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大思政課”與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的內涵,分析“大思政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存在的不足,提出構建“大師資體系”、善用“社會大課堂”、搭建大平臺等策略,推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
【關鍵詞】大思政課 高校思政課 “菜單式”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6-0038-0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指示,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頒布《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提出“堅持開門辦思政課”“設立一批實踐教學基地”等要求和舉措。為此,高校在全面貫徹執行《工作方案》、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時,必須堅持理念創新,進一步拓寬思政課實踐育人途徑。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是高校利用社會大課堂開展思政課實踐育人的重要形式。在“大思政課”背景下,這一教學形式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進一步優化改進,以更好地推進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和思政課高質量發展。
一、“大思政課”與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的內涵
“大思政課”主要指基于人的思想政治素養形成與發展規律,以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發展為時空維度,集合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全時空領域鮮活思政教育素材,構建起縱向貫穿大中小學全學段、橫向貫通學校與社會全時空的思政課(曾令輝,2022)。根據《工作方案》,“大思政課”建設的總要求包括善用社會大課堂、搭建大資源平臺、構建大師資體系等七個方面。其中,在“善用社會大課堂”方面提出“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分專題設立一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等舉措。
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是根據高校思政課的理論內容體系,由各門思政課教研室設計出多樣化的大學生社會實踐主題,建立主題庫,學生根據自己的專長和興趣愛好,自主選擇主題庫中的一個主題,選擇同一主題的學生組成團隊,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課外時間以社會調查、專題研究等多種形式,深入城市社區、農村鄉鎮等地開展社會實踐,實踐結束后學生自主制作實踐成果PPT或實踐過程視頻并撰寫調研報告,教師依據學生的實踐情況給出實踐成績的教學活動過程和組織管理方式。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實踐場地不限于校園,還要深入社會;二是實踐教學全員化、全程化,而不是精英式實踐、一次性實踐;三是實踐主題、實踐形式、實踐成果多樣化,而不是固定某個主題、某種形式。
二、“大思政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存在的不足
對比《工作方案》,可以發現“大思政課”理念下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在“三全育人”、過程規范化、組織形式多樣化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改進完善。
(一)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全過程指導存在困難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規定:高等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覆蓋全體學生,課堂規模一般不超過100人,推行中班教學。根據此規定,一般情況下,每位思政課任課教師每學期授課2—3個班級,學生人數多達200—300人。如果把所授課班級學生分成6—8人的實踐小組,那么就會有幾十個實踐小組,小組數量過多,教師難以一一指導。此外,思政課實踐指導工作煩瑣,教師從指導學生選擇實踐主題到指導學生進行實踐調查問卷設計或者微電影腳本撰寫,最后到實踐報告或實踐作業的指導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由此看來,教師全過程指導學生開展思政課實踐存在一定的困難。當前,很多高校思政課任課教師認為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有困難,許多高校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形式比較單一,“很多情況下開展的實踐教學只是少數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參加的活動,大多數學生沒有參與進來(尤明秋,2022)”,這不符合高校“三全育人”的要求。
(二)思政課“菜單式”實踐存在教學主題與內容重復現象
目前,本科院校的思政課一共包括6門課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規定:統籌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的實踐教學,落實學分(本科2學分、專科1學分)。因此,各門思政課都要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的主題(每學期大約20個)是由各教研室依據各門思政課的教材內容而設計,主題庫類似“菜單”,可供學生直觀參考與選擇。但是,部分思政課之間有些內容重合或相似,如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中,都有關于全面依法治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如果各門思政課教研室在設計實踐主題時,不注意處理好思政課之間主題與內容重復、相似的問題,就容易出現思政課實踐教學主題重復的現象。
(三)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形式不夠豐富
當前,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常見的形式有實地參觀、社會調研、經典閱讀、主題演講、紅歌快閃比賽、情景模擬、“三下鄉”活動、志愿服務等,這些形式相對傳統,對新時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普遍不足。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展思政課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百色學院等高校,都建成了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而區內還有不少高校尚未具備建設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的條件,難以開展形式生動、內容豐富、技術賦能的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
(四)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規范化需加強
目前,根據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規定,大部分高校已將思政實踐課納入教學計劃,設立相關機構專門組織統籌,實踐教學覆蓋全體學生,落實學分、實踐教學內容、指導教師和專項經費等各項要求。廣西部分高校開展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也取得較好的成效,如廣西醫科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職業師范學院等,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組織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領航計劃系列主題活動、全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與實踐性教學優秀成果評選等活動多次獲獎。但是,一些高校在推動實踐教學規范化方面做得還不夠,開展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后總結、反思系統性不足,具體表現在未能搭建學生實踐教學成果在線共享平臺,未能將學生實踐成果進行整理、編輯出版,未能將實踐相關做法編輯成具有指導性、規范性的操作手冊。
三、“大思政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完善策略
針對上述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存在的不足,同時根據《工作方案》要求及“大思政課”理念,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
(一)構建“大師資體系”,打牢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的根基
1.構建協同育人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隊伍
思政課之所以是“大思政課”不可或缺的內容,就在于思政課不是一般的課程,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是重要力量,但是單靠思政課這一支力量難以全面開展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大思政課”是強調社會各方參與的社會大課堂。因此,針對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中存在的思政課教師全過程指導學生實踐難的問題,必須整合社會力量,形成“大師資體系”。可以根據《工作方案》提出的相關舉措,從三個方面著手構建“大師資體系”。
一是將輔導員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工作體系,讓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共同組織指導思政課實踐教學。但是,協同育人往往涉及教學工作量的分配問題,這需要思政課教學部門與學生工作部門協商解決。
二是聘請一些企業道德模范人物、“大國工匠”、革命博物館員、黨史館員等社會各界骨干力量擔任思政課實踐教學兼職教師,指導學生開展思政課“菜單式”實踐。
三是整合家校協同育人資源。如聘請在家教家風建設方面有經驗的家長作為思政課兼職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共同指導學生開展思政課實踐活動。
通過以上方法激活全社會各方面育人資源,構建“大師資體系”,為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的開展奠定人員基礎。
2.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綜合實踐能力
要提高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成效,關鍵在思政課教師。因此,要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通過教師培訓、掛職鍛煉、考察等方式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綜合實踐能力。
一是思政課教師個人層面要加強學習與實踐鍛煉,夯實理論功底,提升實踐能力,以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如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指導學生解決社會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積極通過“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和“‘手拉手’集體備課中心”等全國高校思政課教研系統,向行業專家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加強實踐研修,積極開展國情民情調查、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以提升自身開發實踐主題的能力。
二是學校層面構建完善的思政課教師培訓體系。例如,思政課教學部門要制訂好思政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訓方案,培訓內容包括新媒體使用、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培訓,使思政課教師迅速適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更好地開展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主題開發與資源搜集的工作、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等;包括實地考察、實操能力培訓,如鼓勵思政課教師到實踐教學基地參觀考察、進入工礦企業等生產一線掛職鍛煉等,以提高自身綜合實踐能力,為將來指導學生開展內容豐富的“菜單式”實踐活動積累實踐經驗。
(二)善用“社會大課堂”,把握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的關鍵
1.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做好實踐主題設計
提高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實效,必須突出“實踐”重點,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同時緊扣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要求做好實踐主題設計。缺乏具體化的、易操作的實踐主題,學生就無法開展好實踐活動。實踐主題的設計除堅持“大視野、大格局”的導向,凸顯“時代性、創新性、實踐性”的要求之外,還要結合教育部組織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領航計劃系列主題活動,結合“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技能成才,強國有我”的號召,考慮本地擁有的實際資源,將實踐主題活動融入“社會大課堂”中,以滿足豐富多彩的“菜單式”實踐主題要求,使實踐主題活動具體化、易操作。
例如,在廣西南寧市,鄉村振興主題方面的實踐教學基地有“美麗南方”景區、南寧市青秀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八桂田園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主題方面的實踐教學基地有廣西文物苑、廣西民俗博物館、廣西革命紀念館等,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實踐教學基地有南寧市那考河濕地公園、邕江防洪排澇工程管理中心等。這些“社會大課堂”擁有豐富的思想思政教育實踐資源,高校用好、用足社會實踐資源,以提高思政實踐育人效果。
2.建好、用好實踐教學基地
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是高校開展好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的主陣地和依托。高校在用好教育部指定的“大思政課”實踐基地的同時,要積極聯合當地的企事業單位、鄉村社區、工礦企業共建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
例如,廣西南寧市的高校,可以與廣西革命紀念館、廣西第三強制隔離戒毒所、廣西民俗博物館、2023年入選第九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區)的南寧市興寧區民生街道望仙坡社區、被納入2022年廣西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名單的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孟蓮村、2020年入選教育部“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名單的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等單位建立合作教學關系,聯合開展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
此外,還要建設網絡實踐平臺,如建設虛擬仿真思政課實踐平臺、紅色教育網上展廳、愛國主義教育數字展館等,讓學生在網絡實踐平臺的沉浸式體驗中領悟思政課實踐道理。
(三)搭建大平臺,打牢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的基礎
1.實現實踐教學制度化、組織規范化
實踐教學制度化、組織規范化是開展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的基礎和保證。以制度促進建設,可以從學校以及思政課教學部門層面在實踐教學制度上做好設計,把實踐教學相關做法、措施制度化。例如,出臺《思政課社會實踐指導教師工作規則》,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指導,根據學生作品評選結果,給予作品優秀的學生及其指導教師相應的獎勵,對不負責任的教師或弄虛作假的學生給予適當的懲罰,以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形式化、表面化問題;又如,編寫《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教程》,內容包括各門思政課實踐教學大綱、實踐教學方案、思政課社會實踐指導教師工作規則、實踐教學作品評價標準、優秀實踐調研報告等。
2.打造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網絡教育宣傳云平臺
高校開展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也要有好的展示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部門要爭取學校支持,會同學校網絡技術部門,把編輯成冊的《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教程》以及學生實踐創作的優秀微電影、短視頻、PPT等實踐成果,上傳至集資源共享、在線互動、在線交流、操作指南等于一體的“云上思政課實踐”平臺。
此外,鼓勵學生把優秀實踐作品報送大學生在線、易班等網絡平臺。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平臺中從前人的實踐作品中得到啟發,還能減輕思政課教師指導實踐教學的任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思政課教師全過程指導學生實踐難的問題。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根據思政課教學內容設計科學的實踐主題、采取多樣化的實踐形式,建立規范的、完善的實踐育人體系,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從而讓學生在思政課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思政課道理的感悟,提高實踐應用能力,促進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目標實現。
參考文獻
[1]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1).
[2]曾令輝.科學把握“大思政課”的本質[N].中國教育報,2022-03-04(5).
[3]蘇亮乾,張莉.高校思政課“菜單式”社會實踐教學模式探究[J].高教論壇,2013(12).
[4]尤明秋.“大思政”視野下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創新:高職思政課“一主三化三結合”實踐教學體系創新與構建[J].遼寧高職學報,2022(11).
[5]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作者簡介:關秀獻(1972— ),廣西蒙山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