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新文科建設的內涵,分析新文科建設對高等教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總結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學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構建多元協同與交叉融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認為應確立與時俱進的培養目標,探索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構建協同共享的培養方式,組建高標準復合型的導師隊伍,建立多元質量評價體系。
【關鍵詞】新文科建設 研究生培養 高等教育學 交叉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6-0009-04
2020年,教育部召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設是哲學社會科學主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而出現的內部轉變,旨在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其強調破除專業壁壘與學科障礙,推動文理、文工等學科的跨界交叉融合,為文科尋找新的生長點。作為“學科之間的學科”,高等教育學具有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天然優勢,與新文科建設理念不謀而合,非常適合以此為依托,探索適合其發展的新文科建設之路。因此,高等教育學研究生教育應緊跟新文科建設步伐,緊抓契機、勇迎挑戰,為國家、社會、學校輸送更多契合其發展與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一、新文科建設的內涵
自新文科建設方案推出至今,不少學者就其建設內涵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剖析,但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樊麗明(2020)認為新文科建設要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加快傳統文科的時代性、中國化和國際化建設,從而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人的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吳麗娟(2021)則認為新文科建設要以舊文科為發展根基,立足于中國實踐,以學科協同為主要方式,以促進文科的有機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培養新時代具有普遍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全球視野、雙向思維的人才;夏文斌(2021)認為新文科建設就是要通過改革創新,強化人才培養的理想信念、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著力深化對學科交叉、服務國家能力、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有機結合、人文精神傳承與弘揚等新文科學科內涵的認識。不同學者對新文科建設內涵的理解各有不同,但相同點在于新文科建設不是對傳統文科建設的否定,而是辯證的繼承與發展,即在繼承已有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新技術的引入或借助其他學科的優勢,對傳統文科進行重組和改造,從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這不僅是對文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而且是對已有文科學科內涵的豐富和深化。
二、新文科建設對高等教育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教育學隸屬教育學的二級學科,區別于教育學門類中的其他學科,具有明顯的應用性與綜合性,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是一個復雜、多層結構的開放系統,必須借助不同學科的力量,運用不同的學科觀點和方法,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高等教育,掌握高等教育的內外部關系及其規律。該學科的設置契合“新文科”理念的內涵特征與發展需求,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等教育學專業研究生應具有新的使命與責任,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內容。一是知識與新能力。一方面,為了解決由復雜的社會問題催生出的教育難題,需要高等教育學人才不僅具備堅實而深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且具備更高的人文素養與思想政治素養。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僅需要教師具備扎實深厚的理論知識,而且需要教師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這要求高等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在思想上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重視實踐課與實踐活動,在研究中聚焦實際問題,在行動中踐行實踐規律。二是技術與新范式。在大數據技術繁榮發展的今天,任何有形的事物都可以化為無形的數據,數據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依據,增加了研究的可行性與科學性。高等教育學碩士生具備運用新技術、新范式進行科學研究與實操訓練的能力,能運用新視角、新方式、新手段靈活解決高等教育學與其他學科交融所產生的新問題。
三、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現存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與就業之間存在矛盾
高等教育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但我國絕大多數院校培養高等教育學碩士生的落腳點在于理論知識與科研能力的培養,即培養的是傳統的學術型人才,而缺少應用性色彩。隨著碩士研究生的不斷擴招,高校教師學歷要求趨于“博士化”,現在的高等教育學碩士生極難在高校獲得學術崗位和教學崗位,多數學生畢業后選擇去高校擔任輔導員或從事教育行政崗位。但由于缺乏自身的專業特色,其在從事行政崗位上“可替代性”很強,競爭優勢不明顯,因而就業不對口現象愈發明顯。有關研究表明,86.11%的高等教育學研究生認為專業不對口或專業面太窄是就業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培養學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要求和市場的需求。
(二)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矛盾
課程是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體現,也是保證研究生教學質量的關鍵。筆者分析以往高等教育學課程方案,發現總體上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以專業課程和公共課程為主,對選修課程要求較低且重視程度不夠,甚至不同類型、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課程基本雷同;第二,課程設置專業性較強,大部分以教育學領域知識為主,技術性課程、跨學科課程、交叉性課程開設較少,容易導致高等教育學碩士生閉門造車,既不了解高等教育的現狀,又不具備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第三,課程內容欠缺前沿性與時代性,很少有學校就當前國內、國際教育熱點問題開設專門課程;第四,實踐課程大多完成力度不夠或拘泥于形式,幾乎沒有管理崗位的實習實踐。
(三)培養方式與學生發展之間存在矛盾
我國高等教育學碩士生存在培養方式與學生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科研訓練來看,存在過于重視數量產出而忽視質量與創新的問題,導致部分學生選題不認真,論文質量低下,從整體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從導師指導方式來看,普遍以“單一導師制”為主,以“指導小組制”與“雙導師制”為輔,缺少創新型指導方式。從課堂教學來看,大部分教師采取課程講授與學生自主探索相結合的方式,但由于種種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如學生積極性不強、分組不合理、探究問題設置不合理等,學生自主探索活動達成效果往往不如預期,導致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
(四)質量評價與科研訓練之間存在矛盾
目前,以政府為主導的質量評價體系占主導地位,高校內部并沒有建立完善的自我質量評價體系,單純的以政府評價機構為導向,缺乏高校內部特色。撰寫和發表學術論文,是研究生質量評判的重要指標,往往占據很大一部分,但由于評價指標過于強調客觀定量的數據,許多研究生渴望通過數量取勝,于是出現發表的論文創新性、學術性不足的問題。此外,我國尚未建立獨立完善的外部評價體系,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的社會評價機構,也沒有明確的政策或法律保障社會評價體系。
四、多元協同、交叉融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構建
(一)確立與時俱進的培養目標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為滿足社會的要求和學生的需求,高等教育學碩士生的培養目標應從學術傾向轉為學術與應用并存。高等教育學碩士生未來的職業定位大多數傾向于高校行政崗位,進入企業和政府事業單位,繼續攻讀博士的學生占少量比例。多樣化的就業取向需要多類型的培養方式,因此應按照研究方向制訂不同的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將研究生一年級定為方向選擇期,學生可以通過一年的課程學習與研究探索,主動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與就業取向,實現分流,對有潛質、愛好科學研究、有志于攻讀博士的學生進行學術型培養,實踐上以科研為主,重視科研和論文寫作,為以后的學術研究奠定基礎;對渴望畢業即工作的學生進行應用型培養,以實踐培訓為主,重視專業素養和專門能力的提升,為將來的工作積累經驗奠定基礎。對后期表現出優秀的科研能力且立志于繼續求學的學生可轉為學術型培養,對難以承受科研壓力的學術型培養人才也可以申請轉向應用型培養。此外,不同層次、類型的高校應根據自身特色與地緣優勢設置契合自身發展的培養目標,以培養多樣化的人才。
(二)探索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
首先,擴大選修課占比,課程內容靈活配置。高校應給予碩士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允許學生跨學院、跨學校選修課程。課程內容要與教育過程中出現的重難點問題接軌,與國際教育熱點話題接軌。可將高等院校治理與發展、大學文化建設、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政策與法規、國際的技術援助與合作計劃等與高校管理與發展密切聯系的內容適時地納入課堂教學范疇,讓學生了解國內外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研究熱點、研究難點及國際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其次,增加跨學科課程,開設交叉學科課程。開設交叉學科和跨學科課程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不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作為高級人才的研究生要做到“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即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廣博的知識及靈活掌握新技術、新思維、新方法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能力結構、學術思想、科學思維上產生復合效應,才能在專業領域內產出更多的創造性的成果。最后,重視實踐課程,增加實踐活動。高等教育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只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效結合,才能解決教育研究及工作中的問題,提高就業競爭力。一方面,增加諸如教育統計與SPSS應用、實用教育技術、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高等學校實務等有職業指向的實踐類課程;另一方面,從高校內部出發,挖掘并設立實習見習等兼職崗位,豐富實踐活動種類,讓學生通過實踐將理論應用于工作中,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構建協同共享的培養方式
為了解決高等教育學碩士生實踐能力不足、競爭性弱所造成的嚴峻就業問題,政府、高校、企業等多主體要通力合作開展聯合培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與就業機會。一方面,專業所在學院要與本校及其他院系主動、及時地溝通與交流,讓學生到各學院辦公室實習,在為學生創造實習崗位的同時解決學校服務型行政人員不足的問題。同時,加強不同學校之間的交流,學生可以到合作學校上課和實習。如配備就業服務和實習中心,為研究生提供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和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發揮政府在二者之間的調控作用。政府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學校與企業之間搭建橋梁,促使學校與企業形成合作關系。政府對參與高校培養和為高校提供實習就業崗位的企業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如將企業稅收以一定形式返還用于企業和高校的合作、在對企業進行評獎評優時優先考慮等,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企業為高校提供實習就業崗位,高校為企業提供契合其發展的優秀人才。同時,政府可為高校提供政務實習崗位,讓學生了解教育政策制定的過程。這樣多元協同、交叉融合的培養方式,必將為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發展能力。
(四)組建高標準復合型的導師隊伍
導師對研究生培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高質量的導師隊伍,就談不上高質量的培養質量。因此,高等教育學培養機構必須有一支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都完備的師資隊伍。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可以采用外部引進、高校內部跨專業合作與融合等方式,優化現有師資隊伍,組建高標準復合型的導師隊伍。第一,從源頭上提升現有師資團隊的水平,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擁有跨學科教研的興趣,既具備深厚扎實的專業知識,又了解跨專業跨學科的知識。政府和高校要建立跨學科項目基金,調動教師積極性,鼓勵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導師組建課題組,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加入其中,增加導師間的跨學科交流與合作,在解決跨學科難題的同時促進交叉研究成果產出。高校內部應定期舉辦相近領域或相關專業間教師的交流會、分享會、研討會等,促進不同學科的理念、內容及范式的交叉融合。第二,引進具備多學科背景的教師,跨國聘任外籍高等教育學專家學者,跨學科跨院系聘任與高等教育學相關學科(如管理學、社會學等)的師資人才,聘請在高校行政部門、政府機關單位、企業等工作的專門人才擔任客座教師或實踐導師,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如青島農業大學于2020年開展了赴韓交換教授項目。
(五)建立多元質量評價體系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要從多維度、以多樣化的方式對高等教育學專業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體系進行改進優化。第一,就評價主體而言,建議采用政府、高校、社會及用人單位、研究生導師、社會中介機構等多主體評價。不同評價主體的教育質量評價的側重點不同,政府要發揮調控與保障作用,可以將評估結果與招生名額分配、教育撥款等聯系起來,同時可以通過立法形式建立并完善社會評估機構;社會及用人單位要建立多維度的實踐評價指標,使其在實習實踐的評價機制中發揮作用;高校在評價中處于主體地位,要合理分配各個評價主體的占比,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第二,就評價指標而言,應建立具有高等教育學學科特性的指標,不僅要有條件指標與成果指標,而且要有過程指標。例如,不應局限于期刊投稿的數量、論文被引數、課程考核的成績、學位論文及答辯等,還應對思想道德品質、實踐應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進行綜合考量。可以聯合優秀教師與科研專家編制質量評價表,真正做到評價指標多樣化。第三,就評價方法而言,用客觀定量與主觀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代替片面追究客觀性的評價。借助互聯網與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收集、整理與分析數據,既可以提升評價的準確度和精準度,又可以進行交互式的統計分析。第四,就評價結果而言,要做到公開化和透明化。多主體間相互監督制約,確保評價結果公平公正,同時可以將學生代表納入其中,讓學生了解評價機制的運行過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網站.新文科建設工作會在山東大學召開[EB/OL].(2020-11-03)[2021-01-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2]王銘玉,張濤.高校“新文科建設”:概念與行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3-21(4).
[3]包水梅.基于交叉融合的高等教育學學科發展理路[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9).
[4]樊麗明.“新文科”:時代需求與建設重點[J].中國大學教學,2020(5).
[5]吳麗娟.新文科建設的內涵與面臨的挑戰[J].教書育人,2021(3).
[6]夏文斌.新文科建設的目標、內涵與路徑[J].北京教育(高教),2021(5).
[7]潘懋元.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8]王麗英.基于就業視角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研究:以S大學高等教育學專業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15.
[9]劉琦琪,李飛.淺析我國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建構[J].教育與考試,2010(4).
注:本文系沈陽師范大學首批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新文科背景下交叉融合、多元協同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探索”(YJSJG2202100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鄒運(2000— ),遼寧西豐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高軍(1980— ),山東平邑人,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高等教育管理。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