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疊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1]“文化自信”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名詞,更是具體的、可以踐行的。要樹立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家鄉的文化,學校是一個地方的重要文化場所,校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縮影,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校史真實記錄了一所學校成長的軌跡,是其榮耀的濃縮、精神的映射、風格的體現;校史是一所學校自省的“明燈”、凝聚師生的“教材”、把握方向的“羅盤”,故校史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樣本。開發和實施校史文化課程是對學校歷史的記憶,學生通過學習校史,感悟學校的文化,從而由親近、認同到追隨學校的價值目標。下面筆者就以自己所在的學校為例,談談在紹興一中校史文化課程開發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供中學同仁們參考。
一、校史文化課程開發的背景和條件
自2001年以來,我國的校本課程開發經歷了“實踐——理論——再實踐”的探索,并取得了較好的進展,校本課程針對學校和個體的差異,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如忽視對學校資源的充分利用,不能體現校本課程“鄉土化”和“主體性”的原則;缺乏對核心素養的滲透落實,特別是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中家國情懷的缺失,無法體現“情感性”原則。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在實踐中體會到利用校史資源,開發歷史學科的校本課程,是比較有效的途徑,特別是歷史悠久的名校,校史資源是課程開發的“富礦”。
紹興一中是一所江南名校,創辦于1897年,初名紹郡中西學堂,是當時國內最早的新式學堂之一,蔡元培先生曾任總理(校長)。120多年來,名師薈萃、人才輩出。2017年,以學校創辦120周年為契機,決定開發反映學校歷史傳承、吸納前人思想精華的校史課程,編寫一套校本教材供師生研讀。為此學校成立了由歷史老師和語文老師組成的課程開發小組,這也開啟了跨學科合作進行課程開發之路,同時聘請了省內外的知名學者和專家擔任課程的學術指導,并發動海內外的校友提供課程資源。
二、校史文化課程開發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以往的校史課程基本上千篇一律,寫法雷同。校史主要記載學校的校名、校訓、?;铡⑿8璧鹊挠蓙砗蛯W校歷史沿革,就像一筆“流水賬”,以歌功頌德的語氣描述學校的各項成就,對各類知名校友大書特書以增添榮譽的光環等等。這些課程實際上是“應校慶而生”的宣傳資料,缺少可讀性和思想性,也失去了課程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因此,我們在確定課程目標時,非常強調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領,認為校史課程是提煉學校精神,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樣本,是一部“精、氣、神”十足的德育教科書。課程的內容要豐富生動,要有細節,要堅持思想性、故事性、典型性的原則。課文體裁要多樣、活潑,除了使用編年體外,也可以用紀傳體裁,形式有讀本、回憶錄等。
三、校史文化課程的主要內容
經過幾個月的籌劃、討論,課程開發小組確定了校史課程的文本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整體介紹學校120年辦學歷史,題目為《存古開新? 從紹郡中西學堂到紹興市第一中學(1897—2017)》;二是介紹杰出校友寫的文章,題目為《第一讀本》;三是收錄一中人的故事,題目為《流年書影? 你我的故事》。
1.在“研學游”中體驗擔當和責任
在編寫“存古開新”的過程中,學校在假期組織部分師生開展“重走來時路”、“校史中的紅色基因”等研學活動,獲取第一手史料?!爸刈邅頃r路”指的是我校師生重走抗戰時期一中流亡辦學路線,重新踏上70年前紹興一中為躲避日寇炮火、四處流亡辦學的曲折路線,尋訪舊址、緬懷歷史、傾聽故事、感受鄉情,用心和行走的腳步,丈量那一段艱苦卓絕的流亡歷程。這次活動的全過程被錄制下來,制作成了大型史詩式文獻紀錄片。后來在紹興新聞綜合頻道《記錄紹興》欄目播出,學校又組織全體師生收看了這檔節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位參與“重走來時路”的老師在日記中寫道:“透過七十多年前紹興一中前輩們堅忍前行、艱難辦學、求學的背影,我們可以看到一中人的責任和擔當。這種責任和擔當不僅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也是一中人傳承學校優良文化傳統的自覺行動。在那個特殊時期,紹興一中與浙江省內其他為數不多的學校一起,在腥風血雨中用鐵肩艱難支撐著自己的辦學,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維護和接續了紹興教育的文化血脈。今天,我們重走重訪,就是對這段歷史的最好紀念、最好傳承,紹興一中擁有這段艱苦卓絕而又輝煌閃光的歷史,這是學校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此,我們心生敬畏,也倍加自豪?!薄按婀砰_新”一書收錄了“重走來時路”活動中收集的文字、圖片及實物史料,該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按婀砰_新”的編寫是對師生很好的一次校史教育,是對一中獨特校史文化的一次沉浸式體驗。
2.在經典讀本中感悟“教育救國”的理想
《第一讀本》書中匯集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的幾位知名校友:
徐樹蘭——中國近代公共圖書館的開創者
蔡元培——中國近代教育家、中國現代教育之父
魯迅——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的先驅
蔣夢麟——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徐錫麟——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徐樹蘭先生雖是舊式的文人士紳,但他本著“存古開新”的思想創辦公共圖書館和新式學堂以開啟民智;蔡元培先生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理念,他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演說中提出“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長”的辦學宗旨;對魯迅先生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保皇Y夢麟先生說:“教育如果不能啟發一個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單單強調學生的興趣,那是舍本求末的辦法”;辛亥先烈徐錫麟熱心創辦新式學堂,傳播革命思想和培養革命骨干,為了推翻清王朝的專制統治他慷慨赴死,實踐了“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的革命誓言。這些一中先賢身上集中體現了“教育救國”的理想,在他們的指引下推動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
《第一讀本》以介紹一中杰出校友的文章為主要內容,選文的依據主要是經典性和可讀性,力求思想性和文學性的有機統一。讀本的宗旨是用百年一中的文化滋養學生的靈魂,通過這些文章使學生與一中先賢心靈互動。在讀本的編排中每一單元有導語,總體介紹本單元文章的背景及其作者的思想和主要觀點,每篇文章由內容導讀、正文、閱讀思考、注釋、人物鏈接五個部分組成,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視界與理解深度。讀本歷經十個月編寫完成,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發行。這個讀本后來也成了一中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個文化讀本,由此開始了解母校,并從母校出發走向詩與遠方。以這個讀本為教材,歷史組在高一年級開設了校史選修課程。組織學生撰寫《第一讀本》讀后感、參觀校史博物館、參加“燕園杯”中學生歷史寫作活動、編寫校史劇本等。
以介紹一中校友為主題的文章《紹中老校長沈金相先生的艱難辦學之路》被評為2022年“燕園杯”中學生歷史寫作活動省級一等獎。作者王弈彤同學在寫作感悟中寫到:“‘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這不僅是紹中抗戰時期的辦學宗旨,更是為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復興的吶喊。沈金相校長那句‘爾其忘毀校之仇乎’今天依然使我熱血沸騰,使我仿佛身處在當年遭受日機轟炸后滿目瘡痍的校園,義憤填膺。歷史如同永恒的坐標,總是給人以啟迪和指引。今天我們身處和平年代,中國已經強大起來,居安思危,我們不能忘記曾經苦難的歷史,要牢記今日歲月的來之不易,常懷憂患之識,常懷自警之心?!?以“第一讀本”為核心的校史文化課程的開設,播撒了“文化自信”的種子,并逐漸在學生們心中生根發芽。
3.在故事里領悟愛與美的底色
一部校史不能只記錄社會精英和成功人士,它還應講述平凡校友在這里發生的故事。編寫《流年書影? 你我的故事》主要是收集校友的一中記憶,是普通人對母校師生友情的追憶、對校園氣息的回味。在編寫前,學校廣泛地向校內外、海內外校友征集手稿,通過這些稿件,一點一滴地記錄了母校發生的趣聞軼事、成長的軌跡。 這本書里有對恩師的回憶,有恩師風范、師生情誼的勾勒和描述;有對久遠的母校景物的記憶;有校友的成長感悟和對青春的贊美;有三代同堂暢敘同在一中的求學歲月;有一中學子獻給母校的詩歌等等。我們把這些故事講給現在的高中生,使他們仿佛看到了一張張舊照片,一幅幅風景畫,感覺一切如在昨日,充滿了現場感和畫面感,使他們領悟到母校愛與美的底色造就了一中的“博雅通達”。學生們在故事里發現生命的活力,人生的意義,學會了感恩和敬畏。
校史文化課程培養了一中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校史中汲取了滋養學生一生的精神養分,樹立了文化自信,激發了他們刻苦求學、追求卓越,報效國家的家國情懷。
【注釋】
[1]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0年,第251頁。