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在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中開展朋輩教育的價值和原則,從加大朋輩教育隊伍的建設力度、朋輩育人平臺的建設力度、朋輩育人機制的構建力度等三個方面論述在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中開展朋輩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朋輩教育 發展型資助育人 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6-0087-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這為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明確了方式和目標。教育部也明確將資助育人作為“十大”育人體系重要內容,實施發展型資助育人行動計劃。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是高校在進行學生資助的同時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該模式不僅能提供經濟資助,而且能通過資助活動促進受助學生的能力提升和健康成長。在這個過程中,高校通過提供物質幫助以及各種教育資源,如心理輔導、學業指導和職業規劃,幫助受助學生克服經濟困難,促進其自我提升。發展型資助育人的目標是幫助受助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培養他們成為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是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承載著物質幫扶、情感激勵、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等育人功能。在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中,朋輩教育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能進一步完善資助育人機制、豐富資助育人內涵、創新資助育人形式、提升資助育人成效,有助于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精準化、可持續發展。
朋輩教育是一種基于同齡人之間相互學習和支持的教育方式。在朋輩教育中,學生通過與處于相同或相近年齡階段的其他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共同學習和成長。朋輩教育的核心在于利用同齡人之間的共鳴和親近感,促進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的傳遞和接受。這種教育方式特別適用于處理青年學生面臨的學業問題、心理問題和社交問題,因為學生往往更愿意與同齡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朋輩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共同語言的方式,在具有相同教育背景以及處于相同年齡階段的群體中,實現相關良好行為習慣、學習方式方法、價值思想觀念的分享,最終達到互幫互助、共同發展和共同提升的教育目的。高校需要在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中開展朋輩教育,充分發揮朋輩教育的作用和價值,以實現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良性循環和發展。
一、在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中開展朋輩教育的價值
高校在開展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過程中科學合理地開展朋輩教育,能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需求、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發展和成長、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塑造完善的人格、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壓力、激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斷努力,有利于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全員參與及全過程關注,有利于推進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全方位開展。在高校開展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過程中,朋輩教育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助于提升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精準度。朋輩教育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育主客體之間能夠進行平等的互動交流和溝通,有助于制訂更精準的幫扶措施,促進受助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升。
第二,有助于提高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朋輩教育中的主客體無論是成長環境、教育背景還是年齡階段都比較相似,往往具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在交流過程中能夠相互欣賞和促進,而且朋輩之間更容易接受彼此提出的意見。因此,開展朋輩教育能進一步提高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有助于促進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長效化發展。朋輩教育體現出高度的靈活性、互動性以及廣泛的影響力等特征,朋輩之間能夠通過相互引導實現自我調節,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支持,有助于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長效化發展。
二、在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中開展朋輩教育的原則
第一,需要遵循發展性原則。當前,在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過程中開展朋輩教育,需要在保障資助工作體系的支持下、在保持原有資助對象和資助原則不變的情況下,對現有的資助方式、資助途徑和資助理念進行優化。高校開展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滿足受助學生基本學習生活需求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受助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通過有效的引領,激勵受助學生不斷成長,提升受助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激發受助學生的愛黨、愛國之情。
第二,需要遵循雙向循環育人原則。在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中科學合理地開展朋輩教育,主要是通過朋輩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存在的問題,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壓力,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彌補以往高校在資助育人工作過程中采用的保障型資助育人模式存在的不足,促進資助育人工作由單向給予模式向雙向循環育人方向發展。在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中需要遵循雙向循環育人原則,充分發揮朋輩的優勢,在物質資助的基礎上為受助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習和激勵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機會,進而在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體系的支持下建立“受助—自助—助人”循環育人模式,促進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良性循環。
第三,需要遵循過程和結果同考核的原則。發展性特征和動態性特征是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原有的高校高效保障型資助工作開展過程中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方法難以實現對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基于此,要想實現對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綜合性考核需要遵循過程與結果同考核的原則,根據高校教育教學的特點,對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目標進行科學合理的設定,對現有的體制機制進行優化與完善,重視朋輩教育隊伍的建設,有效管理和監督朋輩教育工作的開展過程。
三、在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中開展朋輩教育的策略
(一)加大朋輩教育隊伍的建設力度
第一,建設朋輩教育隊伍需要制定完善的選拔制度。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具體選拔措施:一是進行初步篩選,篩選主要基于學生的學業成績、參與社團活動的經驗以及社會服務記錄。例如,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曾實施“星火計劃”,從大學一年級新生中篩選出學業成績排名前10%的學生,并邀請他們參與朋輩教育隊伍的選拔。二是組織面試,評估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對朋輩教育的理解。在面試中,可以設置模擬場景,觀察面試學生與其他學生的互動,評估其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此外,開展團隊協作模擬,讓面試學生參與小組活動或討論,觀察他們在團隊中的表現,評估其協作能力水平。還可以提供與朋輩教育相關的實際案例,要求面試學生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以評估其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水平。例如,提供一個受助學生遭遇的實際問題,讓參與選拔的學生提出解決方案。在選拔結束后,根據其在各環節中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分,從中選拔出最適合的學生。這一系列的選拔流程旨在確保選出的學生能夠充分地體現出學生榜樣示范的正向作用,可以為受助學生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二,建設朋輩教育隊伍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訓制度。為了進一步發揮朋輩教育在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和價值,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訓制度,確保參與朋輩教育的相關人員具備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在培訓主題方面,可以選擇以下內容:資助基礎知識,幫助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了解現行資助政策,準確掌握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要求;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使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了解受助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從而提高其與受助學生交流的效果;有效溝通技巧,教授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如何更好地與受助學生交流、了解受助學生的需求和困惑;案例分析,通過分析真實的朋輩教育案例,提高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與領導力,主要培養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領導力,以確保朋輩教育工作順利進行。在培訓方式方面,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方式:線下培訓班,為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在線課程,利用網絡為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提供學習內容;小組討論,通過鼓勵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之間開展交流和分享,提高培訓的效果;實例考察,組織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學習成功的朋輩教育實例,引導其在實踐中學習。通過這一系列的培訓措施,高校可以確保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得到正確的業務指導,并進一步提高其教育技能水平。
第三,建設朋輩教育隊伍需要制定完善的考評制度。為了確保朋輩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效果,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考評制度。考評制度主要對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的教育能力進行評估,考查其在朋輩教育中的指導能力水平和方法運用水平。同時,對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與受助學生的溝通效果進行評估,判斷他們是否能夠有效地理解和滿足他人的需求。此外,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在團隊中的表現(特別是與其他成員的合作效果)及其工作態度(包括工作熱情、認真程度和責任心)都會被納入考評的范圍。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的工作情況,高校還應收集受助學生對其的反饋和建議。在考評方式上,除包括管理部門對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的評價,還包括一般同學、受助學生對其的評價和自我評估。通過分析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處理的真實朋輩教育案例,可以較為準確地評估其處理問題的能力。最后,每學期進行一次綜合考核,包括書面報告和實際操作。
(二)加大朋輩育人平臺的建設力度
高校應該大力建設朋輩育人平臺,從學業輔導、心理疏導、職業指導三個方面入手,發揮朋輩教育的積極作用,提高資助育人的實效。
第一,充分發揮朋輩育人平臺的學業輔導作用。高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具體情況建立學業指導中心,實施學業導師制,為每一名受助學生分配一名高年級學生作為學業導師,為其提供學習建議、進行資料分享以及答疑解惑;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學習方法分享會等活動,鼓勵受助學生闡述其學習困惑,請高年級學生分享學習技巧和經驗,幫助受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邀請教師為受助學生提供學業指導;鼓勵受助學生組建學習團隊,促使其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第二,充分發揮朋輩育人平臺的心理疏導作用。高校可以暢通心理疏導渠道,邀請一些優秀的受助學生擔任朋輩心理互助員,為其他受助學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詢服務,讓朋輩心理互助員基于自己的學習經歷和成長經歷,與受助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有效溝通和交流,幫助受助學生疏導心理、排解壓力、增強學習信心。高校還可以舉辦心理健康研討會,邀請心理健康專家為受助學生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調節技巧。
第三,充分發揮朋輩育人平臺的職業指導作用。參與朋輩教育工作的學生可以利用朋輩的平等身份幫助受助學生分析其在職業發展方面的困惑和問題,為其提供職業建議,幫助其明確職業發展目標。高校可以建立職業規劃工作坊,為受助學生規劃未來職業生涯提供建議和指導;定期舉辦職業規劃講座,邀請職業規劃師或行業專家分享職業發展的趨勢、前景及所需技能;在校園網絡媒體上開辟專門板塊,發布有關實習和就業的信息;組織模擬面試活動,由高年級學生或教師扮演企業招聘人員,為受助學生提供模擬面試的機會;開辦技能培訓班,開展公共演講、團隊合作等技能培訓,幫助受助學生提高能力。
(三)加大朋輩育人機制的構建力度
在現代教育中,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朋輩教育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教育方式。為了更好地發揮朋輩教育的作用,高校應該構建多元化的朋輩育人機制,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得到有效的幫助。
第一,構建學生團體互幫互助制。朋輩教育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高校可以通過整合大學生團體資源,成立專注于朋輩教育的心理社團和機構(如“同行者”心理支持小組、“共成長”學習共同體等),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心態和相互支持氛圍,使受助學生能夠在同齡人的支持和引導下取得進步,健康成長。
第二,構建優秀學子朋輩學業輔導制。高校可以選擇一些品學兼優的受助學生參與朋輩教育工作,比如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的學生或者獲得優秀榮譽稱號的學生等,充分發揮這一群體的優勢,構建優秀學子朋輩學業輔導制度,讓這些學生擔任資助宣傳大使或者學業幫扶志愿者。
第三,構建學生“班助”幫扶制。學生“班助”是開展學生工作的重要力量,能協助輔導員、班主任處理大學一年級新生的日常事務,這一群體既是輔導員、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也是新生的貼心小伙伴。學生“班助”能以“過來人”的身份幫助新生解決學業上的、校園生活中的各種疑難雜癥,讓新生感受到關愛和支持。
綜上所述,朋輩教育作為一種互助互學的教育模式,不僅能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長支持,還有利于高校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氛圍。通過建設朋輩教育隊伍、建設朋輩育人平臺和完善朋輩育人機制,高校能夠有效提升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精準度和有效性,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慧,紀加驊.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下高校困難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機制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22(20).
[2]王立群,劉素雅.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22(5).
[3]何新生,張濤.增強朋輩群體凝聚力 提高朋輩教育實效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3).
[4]佘勉吾,丁育詩.朋輩教育理念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S2).
[5]雷旭斌.試從新媒體視角探析新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系統[J].經濟研究導刊,2013(19).
[6]陳麗.融媒體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J].教育觀察,2020(17).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學生資助專項課題“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研究”(2022ZJY2628)、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級課程思政研究項目“轉化、融化、活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師范院校課程思政路徑研究”(2023YZKTGM29)、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項課題“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業能力測評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廣西幼師為例”(2023YZKTGM6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謝陳玲(1992— ),福建福安人,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族文化和產業化經營;張琎薇(1997— ),廣西柳州人,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韋景武(1985— ),通訊作者,廣西河池人,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創新創業和教育管理。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