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在分析柳州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國際化需求基礎上,提出柳州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國際化路徑,即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實施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并行機制、打造留學生“管理隊伍‘聯盟鏈’”。
【關鍵詞】柳州高職院校 國際化 地方經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6-0021-04
“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是廣西提出的“雙高”建設九大任務之一。隨著廣西地方經濟的發展與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社會對具備國際化背景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根據這一發展思路,廣西高校將以面向東盟為重點,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通過與國內外的合作伙伴開展國際化課程、跨國企業合作、國際合作項目等方式,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近年來,柳州高職院校通過開展國際化辦學,更好地滿足地方企業和產業發展的需求,培養適應國際市場的專業人才,助力地方經濟的國際化發展。
一、柳州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國際化需求分析
(一)柳州國際化產業需求分析
當前,工程機械、汽車以及螺螄粉已成為柳州出口的三大巨頭。2022年3月1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發布《擴大柳州螺螄粉出口工作方案》,明確指出要推動柳州螺螄粉產業邁向高端化、國際化,建立并完善螺螄粉標準化體系,保證螺螄粉出口產品質量。2023年10月,在第十三屆中國—東盟(柳州)汽車工業博覽會暨2023年中國—東盟工業設計成果展上,柳州展示了“整車出口、散件組裝、整車基地建設”的國際化業務戰略,認為汽車行業需要關注整車的制造出口,在汽車零部件和售后服務上深化柳州企業和東盟國家企業的交流合作,為汽車出口貿易構建新發展格局。根據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半年報,區域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優化使海外銷量同比增長超過30%。
依據柳州的區位優勢、政策導向及產業需求,柳州高職院校以工程機械、汽車和螺螄粉三大產業為引領,圍繞柳州工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和優勢產業,在國際化服務中重點關注袋裝螺螄粉加工工藝、螺螄粉生產裝備制造、汽車產業數字化、汽車零配件生產等領域。高職院校針對上述領域提供相關技術培訓、人才培養和創新支持等服務。截至2022年,柳州市各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建成“中印尼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學院”等14個對外合作平臺,對外合作辦學項目55個,累計招收留學生1 130人,開展國際培訓17 600余人次,輸出中國職教標準130多項(雷媛媛、周仟仟、黃寧,2023)。
(二)柳州國際化人才需求分析
國際化人才培養不能忽視地區特色。柳州高職院校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要結合柳州在螺螄粉、汽車及其零部件、工程機械方面的對外貿易需求,深入分析泰國、菲律賓、越南、俄羅斯等出口貿易主要國家的經濟特點、文化特點,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柳州國際技術技能人才既要具有螺螄粉、汽車或工程機械行業的專業知識,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能,還要具有國際視野以及雙語溝通能力(趙佳萌,2021)。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柳州企業越來越多地涉足跨境電商領域,與國外企業、客戶和合作伙伴的接觸日益頻繁。柳州企業進軍國際市場需要大量的國際營銷人才。在市場營銷專業知識方面,他們應該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需求,掌握市場調研和推廣的策略、品牌傳播和推廣的方法;在英語語言技能方面,他們應該能用英語進行日常溝通交流,掌握國際營銷專業詞匯,并靈活運用英語語言技巧進行口語和書面的商務溝通與談判。
(三)柳州職業教育國際化需求分析
職業教育國際化不僅是教育資源的跨國流動,也是高職院校提升內涵、謀求新機遇和新發展、實現國際化就業的蝶變之路(莫玉婉,2017)。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可以從理念、組織、活動三方面入手。在教育理念國際化方面,柳州多所高職院校已將國際化發展作為學校重要的發展戰略目標(詳見表1)。在國際化組織和活動方面,柳州高職院校大多設有國際交流處、國際教育學院,牽頭協同學校各部門制定本校的國際化發展戰略,組織管理包括中外合作辦學、涉外事務在內的國際交流活動,通過師資互派、聯合開展項目、國際職業教育服務等形式保證國際化辦學目標得以順利實現。綜上所述,柳州高職院校大多已明確其國際化發展戰略,能夠根據區位優勢將學校發展定位和“一帶一路”建設緊密結合,培養國際化人才。
二、柳州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國際化路徑
(一)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
柳州高職院校可與國外高職院校、柳州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構建與柳州企業國際化發展相適應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第一,根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建設發展需求和柳州企業的人才需求,開設涉外相關專業。第二,邀請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論證及修訂,優化專業設置,保證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一致。第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促使其提升學科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教師應了解企業的發展定位,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風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逐步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第四,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推動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交流,傳授學生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知識和技能。第五,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指導留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開展實踐,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和適應能力。
例如,柳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柳職院)著力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與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柳工)形成長期合作關系,和印度尼西亞、泰國院校簽約共建“柳工—柳職院全球客戶體驗中心印尼分中心”“柳工—柳職院全球客戶體驗中心泰國分中心”“柳工—柳職院泰國國際工匠學院”。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柳職院、柳工和海外院校三方聯動,各司其職,共同為柳工海外分公司培養國際化人才。柳工提供實訓所需要的教學設備和技術支持;柳職院負責職業教育的標準輸出,保證訂單班人才輸出的標準化;海外院校提供相應教學場地、訂單班師資團隊以及生源。2022年3月,柳職院的2名教師和柳工的1名培訓師共赴泰國,為泰國正大管理學院的6名教師進行培訓,加強訂單班的師資隊伍建設。同時,柳職院還向泰國正大管理學院輸出1個專業標準、1個實訓基地建設標準、6門課程標準、5套教材(英文和泰語),共建5門在線英文專業課程及對外漢語課程,與泰國院校進行遠程教學資源共享。
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彌補了傳統校企或校校培養模式的一些不足。傳統的訂單式培養模式、“2+1”或“2.5+0.5”階段式培養模式和“引企入校”模式流于形式(毛述劼,2015),容易出現海外員工難以認同中國企業文化、中國員工難以適應海外文化、語言不通等問題。中國院校、中國企業和海外院校三方合作培養的模式能夠使訂單班的學生同時汲取兩國的文化,定點為企業培養海外員工,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質量,加強兩國的合作與溝通。
(二)實施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并行機制
非學歷教育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符合我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要求,有利于建成學習型社會,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趨勢。非學歷教育能夠反哺和促進學歷教育的發展,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因此,可將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并行實施機制運用于國際化人才培養,整合兩國的優勢資源。為保證該機制得以順利運行,高職院校應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設置合理有效的課程體系,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制訂靈活多樣的培訓計劃,滿足非學歷教育對象的需求。
例如,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鐵職院)除開設“1+1.5”聯合辦學項目、“2+2”聯合辦學項目之外,還面向技術大學或職業院校軌道交通類專業教師、軌道交通類專業在讀學生提供非學歷教育,開展非學歷教育的師資培訓和學生技能培訓,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管理體制。鐵職院在其官網上發布針對非學歷教育項目的相關雙語說明,對培訓對象的專業背景、工作年限或在讀時間等都提出明確要求,詳細羅列項目的培訓內容及目標、教學組織方式、服務支持、課程設置等。鐵職院將課程分為初級課程、中級課程、高級課程和選修課程,以滿足非學歷教育對象的個性化需求。在培訓結束后,鐵職院會為成績合格者頒發相應的培訓證書。鐵職院的國際化非學歷教育提升了教育對象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使其在柳州學習期間感受到中國教育模式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聯合辦學項目也成為學校提升國際知名度、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的有效方式。參加培訓的泰國教師對該項目所提供的實訓場地和設備的評價較高,并表示樂意在未來與鐵職院開展更多、更深入的合作。
(三)打造留學生“管理隊伍‘聯盟鏈’”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將做強“留學中國”品牌列為重點任務,規范來華留學生的教育和管理。《留學中國計劃》《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等文件都提出了趨同化管理的要求。對來柳留學生的管理,高職院校可采用輔導員聯盟模式,實施“全過程、全方位”的趨同化管理,將校際聯盟合作具體細化到學生管理聯盟,即中外學校雙方各派出一名輔導員對班級進行管理,無論學生在中方學習還是在外方學習均有兩名輔導員隨班管理。
第一,“一對一”互助。互助伴學項目可以幫助留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通過中外學生進行“一對一”結對,留學生可以得到更個性化的支持和幫助,也可避免留學生圈常見的“抱團取暖”現象出現。中國學生可以幫助留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向他們介紹校園生活的竅門,并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中國文化和進行社交。這將加強中外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助,同時培養其跨文化交流技巧,有利于趨同化管理。
第二,“一站式”教育。建立由專職輔導員組成的團隊,負責留學生的日常事務管理和學生服務工作,為留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中國社會和學習環境。根據留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個人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漢語學習計劃和教學輔助材料,協助留學生解決語言障礙,并為其提供漢語學習的指導和資源。通過開展心理輔導工作,為留學生提供情緒管理、適應環境、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幫助和支持。
例如,為使留學生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實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柳州城市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城職院)組織了一系列“留學中國”文化體驗活動。在元宵節、端午節、壯族“三月三”等傳統節日到來之際,城職院組織留學生體驗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制作傳統美食。城職院還與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柳州醫院合作開展中醫藥學研學活動,讓留學生深入了解中醫藥故事,感受中醫藥文化的魅力。此外,城職院以柳宗元文化為活動主線,帶領留學生參觀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羅池等地,引導其感知柳州。
三、探索柳州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國際化路徑的反思
第一,應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以職業技能為主要導向,對語言教學和國際理解教育還不夠重視,非外語專業的學生語言能力普遍偏弱,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待提高。高職院校可在現有的通識課程體系中提高相關課程的占比,增加跨文化交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概況等課程,幫助學生了解特定國家的文化、經濟、政治制度、行業發展等知識。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可增加針對國別、企業的專業課程,同時嘗試采用全英文教學或雙語教學,為學生營造較好的語言環境,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水平。
第二,開展留學生教育管理應重視“跨文化”。留學生“管理隊伍‘聯盟鏈’”關注留學生的心理適應和社會文化適應問題,中外隨班輔導員和中國特色文化活動能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留學生負面情緒,促使其產生對中國文化認同感。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更關注的是提高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和促使留學生產生文化認同感,往往忽略了對留學生文化適應能力的培養。因此,高職院校可為來柳留學生增設跨文化適應教育課程,為其配備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任課教師和管理人員。
綜上所述,為了適應全球化競爭環境、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以及提升學校聲譽與影響力等,近年來柳州高職院校致力于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柳州高職院校積極探索服務地方經濟的國際化路徑,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滿足相關企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推動柳州的發展和增強柳州工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雷媛媛,周仟仟,黃寧.與產業同頻共振 貢獻職教力量[N].柳州日報,2023-02-17(2).
[2]陳曉雁.基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7(16).
[3]趙佳萌.“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應用現代學徒制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探索與實踐: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J].教育觀察,2021(2).
[4]莫玉婉.高職教育國際化:內涵、實踐及改革趨勢:基于國家百所高職示范校的調查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7(16).
[5]毛述劼.“校企校兩岸三方”互動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2).
[6]劉濤.從文化差異到文化認同:來華留學生趨同化管理創新策略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
注:本文系柳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職業教育課題(重點課題)“柳州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國際化路徑研究”(2022ZJA0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妍(1996— ),廣東南海人,碩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周瀾(1968— ),廣西桂林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管理;江靜嵐(1981— ),廣東茂名人,工程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Web技術、數據挖掘和分析。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