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三重邏輯,即價值邏輯、內容邏輯、實踐邏輯。價值邏輯主要講清楚為何融入,內容邏輯主要講清楚融入什么,實踐邏輯主要講清楚怎樣融入,由此用歷史主動精神引領大學生知史、懂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歷史主動精神 高校 思政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6-0034-05
“歷史主動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重要概念,已寫入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之中。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再次強調歷史主動,提出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中,可以用歷史主動精神引領大學生知史、懂史,培育大學生的歷史主體意識,使其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邏輯
(一)回應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育人新問題
歷史主動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追求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認清歷史方位、把握歷史大勢的精神指南。挖掘和闡釋歷史主動精神的內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緊扣時代主題,深化歷史觀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要求。高校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尤其是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用歷史主動精神引領學生知史、懂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形成批判思維,使其能夠主動地探索歷史事件和問題,更好地掌握歷史觀與方法論。由此而言,將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能有效回應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育人新問題。
(二)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學識新契機
教師要掌握歷史主動精神,須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研究歷史知識和思考歷史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能掌握歷史事實,而且能了解歷史問題的背景、原因和影響,能形成對歷史的批判思維。教師具有扎實的歷史知識、較強的研究能力,便能在教學中更好地講述和解釋歷史問題。將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利于教師深入感悟歷史主動精神、提升自身學識。教師可從大歷史觀的角度回顧中國共產黨發揮歷史主動開展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生動實踐,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長期執政的關鍵問題,掌握歷史主動的理論與實踐方法,把握歷史主動的經驗與啟示,繼續發揚歷史主動精神。
(三)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新需求
歷史主動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基于崇高的歷史使命,把握歷史主動,對復雜多變的發展形勢進行準確判斷,實施正確方針路線的精神指引。高校思政課教師將歷史主動精神融入課程教學中,有利于豐富思政課程的內容與內涵,更好地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新需求。用歷史主動精神引領大學生深入了解歷史事件及事件背后的人民苦難,能夠培養大學生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和社會責任感,使大學生產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感,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容邏輯
(一)歷史主動精神的文本融入思政課教學
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首先是文本的融入。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實踐中形成的歷史性文本主要有:1945年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2021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些歷史性的決議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理解、總結和書寫歷史的典范文本,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歷史自覺和強烈的歷史自信。中國共產黨在每個重要的歷史關頭,都能夠科學總結黨一路走來的實踐成就和歷史經驗,這一份份歷史決議也成了中國共產黨主動探索國家出路、把握歷史脈絡的政治宣言書。三份歷史決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發展歷程,也深刻揭示了黨過去為什么能夠成功、將來如何能夠繼續成功的道理。因此,高校在為國育才、為黨育人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革命先輩的寶貴經驗,將體現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的文本融入思政課教學中,通過分析黨的歷史決議的形成背景、歷史意義、歷史影響等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啟發學生更好地認識黨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認識黨的歷史使命和歷史責任,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歷史主動精神。
(二)歷史主動精神的素材融入思政課教學
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其次是素材的融入。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歷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展示歷史主動精神的素材。
在高校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當中,涉及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分期問題,可以把中國共產黨在四個不同歷史時期所表現出來的歷史主動精神融入教學。例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三座大山的壓迫,中國共產黨發揚歷史主動精神,以浴血奮戰和百折不撓的歷史主動帶領人民進行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重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鞏固新生政權,使國家富裕強大,中國共產黨發揚歷史主動精神,以自力更生和發憤圖強的歷史主動帶領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發揚歷史主動精神,以解放思想和銳意進取的歷史主動帶領中國人民把中心任務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揚歷史主動精神,以自信自強和守正創新的歷史主動帶領中國人民全面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三)歷史主動精神的啟示融入思政課教學
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最后是啟示的融入。總結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與實踐過程,其弘揚的歷史主動精神給人多方面的啟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在教學中積極融入中國共產黨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的啟示。
一是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掌握歷史主動的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在時代中抓住歷史機遇,推進歷史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揭示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為人們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提供了正確的方法論。中國共產黨正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時期把握歷史主動,使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巨大成就。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須講清楚在新的歷史征程中,要運用好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堅持守正創新,繼續推進理論創新,提升自我思辨和批判能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化被動為主動,在挑戰中發現機遇,開啟新的變革,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二是尊重人民創造,凝聚歷史主動的力量。對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的充分肯定,對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執著追求,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和生長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立場堅守,從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到實現共同富裕,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的利益作為黨執政的最高標準。中國共產黨一路發展壯大,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黨的百年歷史實際上是一部與人民心連心、共命運的歷史,凝聚了強大的力量。因此,在高校思政課中,須講清楚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置于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眾最急的問題擺在前面,把增進人民福祉和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生活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不同社會群體、不同個體的主體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聚人民群眾之力量,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三是堅持問題導向,形成歷史主動的思維。解決問題要從問題出發。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經受無數風險挑戰,每到重大歷史關頭,總能深入分析問題,發揚歷史主動精神,解決一個又一個實際問題,這不僅贏得了民心,而且使中國共產黨在錘煉中不斷發展壯大。因此,在高校思政課中,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堅持問題導向,站在時代的高度謀劃全局,用歷史的眼光審視問題,用辯證的思維分析問題,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問題,主動辨識和防范化解風險挑戰,不斷提高把握歷史主動的系統性、預見性。
四是勇于自我革命,永葆歷史主動的本色。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的要求。中國共產黨正是在不斷推進自我革命的過程中保持了自我的本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清除黨內各種歪風邪氣,不斷推進廉潔建設和開展反腐敗斗爭,有力遏制了黨內不良風氣,鏟除各種嚴重隱患,使管黨治黨取得了重大成效,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在歷史主動精神的啟示下,高校開展思政課教學,要講清楚踏上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中國共產黨要增強黨自我凈化能力,重視加強黨內監督,自覺接受人民監督。
三、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邏輯
(一)講清歷史主動精神的科學內涵
掌握歷史主動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要特征,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將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首先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的科學內涵。
一是主動研判歷史大勢。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的機遇,與時俱進,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圖表、時間軸等方式,讓學生直觀了解歷史發展和變化趨勢,提升他們對歷史發展的認識和理解,或者以某個歷史事件問題為例,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歷史現象和探究歷史發展的本質。
二是主動把握歷史規律。歷史規律是客觀的,但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掌握歷史規律。人在認識歷史的過程中,必須立足現實,了解每個階段的歷史特點,研究每個階段的歷史異同點,以便更好地把握歷史規律。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和現象,使其更好地探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制度下歷史規律的異同,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規律。
三是主動強化歷史思維。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當下。機遇和挑戰往往并存,我們必須進一步強化歷史思維,通過研究歷史規律,分析歷史浪潮和全球環境的演變,提出戰略應對策略,抓住戰略機遇,贏得戰略主動。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使其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復雜性和多面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正確分析和解讀歷史資料,使學生逐步形成歷史思維、增強歷史主動。
四是主動承擔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中國共產黨人前仆后繼,帶領人民不斷完成歷史重任,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和情景表演活動,讓學生通過扮演歷史人物、模擬歷史事件的發生和演變過程,認識到每個人都有承擔歷史使命的責任。
總體而言,清楚講述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的科學內涵,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個人能動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使他們成為富有社會責任感、具有歷史使命感的有志青年,從而能夠為國家的建設和社會的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二)講透歷史主動精神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歷史主動精神提供了科學理論基礎和深厚文化滋養。基于此,高校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歷史主動精神,應講透歷史主動精神的理論來源。
唯物史觀是關于人類發展規律的科學真理體系。中國共產黨在百年的奮斗中,一直遵循人類發展規律,認清歷史發展的趨勢,具有正確的歷史認知和堅定的歷史自覺,能夠正確識別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主要矛盾;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注重發揮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的主導作用,廣泛動員、組織和引導各個社會階層的力量,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并始終堅定地走在時代的前列,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的文化根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本,這個根本不能丟,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因此,我們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中國共產黨人積極發揮歷史主動精神,在推動社會變革的同時,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注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弘揚,堅持與時代發展同步,進一步夯實弘揚與發展歷史主動精神的文化基礎。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講透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黨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通過舉例、比較、對話等方式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忠誠、擔當、務實和進取的價值觀,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歷史主動精神。
通過透徹分析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的理論來源與文化根脈,為學生學習歷史主動精神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文化素材,增強學生的歷史意識,進一步推動歷史主動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三)講深歷史主動精神的歷史特性
中國共產黨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經歷了自發、自覺、自為和自信的過程,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融入歷史主動精神,需要講深歷史主動精神的歷史特性。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圖表繪制等方法,梳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脈絡和主要事件,講解黨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展現的主動精神。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篇章。中國共產黨自發接過歷史的任務棒,承擔起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歷史任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發揚歷史主動精神,與人民攜手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中國共產黨發揮強大的歷史能動性,帶領人民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為推動社會進步發展而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仍然遵循歷史發展規律和總趨勢,始終把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變革,并取得歷史性成就。
通過深入講述歷史主動精神一系列歷史特性,加深學生對歷史主動精神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認識與感悟,從而使學生增強責任擔當和歷史自覺。
(四)講好歷史主動精神的史實故事
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講好中國共產黨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的史實故事。黨的歷史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精神層面的歷史主動精神,挖掘黨史資料、生動事例和感人事跡,可以使歷史主動精神教育更加具體、生動。例如,八七會議是黨發揮歷史主動精神召開的指明新路線的重要會議、遵義會議是黨發揮歷史主動精神召開的一次生死攸關的會議、改革開放是黨發揮歷史主動精神實施的偉大創舉。一系列的事件、一系列的會議都能作為歷史主動精神教育的故事題材。教師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投影、播放音視頻等方式直觀展示歷史事件、講述人物故事,突出中國共產黨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的核心要義,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歷史主動精神的內涵。另外,中國共產黨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的史實故事中清晰的細節、真實的情景,具有較大的感染力和啟迪性,還能增加教學的溫度、厚度和深度。
講好中國共產黨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的史實故事,能夠引導大學生在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勇往直前,能夠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而積極向上、勇于擔當,還能夠激勵學生為實現個人目標和社會進步而努力。
將歷史主動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引導青年大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認識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特點和角色定位,以更好地激發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注: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一般項目類“數字化賦能黨史文化資源傳播案例教學設計與應用”(2023JGA232)、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桂林抗戰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實現機制研究”(2022KY0316)、2022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重點課題“黨史文化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與案例庫建設”(2022MSZ03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潘何琴(1991— ),廣西羅城人,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吳小煒(1987— ),通訊作者,湖北浠水人,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