發,便于長期使用。臨床治療疾病多用西藥,其雖能改善病情,但副作用也相對較多。以此為背景,中醫學者歷經多年的臨床實踐及不斷歸納,提出了給予通氣復聰湯與桉檸蒎腸溶軟膠囊來聯合治療分泌性中耳炎。
經本次研究試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2.0 kHz、1.0 kHz及500 Hz閾值聽力水平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其中耳功能恢復情況也明顯優于對照組。究其原因,是因為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多與火、風、痰、瘀、虛有關,發病機制為清風不舒、肝膽失調、風邪滯竅及痰濕聚耳,而通氣復聰湯能祛瘀止痛、疏風散邪、祛痰通竅[9]。方中黨參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柴胡具有疏散退熱的功效;川芎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半夏具有消痞散結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香附具有抗菌止嘔的功效;路路通具有祛風通絡的功效;石菖蒲具有開竅豁痰的功效;升麻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桔梗具有止咳祛痰的功效;甘草具有益氣復脈的功效。以上藥材與桉檸蒎腸溶軟膠囊聯用,可起到宣雍化濕的作用。
另外,有相關研究顯示:當患者機體被病原體侵入、發生細菌感染時,其體內的炎癥介質會隨之釋放,加上咽鼓管功能發生障礙、中耳發生變態反應,從而導致患者血清中CRP、PCT及IL-6水平上升,最終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急性發作[10]。因此,CRP、PCT及IL-6水平為臨床診斷分泌性中耳炎病情程度的重要指標。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CRP、PCT及IL-6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現代藥理學證實,通氣復聰湯聯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其中藥材里的柴胡所含有的皂苷,能對多種致炎物質引起的炎癥反應起到明顯的抑制作用;黨參里的提取物具有抗炎、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升麻可通過調控炎癥因子分泌來發揮抗炎作用。因此,將以上藥材聯合作用于體內,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增強機體抗菌、抗炎能力,從而稀釋鼓室積液,利于炎性滲出物排出[11-12]。另外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腹脹腹瀉、惡心嘔吐、鼓室粘連、皮膚紅疹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這也證實了通氣復聰湯聯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具有配伍得當、安全系數較高的優勢。
綜上所述,通氣復聰湯聯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效果確切,且安全性尚可,具有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徐敏, 馮永, 敬前程, 等. 伴骨導聽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臨床特征及療效分析[J]. 中華耳科學雜志, 2023, 21(1): 52-56.
王月田, 劉鑫國, 楊恿. 槲皮素調控p38 MAPK/NF-κB/NLRP3信號通路對大鼠分泌性中耳炎的作用機制[J]. 中國藥理學通報, 2023, 39(4): 672-678.
趙慧賢, 劉鑫國, 譚建成.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積液糖酵解代謝物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22, 39(8): 1603-1606.
劉雅雪, 洪銘沿, 范有武. 桉檸蒎腸溶軟膠囊輔助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對患者中耳功能及聽力水平改善價值分析[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22, 35(24): 4235-4237.
方麗, 李少紅, 白光洪. 中醫辨證療法治療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臨床療效、癥候積分及炎性因子的影響[J]. 中醫眼耳鼻喉雜志, 2021, 11(3): 153-155.
鄭蕓, 孟照莉, 王愷. 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診斷與處理指南(摘要)[J]. 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 2005, 19(4): 190-192.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21(2): 156-158.
唐一萍, 馮俊, 馬鵬, 等. IL-5與INF-γ在腺樣體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 重慶醫學, 2023, 52(1): 88-90, 96.
王俊杰, 李靜波, 蔡紀堂, 等. 復聰湯加減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9, 35(3): 279-283.
邢金燕, 劉鑫國, 譚建成, 等. 微小RNA-411-3p在分泌性中耳炎表達及其對炎癥的調控機制[J].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22, 39(12): 2417-2420.
宋中霞. 通氣復聰湯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治療分泌性中耳炎臨床分析[J].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21, 21(3): 98-100.
何正香. 通氣復聰湯聯合鼓膜穿刺抽液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48例[J]. 西部中醫藥, 2017, 30(6): 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