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宣傳思想戰線的期望與要求,不僅有高屋建瓴的理論依據,而且有實際有效的方法指導,其核心是學而即用,其效果是知而即行。基于此,文章結合“四力”以及高校課程教材出版的需求,從選題策劃、教材編寫、編校出版、配套資源建設和營銷工作全流程分析出版開放教育新型高校課程教材的實踐路徑。在高校課程教材的出版過程中,編輯要行“腳力”(調查研究的維度與層次)、強“眼力”(出版視域的廣度與深度)、深“腦力”(融媒時代的思維與創新)、多“筆力”(文風文體的駕馭與整合):積極“走出去”,以腳力挖掘作者資源、內容資源、渠道資源,強化選題策劃和組稿約稿,真誠服務于作者、讀者及社會;練就“火眼金睛”,以眼力把握市場動向,勤于思考、守正創新;加強學習,以腦力打造優質內容,嚴把政治關、內容關和語言文字關;發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筆力改進文風,創新傳播方式。深入探討每一種“力”的內涵實質與邏輯關聯,并將之落實于出版工作中,有助于提升編輯的職業素養,鑄造求實創新的高素質編輯人才隊伍,使之更好地擔負起新時代出版人的使命責任。
關鍵詞:“四力”;策劃;課程教材出版;營銷;新形態教材;新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3;G23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4-0212-03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亟待強化“四力”的研究與實踐,出版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教材。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構成一個知行合一、循序漸進的辯證有機整體。腳力是根基,強調“走出去”;眼力是前提,須有開闊的眼界、敏銳的眼光;腦力是核心,要多動腦、勤思考;筆力是關鍵,貫穿于圖書出版的全過程,需要編輯有梳理成文的能力。課程教材類圖書編輯,只有不斷錘煉“四力”,才能在新形勢下更好地擔負起出版人的職責和使命。
(一)貫徹立德樹人目標,思政元素進教材
2021年7月,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中明確要求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融入課程教材,并對各類課程和不同學段的教材提出了具體要求。2021年9月,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的《“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強調,綜合運用多種載體形式推進“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課程教材。課程教材是育人的載體,直接關系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質量。作為開放教育新型高校課程教材類圖書編輯,應努力建設面向在職成人的大規模在線思政教育新模式,堅持立德樹人,積極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以及“1+4+X”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注重為基層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
(二)倡導出版新形態教材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隨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出版社需要利用數字化新技術,與多種媒介相結合,出版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形態教材。如用數字化形式呈現紙質教材的全部內容,同時還可以通過二維碼等方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這種新形態教材既能夠滿足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又能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1]。隨著這些數字化信息的不斷更新,使之成為一本“活的”立體化教材。
(三)將新理論、新成果引入教材
目前,一些教材還沒有及時、充分地體現學科領域取得的新理論、新成果。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新知識、了解行業發展動態,提升其科學素養,新理論、新成果亟須引入課程教材,以培養學生關注領域發展新動向和學科前沿動態的習慣,從而培育更多符合行業需求的卓越人才。
(四)及時推出反映學科建設成果的教材
隨著科技、教育的不斷發展,一些新學科、交叉學科層出不窮,隨之而來的是新的教材需求。諸如網絡與新媒體、人工智能、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網絡空間安全等新專業課程配套的教材少之又少。因此,課程教材類圖書編輯應增強“四力”,以洞悉高校教學與科研發展中的重大變化,并及時推出適銷對路、內容權威、質量過硬的優質教材。
策劃階段應落實時代對高校課程教材出版的需求,通過廣泛、深入的市場調研,努力踐行“四力”,開發精品選題。腳力的踐行,堅持“走出去”,挖掘潛在的出版資源;眼力的踐行,從細節中找新題材,準確把握市場動向;腦力的踐行,培養創造性思維,打破傳統的出版模式;筆力的踐行,撰寫各種策劃方案(包括選題背景、選題價值、圖書定位、作者簡介、編寫進度安排等)、市場調研報告等。
(一)調研讀者需求,挖掘更多的潛在出版資源
腳力是編輯進行調查研究最基本的方式,是“四力”的開端。腳力,意味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2]。調研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走訪高校和參加線下會議,可以學習教育部、教材指導委員會的相關文件,也可以采用線上的形式(如線上會議、虛擬教室等)進行調研。
(二)深入對比現有同類教材,把握市場動向
眼力,在選題策劃工作中意味著對選題方向、讀者定位和市場趨勢的判斷。這種判斷力,或是因為對選題、讀者和市場深入細致的調研,或是因為長年累月的經驗積累,抑或是因為本能與出乎意料的靈感迸發。課程教材的市場業態瞬息萬變,“搶占先機”就變得尤為重要,編輯要密切關注社會熱點、通過多種渠道,全方位分析選題教材與其他同類國內外教材的優缺點,并對選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三)遴選作者
優秀的作者在實現教材選題意圖、保證書稿質量、減少編輯工作量的同時,還能協助宣傳與推廣、順利實施市場營銷計劃。如果想建立優秀的作者團隊,編輯就要關注作者在教學和科研中取得的經驗,以及作者在其專業課程領域中取得的新成就和新成果,從專業角度、學術水平等對作者進行分類,從而達到知人善用[3]。除此之外,編輯還要隨時關注國家在科技、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法規,以及行業發展、學科進展、教學動態的新情況,并及時分享給作者,進而與作者形成可持續的互動模式。
(四)融入思政元素進課程教材
課程教材類圖書編輯要調研不同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工作開展情況,跟蹤學科研究領域的發展變化,關注作者團隊的相關成果和實踐,以及作者在該領域的研究狀況、取得的成就等,在此基礎上,敏銳挖掘、分析和利用有效信息,注重前瞻性和熱點性,為作者團隊提出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實施建議,如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改變課程思政元素在配套資源建設中的呈現方式等[4]。
(五)融合新媒體技術于教材出版
課程教材與新媒體技術的全方位融合需要深層次、多領域地挖掘內容資源,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從而促進數字化產品的廣泛延伸[5]。在融合新媒體技術于教材出版的實踐中,國家開放大學出版社加入多種媒介豐富內容呈現形式,出版了活頁式及含二維碼、AR、APP等的新形態教材,打造了開放云書院、五分鐘課程等教學服務平臺。
腦力是編輯工作中最核心的競爭力。每位出版人都是腦力工作者,既要博思寬廣,又要穎悟湛深。踐行腦力,一是孜孜不倦地提高政治素養與專業理論水平,以工匠精神自覺擔負起編輯的責任;二是培養創造性的思維理念,以優質內容實現高質量出版[6]。編輯的細致工作和周到服務是開放教育新型高校課程教材出版工作的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的。
首先,編輯要與作者加強合作,確定編寫大綱和編寫體例。例如,根據學科的特點,編輯可以建議主編創新編寫體例,設計面向課程的立體化教學資源庫,精簡書稿內容等[7]。
其次,編輯要幫助作者解決教材編寫中的困難。課程思政元素在教材編寫中的巧妙設計對于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中,編輯要提供具體實施建議,注重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編輯還要協助作者設計好慕課、微課、教學視頻、虛擬仿真、工程現場視頻、在線答題等助教、助學素材。《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這類教材的編寫模式往往具有跨越性、開創性,對高校教師和作者來說也是全新的模式,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反復實踐,同時也需要編輯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將信息技術融入其中[9]。
再次,編輯要全面了解學科的課程設置和研究現狀。例如,熟知該學科的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課題、發表的論文及教材出版等情況。根據作者的不同學術優勢,出版社要建立起教材的顧問團隊、審稿團隊和編寫團隊[10]。
最后,初審樣章。編輯除了審讀書稿的政治性、著作權以及層級、公式、圖表等出版規范,還要依據思想性、科學性等原則,對教材的整體框架、知識內容及編寫要求一一審定,以實現與相關學科教材之間的融會貫通,從而確定面向課程教學的立體化教育資源庫的實施方案。
一本優秀的出版物,絕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需要編輯深度參與到書稿的編寫過程中,以便將讀者和市場意愿準確地傳達給作者,實現“作者—編輯—讀者”之間的良好契合。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外行不覺深、內行不覺淺,這是好筆力的體現。編校出版過程中,審校記錄、編輯手記、文案撰寫、編讀往來等,無不需要踏實的案頭功夫[11]。課程教材類圖書編輯應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精益求精。對有關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行業規則、發展決策等內容的表述,應登錄權威網站或學習強國等平臺核實其表述的規范性和準確性[12]。作為全程統籌跟進圖書出版的編輯,有時還需要參與到前言、后記、編寫說明等撰寫工作中。
配套資源建設和營銷推廣工作踐行“筆力”,需要編輯在準確把握圖書主題的基礎上,最大限度開拓思維,撰寫各類營銷推廣方案、新聞宣傳通稿、書評書訊、推廣稿、短視頻腳本等[13]。
首先,建設全方位的教材配套資源。如構建數字教材、教學素材、教學PPT、電子教案、試卷、習題庫、案例分析等教學資源。
其次,建立全面、完整的教材信息數據庫,加強教材信息的發布工作。出版社可以通過網站、教材研討會、專業年會等多種途徑發布教材的出版信息;還可組織以專業(或課程)為單位的教研論壇和師資培訓、全國性或區域性的競賽、成果展示或演出活動等。出版社通過創設平臺,一方面與教育建立深度的連接關系,提高其品牌影響力,另一方面為教材的營銷工作鋪平道路。
再次,維護私域流量。運營微信公眾號,適時發布圖書征訂、學術交流、教師培訓等信息;建立教材服務平臺,對教材進行全面的展示和介紹,教師除可以隨時查閱、免費獲得電子教案外,還可以留言,提出教材的修改建議。目前,抖音、快手、B站等網絡平臺上有大量的產品在線上銷售,需要利用好這些網絡平臺及資源,借助流量思維及大數據思維積極創新出版模式[14]。
最后,開辟新形式的發行渠道。開發多元化的發行渠道,可以是傳統的線下渠道,也可以是抖音、快手等線上渠道,還可以是自建平臺、社交圈子等[15]。教材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不同階段應采取不同的營銷策略,以實現利益最大化。
在課程教材出版過程中,只有行“腳力”、強“眼力”、深“腦力”、多“筆力”,銳意進取,才能真正把“四力”落實于出版業務工作中,利用新媒體技術服務于課程教材,建立與教材相對應的網絡課程;定期舉辦教師培訓班,分享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成果,為高校教學提供優質的資源庫或教學平臺;通過參評國家級規劃教材和國家教材獎等,進一步將課程教材做好,更好地實現圖書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祁小冬.新時代高校教材出版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傳播,2020,12(24):49-51.
[2] 劉向鴻.淺析融媒體時代圖書編輯“四力”理念的實操與細分[J].出版發行研究,2020(4):78-83.
[3] 甄文全.高校教材作者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出版,2010(11):35-36.
[4] 李曉紅,郭鳳臣,鄒石楊.“課程思政”教材編寫中思政元素選取與融入:以《大學生藝術攝影》課程教材編寫為例[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2(11):55-59.
[5] 沙玉龍.媒體融合時代新媒體技術對圖書出版業的影響[J].中國傳媒科技,2021(1):89-91.
[6] 劉依.“四力”提升對出版工作的促動機制研究[J].出版參考,2020(6):29-32.
[7] 吳陳濱.科技賦能:新業態下的教育出版編輯成長策略探析[J].中國編輯,2021(6):79-82.
[8] 李帥.圖書編輯出版新時代高校課程教材的實施路徑[J].新聞文化建設,2022(7):50-52.
[9] 張毅.新時代信息技術背景下高校教材建設與出版[J].智庫時代,2020(19):293.
[10] 吳文怡.新時代高校教材編輯角色延展的實踐研究[J].傳媒論壇,2022(17):107-109.
[11] 陳少志,祁艷紅.新時代編輯職業素養提升的思考:從“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視角談起[C]//分享七十年出版業榮光 共創新時代編輯界輝煌:中國編輯學會第20屆年會獲獎論文.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60-367.
[12] 蔡冬梅.數字時代提升圖書質量的路徑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2(3):120-122.
[13] 曾玉寒,盧雪華.踐行“四力”,提升新時代圖書編輯素養[J].出版參考,2021(12):86-88.
[14] 蔣朋美.新時代圖書編輯的守正與創新[J].傳播力研究,2022(8):100-102.
[15] 朱利鋒.“十四五”期間圖書編輯針對高校教材出版的幾點思考[J].環球首映,2021(12):217-218.
作者簡介 宋亦芳,編輯,研究方向:圖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