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闡述校訓的內涵,分析校訓的特點和功能,通過對117所全國交通類高職院校的校訓進行調查、統計和分析,發現交通類高職院校在校訓擬定及使用方面存在結構趨同、內容同質、以引經據典為主、宣傳不足等現象,認為應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通過校訓打造學校個性文化名片。
【關鍵詞】校訓 交通類高職院校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6-0017-04
校訓是一所學校的“文化名片”,體現學校的整體價值追求,蘊含著學校的道德理想、學術文化和責任擔當,是校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選取2023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中的117所交通類高職院校進行研究,對各校校訓進行調研分析,從交通類高職院校校訓現狀了解校園文化建設和學校治校理念塑造的現狀,分析交通類高職院校校訓是否貼合學校特色和符合時代風貌,是否成為學校文化和精神的凝練及標志,并根據調研結果提出優化建議。
一、校訓的內涵、特點與功能
(一)校訓的內涵
校訓是學校辦學理念凝練后的符號。校訓的本義在于“訓”字,《說文解字》中對“訓”作出定義:“訓,說教也。”意為勸說。《辭海》對校訓的解釋是:“學校為訓育上之便利,選若干德目制成匾額,懸之校中公見之地,是為校訓,其目的在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我國古代一些書院已采用精煉文字作為長期教育學生的名言,逐漸變成了其治學精神的符號標志,形成了最早的“學規”“院訓”“洞訓”。比如,湖南長沙岳麓書院的院訓“忠、孝、廉、節”,江蘇無錫東林書院顧憲成所撰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江西省九江白鹿洞書院由朱熹撰寫的《白鹿洞書院學規》等,體現了書院教育目的從傳授知識上升為讓學子懂得為人之道,為現代中國高校校訓提供了藍本。可見,校訓是一所學校為樹立優良學風而制定的要求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追求。
(二)校訓的特點
通常意義上,好的校訓具有三個特點。首先是顯特色。結構和內容都有鮮明的特點,反映學校悠久的辦學傳統、歷史沿革中特殊的人事經歷,展現地域文化、校名特色。如由孫中山先生為他所創立的中山大學親題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一直被沿用至今。其次是蘊深意。鮮明的文化屬性是校園文化和學校精神的高度濃縮,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辦學方向,凸顯行業或專業特色,也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如啟功先生手書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就體現了教師矢志教化、育人興邦的責任和追求。最后是易識記。文化名片要便于記憶和傳播,要切合學校身份、高度凝練、用詞規整押韻、不宜粗制濫造和隨意變更,要以穩定的形式固定下來,成為體現學校文化特色的標志。
(三)校訓的功能與作用
校訓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是凸顯學校精神的標識作用。校園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各自的歷史、地域、發展不同,更多的是辦學傳統和特色構成了獨特的學校精神。其次是體現育人理念的導向作用。校訓是思想意識形態的一種集中體現,具有政治導向、價值導向和文化導向,好的校訓文字簡約、內涵豐富、立意高遠,具有長久的生命力,賦予學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獨特任務和使命,作用于師生,內化于價值追求,又外化于行為習慣。再次是發揮文化歸屬作用。校訓往往是師生的座右銘,具有鼓勵和指引作用,引導全校師生遵守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促進校園文化向上蓬勃發展。
二、對交通類高職院校校訓的調查
(一)調查對象
2023年6月15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顯示,全國高等學校中高職(專科)院校有1 545所。筆者用“交通”“鐵路”“鐵道”“航空”“航海”“海運”“海事”等交通類關鍵詞對校名進行搜索,查找出交通類高職院校117所。筆者從行業類別、學校層次、辦學特色和地域分布等方面考慮,選取這些院校校訓作為研究的對象,能較為全面地顯示當前國家交通類高職院校校訓體現的文化風貌。
(二)調查方式與內容
調查統計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校訓結構形式,其二是校訓內容要素。為了確保調查統計結果的準確性,此次采用網絡調研的方式,對研究對象的官方網站和官方微信公眾號進行檢索和核對。截止時間為2023年9月28日。統計結果顯示,在117所交通類高職院校中,除了個別院校暫無校訓公開,111所交通類高職院校都公開展示校訓,占院校總數的94.87%。
(三)統計結果
1.校訓結構形式分析
從校訓語言結構形式來看,可以將其結構形式大體劃分為以下8種:2字詞*2組結構(簡稱“2*2”)、2字詞*4組結構(簡稱“2*4”)、3字詞*2組結構(簡稱“3*2”)、4字詞*1組結構(簡化為“4*1”)、4字詞*2組結構(簡稱“4*2”)、4字詞*4組結構(簡稱“4*4”);單句結構形式,即一個完整的句子;還有一些特別的、出現頻率低的結構形式,這里統一歸類為“其他”,如用2字詞*3組的結構、用3個單字的結構、用5字詞*2組的結構。還有少部分學校暫無校訓。具體分析見表1、圖1。
從圖1中可以發現,117所交通類高職院校校訓采取“4*2”結構的最多,達到48所,其次是采用“2*4”結構,有38所,這兩種主要結構加起來數量為86所,占總數比例的73.5%,這是大多數院校喜歡的結構形式。
2.校訓內容要素分析
從117所交通類高職院校的校訓統計發現,大部分學校從經典名著或古今名人名言中選字詞句作為校訓,對其中的高頻字詞進行分析,以此為依據,可找出各院校最為注重的精神內容。
(1)使用的高頻字
首先看校訓使用頻率最高的字。根據統計結果,排名前10位的承擔中心詞義的字分別是:德、行、學、新、實、技、知、志、能、業。具體分析見圖2。
再看承擔修飾作用的字,根據統計結果,排名前12位的字分別是:篤、創、求、厚、明、尚、強、遠、精、善、勤、修。具體分析見下頁圖3。
(2)使用的高頻詞
高頻字組成了高頻詞,校訓中一些內容相同或者相近的詞組,比如“厚德”“明德”“尚德”“崇德”“立德”,“篤行”“知行”“力行”“勵行”,“求實”“求是”“細實”,“創新”“尚新”,“篤學”“尚學”“善學”,“自強”“強技”“強能”,“立業”“敬業”“精業”“修業”,“精技”“強技”“技精”,“勤奮”“勤勇”,“團結”“合作”,等等,這些高頻詞組或同義詞通過不同組合方式,組成了大部分校訓。它們出現的頻率具體分析見圖4。
3.校訓用詞風格分析
校訓用詞風格可分為引經據典型、現代型、古今結合型3種。校訓的詞組全部源于古代經典著作或古人名言的,歸為引經據典型,比如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知行合一、明德致遠”和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重德、勵志、篤學、尚能”。詞組來源于典范的現代白話文或近現代名言,歸為現代型,比如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技藝、科學、真理”和天津交通職業學院的校訓“每天都是代表作”。還有一種,是同時使用了以上兩種風格的詞組,歸為古今結合型,比如蘭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經世致用、航空報國”和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學匯四海、技術報國”。具體分析見圖5。
從圖5可以發現,117所交通類高職院校校訓援引古語的最多,達到85所,其次是采用現代風格的有20所,古今結合風格的僅有6所。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校訓結構簡潔趨同
根據統計結果,從結構形式來看,117所交通類高職院校大部分校訓結構簡潔、趨同,多采用詞組排列,講究文字工整、精煉和對仗。除了少數院校采用單句結構和非詞組結構,如天津交通職業學院的校訓“每天都是代表作”、安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德修身、技立業”、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高、精、特”等,有固定校訓的111所院校中,有99所院校采用詞組排列的結構。
(二)校訓要素正面同質
從內容要素看,117所交通類高職院校校訓內容積極向上,側重品德行為、學習態度、技術技能等培養,傳遞積極思想。選詞多來源于《周易》(如“厚德”)、《禮記》(如“篤行”“敬業”)、《大學》(如“明德”)、《論語》(如“尚學”)、《尚書》(如“精技”)等古典著作,也有來源于名人名言的校訓,如“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出自毛主席語錄。當然,其中“創新”“團結”等詞語也折射出新時代烙印。部分院校校訓具有專業特色:蘭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經世致用、航空報國”,突出了教學理念和航空專業的特點;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鐵肩道義”,把“鐵道”二字巧妙地融入校訓里,也表達了遠大的理想和志向;唐山海運職業學院的校訓“德行四海、正道致遠”,點到了處世要正道的重要性,也蘊含了到海運四海通達、揚帆遠行的特點。總體而言,表達了對德技并修的關注和向往,為“怎樣做人——做道德高尚的人,學會學習——持續求知向上,怎樣做事——承擔社會責任”,表達了嚴于律己、報效國家的積極價值取向。
但是大部分校訓未能很好地體現辦學特色差異性,交通特色要素缺失,高頻詞組多是表達美好德行的要求,用詞同質化突出。有的院校校訓甚至一模一樣,比如宿州航空職業學院、青島航空科技職業學院、重慶海聯職業技術學院、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4所院校都用“完善自我,創造生活”作為校訓,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和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都是“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三)校訓引經據典為主
校訓援引古語的數量占絕大多數,從經典中繼承傳統超過了三分之二,跟隨時代潮流的現代型占了約四分之一,古今結合型的數量僅3所。校訓結構工整對仗、內容采用古語,一方面顯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傳統教育理念的強大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存在缺少個性鮮明而又富有時代意義的好訓詞的問題。
(四)校訓宣傳教育不足
從所調查的117所交通類高職院校官網來看,大部分院校重視校訓的宣傳教育,在官網置頂展示校訓,目錄欄設有校訓專欄、在學校簡介或章程里列出校訓,有的院校還進一步以專題闡述校訓的內涵。但也有少部分院校存在對校訓宣傳和闡釋不夠到位的問題,難以在明顯位置搜索到校訓,有的僅能從官網個別新聞或者官微個別推文中搜索到校訓,甚至還出現前后新聞中校訓文字不同的現象。
四、關于交通類高職院校校訓的思考
筆者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出現以上誤區的原因有三點。一是為體現文化內涵而引經據典。尊崇傳統本無可厚非,但刻意使用容易陷入理念同質化的怪圈。二是辦學貼合度不足。用詞和立意難以區別于普通本科院校,不利于凸顯交通服務的辦學特色。三是對校訓的功能和地位不夠重視。由點及面的校園文化尚未健全,對校訓的宣傳教育較少,所調查的院校中,暫無校訓的院校都有起步較晚、辦學歷史較短的背景。因此,交通類高職院校在校訓擬定和使用上應該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既要薪火相傳,也要與時俱進走向融合。在立意和用詞上,傳統回歸和與時俱進共存,既注重對自身歷史傳統的繼承,又反映時代和社會的需求,要在闡釋上下功夫,賦予校訓以新的內涵。
第二,立足學校的歷史沿革,突出行業辦學特色。校園文化應符合職業教育的辦學特點,各層次、性質的學校的校園文化應個性鮮明、突出特色。職業院校依托行業、面向市場、服務社會和國家,目標是培養品德優良、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校訓既應挖掘歷史文化底蘊、豐富育人內涵,又應與交通人才的培養目標緊密聯系,反映交通行業鮮明的辦學特色,鼓勵師生積極服務于交通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第三,完善校園文化體系,一以貫之地加強校訓宣傳。校訓是校園精神文化的核心,要強化學校文化識別系統建設,包括多維度在校園媒體、校內建筑、校內課堂、大型活動等媒介利用多個重要節點進行宣傳教育,潤物細無聲地使之入腦入心,達成師生的廣泛認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增強學校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凝聚“交通”特色的交通類高職院校校訓扎根于中國文化土壤,體現出教育文化的守正創新。“守”的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追尋多元發展和工匠精神,“創”的是新時代教育和交通特色,接軌時代要求和科技進步,二者融合構建具有“中國交通”特色的精神譜系,成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方式。高校承擔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責任,高職院校肩負著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培養大批技術技能人才的使命,校訓作為體現辦學理念的標志要發揮應有的功能,要繼承傳統文化,更要彰顯高職特色,體現時代追求。
參考文獻
[1]韓亮.論中國大學校訓的品位之維[J].高教探索,2015(11).
[2]孫雷,陳浩陽,劉盼盼.中國古代書院院訓與當代大學校訓的德育指向[J].中國高等教育,2022(8).
[3]彭振宇.基于校訓視角看高職院校精神的凝煉:基于200所全國示范及骨干高職院校校訓調查統計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1(20).
[4]孫雷.試析中國大學校訓的精神向度[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
[5]李翚.我國大學校訓的歷史演變與發展走勢[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6]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國大學校訓:大學理念的追求[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2).
[7]胡剛.大學校訓芻議[J].現代大學教育,2006(2).
[8]王波.高職院校校訓精神的“守”與“變”[J].教育與職業,2011(26).
作者簡介:陸麗程(1993— ),廣西南寧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