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富
〔摘? ? 要〕? 小學科學課的教學內容通常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組織,每課時的學習只能圍繞一個個獨立的知識點展開,課與課之間內在關聯性不強,不利于學生對單元的整體理解與認識。我們在“聲音”單元教學中,試圖圍繞單元主題,對學習內容進行整合,在梳理核心概念相關的知識后,讓學生從整體到部分,進行更系統和深入的學習,從而更好地建立核心概念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培養系統思維,發展核心素養,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 小學科學;單元整合;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0-0050-02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要圍繞核心概念組織教學內容。在現實中、我們往往面臨教材的編排內容之間彼此獨立、關聯度不高,知識零散化和碎片化,學生在學習后難以形成知識的關聯和能力的遷移等問題。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需要整合的,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機重整,實施單元整合教學,可以有效地改變這種割裂式的教學傾向,引導學生關注知識間的內在關聯,建立系統思維,促進知識的結構化、系統化,實現教與學的優化。
一、立足核心概念,確定單元目標
實施單元整合教學,通常是把一個單元作為整體進行考慮,圍繞一個核心概念,分析與之相關的要素,梳理出清晰的教學線索,并有序展開。這就要求教師站在更高的視角,總體把握單元的中心學習任務,并找出核心概念,從學科核心素養和立德樹人價值入手,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如在教科版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中,我們圍繞核心概念“聲音”設計了四個單元目標。科學觀念:通過實踐活動,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高低和強弱的變化是由于振動的變化引起的。科學思維:通過分析、歸納概括聲音高低、強弱與物體振動變化的關系。探究實踐:設計控制變量的實驗方案,互相交流改進方案,通過實驗發現聲音變化的規律;制作能產生不同高低、強弱聲音的簡易裝置。態度責任:對聲音高低、強弱與物體振動變化的因果關系產生興趣;認識到噪聲的危害,產生防治噪聲、保護聽力的意識。
二、發現核心概念,梳理知識網絡
在單元整合教學中,核心概念是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單元核心概念,以此為中心,向周圍發散,初步梳理出與核心概念聯系最緊密的一些關鍵詞或問題,建立相應的知識連接。這些知識點是核心概念之下的基礎概念,是學生必須明確和理解的。這些概念清晰后,相當于扎實了根基,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就像樹木發芽、開花、結果,學習變得條理清晰。
在整體觀之下梳理基本知識點并建立知識網絡,讓學生有更大的視野,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某個獨立而狹窄的知識點,獲得片面的認識。如“聲音”單元,可以先讓學生感知什么是聲音,再圍繞聲音提出各種問題,并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歸類,梳理出聲音的相關知識點。我們從單元課題入手,很容易把單元的核心概念“聲音”找到。通過提問“聲音是什么”“聲音怎樣產生”“聲音有什么特點”“聲音的種類有哪些”等問題,一個關于聲音的學習網絡就初步形成了。
三、圍繞核心概念,構建學習支架
單元整合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引導學生梳理單元學習內容,理解知識的內在關系,從知識的整體性出發,將單元內破碎的知識進行整合,有效構建學習支架,促進知識的結構化。
引導學生圍繞核心概念,延伸相應的知識和能力點,并對知識進行系統構建。我們通過讓學生建構單元學習導圖,把單元的知識、技能等,用直觀形象的圖形表現出來。在梳理的過程中建構知識的體系,讓彼此的聯系一目了然,幫助學生建立整體的印象,在頭腦中形成該單元學習的內容主干,然后一層層向外伸展,在學生認知范圍內,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學習網絡。在“聲音”單元里,我們可以圍繞聲音的相關聯系,建立第一層級的主干,包括“聲音的產生”“聲音的性質”“聲音的傳播”。再從主干分出第二層級枝干,即與聲音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如圍繞聲音的產生,聲音是振動產生的;圍繞聲音的性質,可以研究聲音的高低和強弱;圍繞聲音的傳播,可以讓學生從學過的物質狀態(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開展研究。
四、探究核心概念,實施整合學習
單元整合教學的精髓在于對學習內容的整合。每一個單元都有多個值得學習、研究的地方,教師怎樣去引導學生取舍呢?我們認為,教師應根據該單元核心概念,分析其周圍概念,分清主要和次要,梳理出學習的主次和先后順序。結合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實際,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選擇研究點,分板塊專題學習。在選擇時,既注重知識的通識性、難度、價值,讓學生有所取舍,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適度補充一些拓展性內容,而不是完全放任學生隨意進行。在優化和整合教學內容后,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定下適宜的研究目標,引導學生開展相應的研究。
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和認知沖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我們建立了“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開展研究—得出結論—小結評價”的一般模式,開展探究科學知識和原理的活動,或者按照“提出任務—設計草圖—修改完善—尋找材料—開展制作(創作)—修改完善—展示交流”的實踐任務模式。在研究聲音高低和強弱時,在方法上有非常類似的地方,我們可以把探究的重點放在一個項目上,深入地了解聲音高低的特點,通過學習總結出不同內容的典型模式,為以后類似的研究提供范式。
五、升華核心概念,建構單元模型
單元整合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高效地重構知識。如果僅僅是對核心概念相關的知識進行分板塊學習,并不能真正體現整合教學的優勢。學習以后,還要再一次對知識進行回顧與整理,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審視,引導學生將學習收獲進行整合和內化,從而實現系統重構,進一步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單元學習結束后,讓學生試著對原來的單元導圖進行修改,重構單元知識框架圖,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整體認識,這也是高階思維的重要方式。比如“聲音”單元知識學習結束后,我們設計一個綜合作業:動手做一件樂器。在制作樂器之前,需要探究樂器的發聲方式,對樂器進行分類,再根據發聲的方式選擇自己制作樂器的思路,選擇身邊合適的材料,制作自己的樂器。班上開展自制樂器表演,評出優秀作品。動手實踐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加深對聲音高低產生原因的理解。
單元整合教學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拓寬學習形式和時空,有助于學生系統認識自然、全面了解周圍世界,對培養學生跨知識、跨學科的學習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蔣姆妹.基于深度學習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整合教學途徑[J].讀與寫,2022(6):77-79,82.
[2]單永.“大概念”視域下的高中地理整合教學[J].江西教育,2022(19):29-30.
[3]吳海峰.運用系統思維,進行單元整合教學[J].中小學班主任,2022(2);54-5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